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理科历史会考纲要整理(必修二)[人民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福建省理科历史会考纲要整理(必修二)[人民版]

资源简介

理科历史(必修Ⅱ)会考纲要整理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铁农具的应用、牛耕的发展,了解都江堰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古代主要耕作方式:①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刀耕火种;②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普及,曲柄锄、大镰、二牛抬杠的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推广。
◆◆古代水利成就:①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②“井渠”:关中农民创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二、列举汉、唐丝织、商、春秋、汉冶金、唐、宋、明、清时期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丝织业:①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发现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说明西汉丝织技术的高超, 有起绒锦。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②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 ◆冶金业:
(1)冶铜技术:①商周时期:青铜器达到很高造诣,例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②春秋时期的矿井遗址中,有石质工具和铜质工具。
(2)冶铁炼钢技术:①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铁器;当时炼钢和淬火工艺已经有所发展。②汉武帝时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通风→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陶瓷业:①唐代: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②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发明,并在雍正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三、列举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
⑴古代中国的商运:
1 汉代:汉代商运活跃。《四民月令》中的记载反映了乡村商业活动的活跃,
存在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买卖。 “四民”指士、农、工、商
2 唐代:商旅往来频繁。
③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和北非地区。
④明代: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其中,晋商与徽商的势力最为强大。
⑵“市”的发展:(见课本16页)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六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住宅区与商业区不分开,城市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⑶商业都市
①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②汉代:都市因为商业的集中,出现了繁荣景象。以繁荣的“市”为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③唐代:除了长安、洛阳最为繁盛,广陵也是“雄富冠天下”。
⑤宋代:都市商业繁盛。夜市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3)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3)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4)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5)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
◆◆“重农抑商” 政策
⑴含义: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
⑵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⑶影响: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巩固了君主的统治,但明清以后,“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历史潮流。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的原因:①“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了解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影响,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 ◆自然经济的瓦解
⑴自然经济:①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经济,主要特点是自给自足;②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已经有所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解体,但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⑵瓦解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⑶瓦解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⑷自然经济瓦解的影响: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
⑴产生的历史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⑵产生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⑶产生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⑷产生途径: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用机器生产),一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企业。
⑸早期的著名民族工业
时间 地点 创办人 名称
1866年 方举赞、孙英德 上海虹口 发昌机器厂
1873年 陈启源 广东南海 继昌隆缫丝厂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⑴时间;甲午战争后。
⑵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在严重的民族危机下,一部分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兴办民族工业来挽救民族危机。③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⑶代表人物及代表企业:①张謇——大生纱厂(江苏南通);②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江苏无锡)③周学熙——新洋灰公司(河北唐山)④刘懋赏、冯济川——保晋矿务公司(山西)
⑶总体概况:从甲午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二、了解民国初年的大办实业潮、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认识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⑴兴办实业潮的原因:
1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
些障碍;
2 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3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
工业的热情;
④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⑤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⑵发展概况:纺织业、面粉业是当时两大工业。
⑶特点:
①发展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
②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
③与外国资本相比,投资小,规模小。
4 昙花一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就很快萧条。
◆ ◆民国年间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⑴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
①原因:A、南京国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法币政策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和巩固统治;B、广大人民群众抵制洋货,提倡用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艰难的历程: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控制下,民族工业曲折、艰难的发展。
⑵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的发展
◆◆影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⑴根本原因——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⑵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掠夺:
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办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⑶ 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与束缚;
⑷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垄断;
⑸ 封建自然经济的抵制;
由于上述因素而导致的民族资本主义自身的弱点,如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概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等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大改造的完成
⑴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制定:1953年
②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对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③实质: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并举的路线(发展生产力和调整生产关系同步进行)。
⑵社会主义改造:
1 内容: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赎买的政策;B、对农业的改造;
C、对手工业的改造
②结果、影响:到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存在问题:工作过于急躁和粗糙,给社会发展留下了许多问题
◆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有益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召开
①召开:1956年9月。
②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作。
③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2)八字方针的提出
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探索中的失误——“左”倾错误
(1)1958年总路线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1)先后建成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2)新建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了西藏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石油已经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原因:(1)周恩来主持工作;(2)邓小平主持工作(措施: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⑴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⑵必须从国情出发,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方针政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
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 ◆十一届三中全会
⑴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⑵主要内容:
①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⑶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即提出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④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长期存在问题。
