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全方位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必修二全方位总复习资料 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 考点概述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⑴“刀耕火种”
即人们先用石斧、石锛清除地上的杂草、树木,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进行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⑵耜耕
距今七八千年,我们的先民发明了最早的松土农具——耒耜,有木耒、骨耜、石耜。耒耜的出现和普通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⑶青铜中耕
商周时期,人们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
⑷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开始使用铁犁牛耕进行耕作。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和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2、土地制度的演变
⑴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⑵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夏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且要向国王缴纳贡赋;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成果。西周时期,耕地沟洫纵横,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制度,称为“井田制”。
⑶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废除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①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出现了许多私田。私田主人将私田隐瞒不报,不向国君交纳赋税;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为增加收入,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形成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的统治。于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使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它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⑷魏晋南北朝:曹魏的屯田制和北魏的均田制
①曹魏的屯田制:三国时,曹操为了筹措军粮,招抚流民耕种田地,称为屯田(即民屯)。在军事频繁的地区,也让士兵屯田,即军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有田耕种,军粮得到保证。北方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性质是一种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北魏的均田制: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政府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经济逐渐恢复。(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隋朝和唐朝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但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以纳绢代役,这样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唐朝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均田制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⑹明朝时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广大农民纷纷沦为天地的佃农。加上天灾连年、租税沉重等原因,最终酿成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的农民军,针对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这说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3、小农经济
⑴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代,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小农经济)形成。秦汉以后,牛耕逐步普及,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⑵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⑶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⑷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精耕细作技术
⑴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
①耕作方法: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区田法。
②生产工具:汉代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一些耕犁开始安装犁壁,比欧洲早一午千多年;大型铁铧犁的推广,称为耦犁。
③农学著作:汉代的《汜胜之书》关注到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
④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的地方仍实行休耕制,一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
⑵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日臻成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书中记载的绿肥种植,是当时耕作技术上的一项重大成就。中国实行轮作和推广绿肥种植,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②江南地区:农业得到开发,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也有较大进步,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江南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⑶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耕犁已相当完善。
⑷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旱地中耕农具耧锄等;江南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这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越南引进的占成稻,也传播到江淮地区,棉花的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稻米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时谚:“苏湖熟,天下足”。
⑸明清时期:
①多熟种植: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采用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形成一年三熟制。
②新品种培育。
③新品种的引进,如明代引进的玉米、甘薯。
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⑤耕作方法:出现套耕等方法。
⑥农业著作:《农政全书》
第2 课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⑴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开始出现。
⑵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2、古代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⑴高超的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我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夏朝时能铸造比较讲究的青铜器。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春秋战国秦汉时代,青铜铸造工艺进一步发展。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更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③炼钢技术: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⑵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①古代制瓷业的产生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工匠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时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的两大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著名的江西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是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②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中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起,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⑶异彩纷呈的丝织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在原始社会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已养蚕缫丝。商代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丝织品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丝织工具有花楼机,新品种有“金宝地”。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先秦至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⑴先秦时期商业兴起
①商周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人以贝为货币;商周时期,商业由宫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商人。
⑵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①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弛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②汉朝:商业发展原因:西汉采取“开关梁”等鼓励商业发展政策;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
表现:a出现了长安、洛阳等著名的商业中心;b城市里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c官府在市区设有专职官员进行管理。
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商业发展缓慢,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⑷隋唐时期: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商业发展原因:农业经济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表现:a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商业城市,如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长江流域的扬州、益州;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为重要的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d那时还出现了柜坊和飞钱。
2、宋元商业的繁荣
⑴两宋
表现:a店铺已可随处开设;b买卖时间也一改旧时日中为市的限制;c城市和交通枢纽地区,商贩云集;d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e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f宋在与辽、夏、金相邻边境地区设置榷场进行双边贸易;g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之一。
⑵元代
原因:重新疏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在各地遍设驿站。
表现:a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b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c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明清的徽商与晋商
⑴出现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⑵徽商:经营范围广,对食盐的经营尤为重视;活动范围广,有“遍地徽商”说法。
⑶晋商:经营盐业致富,后扩大经营范围;乾隆年间,晋商开始兴办票号;活动范围极为广泛,自称“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第4课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资本主义萌芽
⑴产生时间:明代中后期
⑵产生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⑶部门和地区:丝织业、棉纺织业、铁器制造业;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广东佛山
