资源简介 专题五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时期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①国家分裂,十国中的一些政权仍割据一方;②武装割据,中央集权不巩固;③辽仍占据幽云地区,两次对辽用兵,均告失败。(2)中期:①财政困难,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发生;③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3)后期:①政治腐败;②面临金的进攻。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于政的教训,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患迭起,时受辽、夏的侵扰。3.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这些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事件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他民族土地、财产和人口,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的三次议和。三次议和是指宋辽的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这三次议和对两宋来说,在接受了屈辱的条件下,统治者求得了苟安,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好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③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3)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北宋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用对比归纳法掌握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①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②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③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藩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⑤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4.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②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③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④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⑤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2)特点:①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②辽、西夏、金随着同汉族经济联系的加强,其文化与汉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点。③这一时期,科技有突出发展,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往世界。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专题六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清赋税制度的变革(1)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明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另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但限于当时客观条件,一条鞭法实行的并不彻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另外,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对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劳动力。②由于商人往往买田置地,使萌芽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生产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3)怎样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手工业者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从而促使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场,如苏州丝织业中的“机房”。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出现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从地域和行业上看还比较狭窄;从发展角度看,还比较缓慢。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它的出现和缓慢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都有深远的影响。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明清的统治者注重发展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并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还多次取得了反对外国侵略和粉碎分裂企图的胜利。明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前期与蒙古的关系,后期与后来推翻明朝建立满清的满洲的关系。明初,元统治者被推翻后,出现了蒙古人在北方建立的北元政权。为防备蒙古贵族对明朝的骚扰,明政府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并重修万里长城;明代中期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瓦刺曾多次进攻明朝。鞑靼部则在俺答汗统治时期与明朝修好,在边境互市,促进了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朝末年,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皇太极把都城迁到沈阳,改国号为清。清最终取代了明朝的统治,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民族关系经过历朝的发展,至此各民族已基本确定。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统治者注意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在北方和西北平定了蒙古贵族和回部贵族发动的分裂国家的叛乱;对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给予安置和表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确立了册封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局面;在东南设置台湾府,从而使各民族在统一的大家庭中进一步的融合。同时面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给予反击,痛击沙俄,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和领土主权的完整。4.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1)产生的社会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也起了了推动作用。专题二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1、秦统一的原因: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争霸战争,大国拓展了疆域,形成了局部统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2)原因:①经济根源: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4.秦汉时用封建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原因是:战国时秦国用法家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础;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西汉先用“道家”后用“儒家”。先用“道家”是因为: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后采用“儒家”是因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在位时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提供了前提。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专题三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北方地区,更为严重。但是,在分裂和动荡中,社会经济仍然有所发展。其原因有: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经济,以增强和扩大在自己统治区域中的势力;各族人民之间的大融合,互相学习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迁的农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了同北方的差距,并逐步超过北方。2.江南农业的开发(1)基本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为后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3.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突出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T¥gssC、'rqkJ3Z%+@8QR%r-'tns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例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4.关于佛教盛行的问题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如下方面分析:(1)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秉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从眼前的苦难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2)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3)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2008年高考历史 核心知识点解读1中国古代史部分专题一 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1.西周的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重要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l)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那时耕地阡陌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巩固边疆、捍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鲁、齐、燕、卫、晋、宋等。③意义:分封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2.春秋争霸战争的实质和影响(1)实质:春秋争霸是奴隶主集团之间的兼并战争。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是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性的。所以说“春秋无义战”。(2)消极后果:战争连年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3)积极作用:一是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是中国奴隶制瓦解的反映,大国争霸的结果更促进了奴隶制的衰亡,也为社会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制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在大国争霸中,各大国兼并小国,开拓了疆土,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三是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在大国争霸过程中,华夏族和周边各部落的联系、交往、融合加强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国为争霸的需要,都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1)春秋改革: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的 “初税亩”。二者实质上承认土地私有制。(2)战国变法:主要有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和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各国在变法中,都对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造,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确立,战国时期的变法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3)对商鞅变法的认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方面的变革。通过变法,秦国逐渐强盛,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有消极影响。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①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②措施正确得当。③敢于同旧势力进行坚决斗争。④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4.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专题二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1、秦统一的原因: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争霸战争,大国拓展了疆域,形成了局部统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2)原因:①经济根源: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4)特点: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5)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6)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3.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革新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包括: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编户齐民等。在这些内容中,主要是围绕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与矛盾展开的,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矛盾、选用官吏的形式,对百姓的管理。