⑶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这次会议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以这次全会以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由此揭开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⑴主要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
⑵过程:1978年,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进实行联产到组等责任制,包产到组也开始试行;四川广汉是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⑶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经济特区的设立:1979年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开放区的设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1990年4月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对外开放:
(1)目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近现代的两次开放:
⑴相似点:都是先开放东南沿海,再开放整个的沿海地区,然后扩展到内地。
⑵本质区别:近代开放是在丧失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被迫开放;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开放。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四大
(1)时间:1992年10月。
(2)内容:
1 确立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3)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①内容: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②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2、中共十五大:
(1)召开:1997年9月,北京。
(2)内容:①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②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③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意义
这些论断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的世纪。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考试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饮食、居室建筑等物质生活和婚姻等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社会因素。
1、20世纪中国服饰的变化
⑴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变化:
A、近代: 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以后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③中山装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而成。此后几十年,中山装大为流行。④女子服饰中流行旗袍
B、现代:①新中国的成立,使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饰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为“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②改革开放以后,民众服饰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装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2、近代以来饮食的变化
⑴四大菜系:指鲁、粤、川 、淮扬菜。
⑵近代饮食特点:中西餐并行于世。西式糖果糕点与饮料逐渐受到国人的欢迎。
3、近代以来居室建筑的变化
⑴中国北方典型的民居是;四合院。
⑵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租界地区出现。(花园式洋房)西式家具也开始受到欢迎。
⑶特征:中西合璧。
4、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
⑴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随之发生变化。如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
⑵婚俗的变化:缔结婚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婚姻习俗也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⑶丧礼的变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旧式新式并存,出现带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民间多为旧式。②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⑷其他风俗的改变:如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握手礼的推行等。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二、【考试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火车、汽车等交通、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它们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
⑴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①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 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 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有“自行车王国”之称。
⑵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
A、电车:出现于1906年天津创办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B、公共汽车:出现于1924年的上海 。
C、民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
D、轮船:1865 年4月,中国建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2、通信工具的进步
⑴邮政电信:①19世纪中叶,中国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②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 中华邮局。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⑵电报:①有线电报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③国际无线电报;1932年底开设。
⑶电话:1882年电话进入中国。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的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
3、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作用
①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三【考试目标】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1、报业
⑴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887年的唐代的《邸报》。
⑵近代中国的报业:
1 在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下,从19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报
②最早: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
③维新运动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
2、广播
⑴产生:20世纪 20 年代。
⑵发展过程:① 1923年1月23日,英美在上海创办第一批广播电台。② 1926 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③ 1927 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④ 1928 年8月,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广播电台。
3、电影
⑴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⑵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⑶著名导演、明星和优秀电影作品:P62
4、电视
⑴问世:20世纪30 年代。
⑵中国的发展:①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②特点:形成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5、互联网
⑴中国1993 年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户数居世界第二位。
⑵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⑶影响:①互联网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②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迅速传递和共享。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④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6、总结: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要求言之有理,全面评价。)
⑴正面影响: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功能,也是教育的重要载体(电视教学、网络教育)等等
⑵负面影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众传媒信息良莠不齐,如有一些攻击国家事务和社会政策、暴力问题等。另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往往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及邻里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 人际关系日渐淡漠。青少年沉迷电视网络也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考试目标】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了解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根本原因。
②直接原因: 15世纪土耳其 的扩张阻隔了西欧各国通往东方的传统商路。高额利润使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蹊径,通往东方。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地图)
时间 航海家 籍贯 扶持国家 开辟的新航线 所经大洋 方向
1487年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 大西洋 向东
1492年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大西洋 向西
3、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重大意义
①加强了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的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由于新航路开辟,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市场空前广阔。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③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商业发生重大变化,贸易量大增,世界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方式也发生很大改变,出现了特权贸易公司 。
④新航路的开辟,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作物带回欧洲,传遍世界,引起英国下层人民食谱的很大变化。欧洲的植物、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二.【考试目标】了解“海上马车夫”荷兰兴起和在美洲、亚洲的扩张、了解英国的崛起和在北美、印度的扩张;了解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荷兰的兴起和扩张
⑴兴起的有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政治上: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国家;③ 造船业 发达;④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是重要的港口,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⑤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活动。
⑵扩张:亚洲,在印度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印尼一带,一度占据中国台湾;美洲,在哈德逊河畔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成为纽约市的起源)。
17世纪,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 海上马车夫”。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
2、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
⑴崛起的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地处 大西洋航路的中心;②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 东印度公司”;15世纪晚期起经济迅速发展;③军事: 1588 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④政治优势: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并于1688年取得成功。
⑵殖民扩张:从16世纪末叶起开始参与殖民掠夺。1607年在北美洲建立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在东方指向印度,1613年,在印度设商站。
⑶殖民霸权的争夺:①三次英荷战争(由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引起):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而且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③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胜,成为海上霸主,18世纪下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
⑴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戮和不平等贸易、奴隶贸易。
⑵殖民扩张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①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这些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②对世界而言,殖民扩张和掠夺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也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③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但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考试目标】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了解工厂制度的出现,了解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蒸汽时代到来的史实;了解石油能源的使用、电能应用的重大发明和电气时代的到来的史实;了解垄断组织的产生及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的影响,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英国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的前提和条件
⑴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
⑵条件:资金、劳力、技术、市场、(资源)P78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
⑴首先从 棉纺织业 部门开始:1765年, 哈格里夫斯 发明手摇纺纱机“珍妮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⑵动力:①1784年 瓦特 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② “万能蒸汽机”的重要意义:a、标志“蒸汽时代”到来;b、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工业城市兴起;c、带动交通运输业革命,人类进入铁路运输时代。
⑶交通部门:①1807年,美国 富尔顿 发明汽船;②1814年,英国 史蒂芬孙 发明蒸汽机车
⑷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出现。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后,为了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 扩张 ,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 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确立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③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 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④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
① 1866 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 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2、重大发明
⑴电的广泛应用: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②影响: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部门,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⑵石油能源的开采和应用: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1876年,瑞典的诺贝尔发明炸药。
3、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垄断组织出现及影响
⑴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⑵影响:①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阶段。②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③促进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和世界体系完全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为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3、导火线: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的崩溃(开始的标志)
――1929年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二)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
(三)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1、对经济的打击:银行倒闭,工商业破产,农业衰退;工人失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1)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
(2)农民也开始诉诸暴力表达心中的不满
(3)人民对现有社会制度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出现要求推翻现有政权的斗争。
◆◆经济危机从美国迅速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原因: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加强(也可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形成,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密切)
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1933年3月-1939年)
(一)背景
1、胡佛反危机(特点: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的失败
2、全国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高涨
3、罗斯福当选总统
(二)目的
1、直接目的:摆脱经济危机
2、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三)措 施:(课文97-98页)
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恢复银行信用):银行停业整顿;《紧急银行法》
2、恢复工农业生产:
(1)加强工业计划指导(防止盲目竞争):1933年《国家工业复兴法》:由政府调节工业生产中的问题,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2)调整农业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1933年《农业调整法》: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来补贴农民的经济损失。
3、社会福利:(1)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联邦紧急救济法》;举办公共工程如:民间资源保护队和田纳西水利工程。
(2)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稳定社会,早日摆脱危机)
(四)特点(新在哪):
1、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干预经济(典型特征)
2、新的特点: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3、新的起点: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五)评价:
1、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积极影响:(1)现实意义:使美国渡过难关;缓和社会矛盾,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2)长远意义:开创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战后美国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3、局限性: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知识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表现,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主要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 :罗斯福新政开创,(英)凯恩斯倡导,二战期间得到巩固和发展,到二战后有了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变化: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指导型经济)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知识目标: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及评价,了解新经济政策实施背景及影响,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形势
(2)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2、目的: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物物交换);④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
4、评价:
①效果:适应了战时需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失误: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并非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1921年——1928年)
1、背景: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1)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
(2)工农群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实施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工业国有化;(3)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4)分配——取消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评价
(1)积极作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是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正确道路。
(2)消极作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因领导人认识不足而过早终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之处):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列宁对苏联社会主义的探索: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这种探索反映的实质性问题: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探索给我们的启示:经济建设必须根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规律。
二、知识目标:列举“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过程
⑴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⑵ 1926年,苏联农业政策由逐步实现农业集体化,转变为“全盘集体化”和“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