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通过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察;此外,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削弱和限制藩王的活动。在选用官吏的形式中,以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为最主要的途径之一。通过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4.秦汉时用封建统治阶级对治国思想的选择秦用“法家”思想治国,原因是:战国时秦国用法家商鞅,实现了富国强兵,奠定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础;吸取分封制造成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教训,而法家主张中央集权,反对分封;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只有实行中央集权才能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同时认为严刑酷法可以阻止人民反抗。西汉先用“道家”后用“儒家”。先用“道家”是因为:刘邦等认为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是招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因而采用“道家无为”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刘邦还认为秦没有采取分封而实行集权也是其灭亡的原因,故恢复分封制。后采用“儒家”是因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汉武帝在位时封建国家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提供了前提。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宣扬“大一统”,对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非常有利,它不同于法家强调刑罚,而是强调思想统治,更有利于专制统治,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专题三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尤其北方地区,更为严重。但是,在分裂和动荡中,社会经济仍然有所发展。其原因有: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经济,以增强和扩大在自己统治区域中的势力;各族人民之间的大融合,互相学习农牧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地区,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南迁的农民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使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缩小了同北方的差距,并逐步超过北方。2.江南农业的开发(1)基本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为后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3.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突出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T¥gssC、'rqkJ3Z%+@8QR%r-'tns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例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4.关于佛教盛行的问题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如下方面分析:(1)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秉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从眼前的苦难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2)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3)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专题四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1.对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隋朝统治短暂,历经一治一乱(指开皇之治和隋炀帝暴政),二世而亡,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1)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和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的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4)隋朝加强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5)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2.贞观之治与唐朝前期的繁荣(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使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2)内容: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用人“唯贤是举”,“量才受职”,精简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高。②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③抑制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势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输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②戒奢从简。太宗贞观前期力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其是唐代专科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评价: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4)唐朝盛世对后人的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的力量,正确使用民力。②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一定要依法治国。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④多听不同意见,依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3.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唐创立和发展,其原因是:①根本上是北魏以来经济、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②士族地主日益腐朽没落,不学无术,但仍然垄断着仕途,且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经济政治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科举制度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同时,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科举制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从本质上讲也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4.唐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1)制度租庸调制 (2)两税法条件:均田制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目的: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纳绢代役叫“庸”。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唐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由于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仍未解决。5.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时期边疆地区获得很大的发展,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一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这为发展关系创造了前提。二是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使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进一步发展。三是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使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四是由于唐朝统治者能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五是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主要有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唐朝民族关系史上既有友好往来,又有兵戎相见,其主流是和睦友好。6.汉唐中外交往的比较(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时“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方的重要通道,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通道。(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的使臣、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全面展开。(3)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4)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往往是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专题五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五代、辽、宋、夏、金、元1.北宋时期主要社会问题(1)初期:①国家分裂,十国中的一些政权仍割据一方;②武装割据,中央集权不巩固;③辽仍占据幽云地区,两次对辽用兵,均告失败。(2)中期:①财政困难,入不敷出;②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赋税负担不断加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经常发生;③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3)后期:①政治腐败;②面临金的进攻。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称雄于政的教训,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统一,但轻视军事对武将过分防范造成军队战斗力低下。(2)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这一方面有利于有效地巩固统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却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固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和农民反抗,但边防空虚,导致边患迭起,时受辽、夏的侵扰。3.正确认识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政权及民族关系(1)关于民族政权的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辽、宋、夏、金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这些民族政权都为我国边疆的开发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关于民族关系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反映到历史事件上主要有战争、议和及经济文化交流。①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他民族土地、财产和人口,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②要正确评价两宋时的三次议和。三次议和是指宋辽的澶渊之盟、宋夏议和、宋金议和。这三次议和对两宋来说,在接受了屈辱的条件下,统治者求得了苟安,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议和本身是民族友好和睦的表现,它客观上使双方减少了战争,有利于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和好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③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技术、制度被少数民族吸收;辽、夏、金同汉族的商品贸易联系增强,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少数民族政权都不同程度受到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3)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北宋没有完成中国大一统的任务,而是出现了辽、宋、夏、金、蒙古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几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相比虽然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内部统一并建立政权,在政治、军事、经济的综合国力方面,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因而造成了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用对比归纳法掌握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①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②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③采取的措施相同。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藩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⑤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岁币”,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4.宋元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实现了大统一,使社会出现相对安定局面。②宋元时期的经济继续发展,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的高度发展是科技文化发展的物质前提。③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族人民互相学习,促使各族文化共同提高。④这一时期对外交往有了重大发展,在同亚非欧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我国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丰富了本民族文化。⑤这一时期的文化是在隋唐文化高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文明。