⑶ 1928年,新经济政策终止。
⑷ 1928年起连续实行三个五年计划,开展工业化建设。
⑸ 1936年新宪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二)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
2、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
3、思想:个人崇拜、公式化、行政干预。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1)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3)国民素质得到提高;(4)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提供借鉴
2、弊端
(1)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个人崇拜盛行
(2)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牺牲农民利益,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3、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考纲第64页第6题图):集体农庄化
三、知识目标:了解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内容:
(1)经济:农业——扩大自主权,削减农业税垦荒和种植玉米;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评;平反冤假错案
2结果:收效甚微
农业初步改革后,苏联农业有所好转, 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工业:利用利润和奖金推动企业发展,但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3评价:
积极: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消极: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加速战略”但由于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凑效,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2)政治:①改变指导思想:A、“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B、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②改变党的地位——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2、结果:失败
3、影响: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4、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大部分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独联体。
◆◆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由于斯大林模式根深蒂固,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1991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启示: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一、知识目标: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全球化)
(1)确立:1944.7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确立
(2)内容:①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勾。
(3)结果: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
(4)影响:有利于国际金融秩序稳定和国际资本流通,有利于世界贸易发展和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有利于美国称霸世界。
二、知识目标:知道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
◆◆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区域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1、欧共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过程:
(1)“欧共体”的建立:(6个创始成员国)
①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6国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迈出实质性的第一步
②1958年6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③1967年7月1日,三个机构合并,建立“欧洲共同体”
(2)“欧盟”的建立和扩大:
①“欧盟”的建立: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盟正式成立
意义:标志着欧共体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主导欧洲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合作的组织
②欧盟的扩大:从1993年—2004年,欧盟成员国从12个发展到25个,各国之间大大加强了合作。
影响:欧盟与美国、日本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3)欧元的诞生:
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2002 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欧元产生的影响:
①有利于欧元区国家和欧盟的经济发展;
②是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的重要步骤,增强了“欧洲公民”的“欧洲意识”:
③有利于欧元区以外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避免风险,有利投资。
3、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1)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的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级化;称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对中国:经济上:利弊并存;政治上:中欧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1)西欧、日本对美国挑战;(2)美国要求攫取世界经济主导权
2.成立过程
(1)1985美加首次正式提出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主张
(2)1992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3)1994.1.1《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正式诞生。
3.评价
①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②弥补了美加墨各自经济发展的不足,加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
1、建立的背景:
(1)20世纪70年代后,亚太地区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2)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刺激了亚太地区向区域合作方向发展
2、建立和扩大的过程:
(1)1989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提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
(2)标志:1989年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经济部长在堪培拉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问世。(3)扩大:1991年11月中国同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一起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199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成员达21个。
4、协商方式:承认和尊重多样性和差异性,逐步形成了自主自愿、协商一致为基本特点的合作方式。
◆◆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行办了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名 称 成员国特点 性 质 合作程度
欧 盟 主要是发达国家;经、政、文相近;地域相连 政治经济联盟 合作程度很高,形成了超越国家的权力机构
北美自由贸易区 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联合;地域相连 经济合作组织 合作程度较高,但未形成超越国家权力机构
亚太经合组织 各方面差异较大;分布广、地域不相连 经济合作组织 合作程度较低,属松散性组织
三、知识目标: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贸易全球化)
(一)提出:1946年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接受了美国提出的关于建立国家贸易组织的建议
(二)前身:关贸总协定:1947年10月,英、美、法、中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三)过程:1994年4月乌拉圭回合达成《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改名为世贸组织
(四)正式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取代关贸总协定
(五)性质:是国际贸易中调解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机构
(六)作用: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会议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WTO的原因:
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世界:加入WTO,不仅可以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如外资、先进技术),还能参加有关规则的制定,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②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WTO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世界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给世界带来新的机会。
2、加入WTO会对中国的影响: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1)机遇:①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完善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总之,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加速经济发展。
(2)挑战:①市场会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②民族工业中的弱势产业和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③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挑战和压力;④制定本国经济政策受到国际经济规则的一定制约。
●科技进步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而世界贸易组织建立又促进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发达与繁荣,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与挑战
四、知识目标: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环境问题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1.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落后之因
①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②发达国家的掠夺和剥削;
③发展中国家政局动荡、债台高筑、饥荒不断。
2、阻碍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
(1)问题:
A经济全球化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B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孕育着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
C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并日益突出。
(2)应对策略:A建立公正的国际贸易秩序, 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B发展中国家应加强地区性合作。C制定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科学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
2、工业革命 (商品输出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 ( 资本输出 ) ——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二战后 (资本新一轮扩张)——全球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