(2)特点:①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无论在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②辽、西夏、金随着同汉族经济联系的加强,其文化与汉文化进一步交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点。③这一时期,科技有突出发展,三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往世界。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专题六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明清赋税制度的变革(1)适应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需要,明清对赋税制度进行了改革。明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表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另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清初,取消了明末各种加派,重新恢复了万历时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但限于当时客观条件,一条鞭法实行的并不彻底,康熙帝在康熙五十年先进行小幅度改革,固定人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继位后,实行地丁银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地丁银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农民人身地位提高。按田亩纳税,使无地农民在法律上不再纳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安定。另外,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人口统计相对客观、真实,这也是乾隆时我国人口骤增的因素之一。总之,地丁银制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2.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具有的有利和不利条件(1)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对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劳动力。②由于商人往往买田置地,使萌芽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生产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3)怎样认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①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原料,使手工业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从而刺激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分工也越来越细;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结果,也促使手工业生产者不断分化,少数资金较为雄厚、生产条件较好、善于经营手工业者富裕起来,大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去当雇佣工人,从而促使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②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场,如苏州丝织业中的“机房”。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出现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从地域和行业上看还比较狭窄;从发展角度看,还比较缓慢。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但这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衰落时期。它的出现和缓慢发展,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都有深远的影响。3.如何认识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明清的统治者注重发展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并加强对我国边疆地区的管辖,还多次取得了反对外国侵略和粉碎分裂企图的胜利。明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前期与蒙古的关系,后期与后来推翻明朝建立满清的满洲的关系。明初,元统治者被推翻后,出现了蒙古人在北方建立的北元政权。为防备蒙古贵族对明朝的骚扰,明政府加强了北方的军事力量并重修万里长城;明代中期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刺两部,瓦刺曾多次进攻明朝。鞑靼部则在俺答汗统治时期与明朝修好,在边境互市,促进了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朝末年,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政权,皇太极把都城迁到沈阳,改国号为清。清最终取代了明朝的统治,成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民族关系经过历朝的发展,至此各民族已基本确定。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清统治者注意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在北方和西北平定了蒙古贵族和回部贵族发动的分裂国家的叛乱;对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给予安置和表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确立了册封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局面;在东南设置台湾府,从而使各民族在统一的大家庭中进一步的融合。同时面对西方殖民者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给予反击,痛击沙俄,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和领土主权的完整。4.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1)产生的社会条件: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资产阶级还未形成;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而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冲击。(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没有提出建立新社会制度的主张,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欧洲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权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构想,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3)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欧洲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对亚洲等地革命运动也起了了推动作用。专题四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时期1.对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隋朝统治短暂,历经一治一乱(指开皇之治和隋炀帝暴政),二世而亡,但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1)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改革和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开始部分推行以庸代役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的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4)隋朝加强了同东突厥等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与朝鲜半岛上的国家、日本、东南亚各国、波斯的友好往来,对唐朝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5)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2.贞观之治与唐朝前期的繁荣(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使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2)内容: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唐太宗用人“唯贤是举”,“量才受职”,精简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高。②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③抑制门第。进一步打击门阀士族势力,加强势权,提高寒门出身的功臣地位,扩大统治基础。经济方面:①轻徭薄赋。唐太宗继续推行均田制,输绢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并多次减免租税,兴修水利,促进生产发展。②戒奢从简。太宗贞观前期力倡节俭,减轻了社会负担,亦有助于经济发展和政风廉洁。文化方面: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这些文化措施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教育及文学的发展,其是唐代专科学校的出现,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坚持反击突厥的侵扰,在“华夷一体”思想指导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任用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唐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行政机构,加强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3)评价: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之治”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4)唐朝盛世对后人的启示:①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的力量,正确使用民力。②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一定要依法治国。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④多听不同意见,依据不同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3.如何认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唐创立和发展,其原因是:①根本上是北魏以来经济、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②士族地主日益腐朽没落,不学无术,但仍然垄断着仕途,且有很强的割据一方的经济政治实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封建国家的巩固稳定。科举制度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同时,科举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科举制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从本质上讲也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4.唐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比较(1)制度租庸调制 (2)两税法条件:均田制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目的: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纳绢代役叫“庸”。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 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唐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由于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仍未解决。5.唐朝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时期边疆地区获得很大的发展,发展的条件主要有:一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这为发展关系创造了前提。二是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发展,这使三国以来民族大融合趋势进一步发展。三是由于以前的民族融合的基础,使唐朝时期民族间的隔阂大为减少。四是由于唐朝统治者能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能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五是唐朝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中央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主要有四种和平方式:设机构、册封、和亲和会盟。唐在少数民族区域设置管理机构的两种情况:一是直接派官吏管理;二是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长官管理当地人民。册封是唐朝皇帝给少数民族首领加上某种名称或封号,目的在于加强对其民族的联系和管理。唐同吐蕃和亲与汉同匈奴和亲不同,它没有被迫因素,旨在加强汉藏联系。唐蕃会盟旨在约束双方行动,维护和好局面。应该说,唐中央这样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从而大大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唐朝民族关系史上既有友好往来,又有兵戎相见,其主流是和睦友好。6.汉唐中外交往的比较(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时“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方的重要通道,而且新辟了登州、扬州至朝鲜、日本,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通道。(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的使臣、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全面展开。(3)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4)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往往是以中国文化输出为主。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8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古史1先秦.doc 08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古史2秦汉.doc 08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古史3三国两晋.doc 08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古史4隋唐.doc 08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古史5宋元.doc 08年高考历史核心知识点解读中古史6明清.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