⑷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他们之间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
⑸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表现:a手工业工场进一步扩大;b分工更加细密;c雇工数量更多;d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⑹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a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b它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微弱的;
c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发展缓慢;
d到鸦片战争前,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政策
⑴原因:a重农抑商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⑶表现:
①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②明清时期:a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b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
c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d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e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⑷影响: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3、“海禁”与“闭关锁国”
⑴“海禁”
①含义:明太祖禁止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原因: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⑵“闭关锁国”
①含义: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②原因:a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b担心沿海居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c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贸易。
③影响: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c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 经典例题
1、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的著作是( )
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2004.全国Ⅰ)
解析:考查《齐民要术》的成书时间和主要内容 答案:C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时代风潮
(2004年全国卷)
解析: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了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从而瓦解了周王室的奴隶制统治,而不是强化周王室的统治。 答案:C
3、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这是由( )
A.夏民善于经商而来 B.商人擅长经商而来
C.由商朝的国名而来 D.由商汤的国王名称而来
解析:考查“商人”的来历,商人称号源于商民擅长经商。 答案:B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标志是( )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手工业作坊增多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青岛测控题)
解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这种生产关系即材料中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答案:D
3、 知识网络
1、 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这时的耕作方式被称为 或
。距今七八千年,我国农业进入了 或 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
农具。 时期,开始有小件铁农具。至迟到 末期,人们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 就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 所有。夏、商、周时期,土地归 所有。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称为 。春秋时期,由于 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了许多私田, 日趋瓦解。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变法运动是秦国的 ,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 。三国时,曹操实行 制。北魏土地制度实行
制,被隋、唐沿用。明末李自成的农民军提出了 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3、小农经济是以 为生产、生活单位, 和 相结合的经济形式,生产主要是为满足 和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 ,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是推动 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封建王朝 的主要来源。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 ,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汉代赵过推行 ,后来还出现了“ ”。汉代农学著作《 》,关注到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汉代发明了播种工具 。北魏贾思勰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 ,使耕犁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 时期,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南宋时,谚语“ , ”反映出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 和 ,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出现了《 》等著名的农学著作。
5、 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手工业由 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手工业、 手工业和
手工业并存的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6、中国很早就掌握冶铜技术, 晚期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时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的 世界稀有。 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步推广。东汉时, 发明水排,使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 后期,中国已能制造钢剑。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发明 ,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
7、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烧制出了原始瓷器。 时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时瓷器生产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著名的江西 .瓷窑,到元代发展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 是全国的“瓷都”。明中后期烧制的 ,色彩绚丽。清代发明了 ,色彩鲜艳。中国瓷器从 起已输出国外,明清时期通过 ,更是大量销往亚、非、欧各国。
8、据考古发现,我国在 年前就已经养蚕织绸。 开通后,丝绸外销的数量激增。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和 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9、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因此将经商的人称为 。商周时期,商业由 控制。 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
等措施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西汉的大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 ,市区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除黄河流域的 、 外,长江流域的 、 也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 ,专管对外贸易。那时出现了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的 ,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还出现了类似后世汇票的 。
10、 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北宋时, 的富商开始发行纸币“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在与辽、夏、金相邻的边境地区设 ,进行双边贸易。元代 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11、明清时期,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和 。
12、 中后期, 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在丝织业中心 和 ,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 ,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 进行生产。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为 ,
, ;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到 的束缚,特别受到封建王朝
和 政策的严重阻碍,发展缓慢。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就全国而言, 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3、战国时期, 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清代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 的滋长。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
A.火耕 B.刀耕 C.锄耕 D.铁犁牛耕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于( )
A.商周时期 B. 春秋末期 C. 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3、铁农具的普遍推广是在( )
A.商周 B.春秋 C.战国 D.西汉
4、以下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
A.“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5、下列是四名同学对春秋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的争论,其中正确的是( )
A.私田的大量开垦 B.初税亩的实行
C.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D.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
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C.农民的地位比奴隶有所提高 D.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发展生产
7、三国魏晋时期,可以使流民有田耕种,以保证军粮的供应,你认为这种土地制度是( )
A.屯田制 B. 占田制 C.井田制 D.均田制
8、下列对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稳定了农民的生活 B.开垦的荒地增多了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9、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
10、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1、古代中国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是在( )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12、下列哪些生产技术的出现比西方早一千多年( )
①稻麦复种制 ②在耕犁上安装翻土碎土的犁壁
③轮作的实行和绿肥种植的推广 ④垄作法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13、我国古代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开始并存是在(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朝 D.西汉时期
14、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艺已臻成熟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1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鎏金术 B.水排 C.灌钢法 D.铸钢法
16、中国最早的职业商人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期 B.商朝 C.夏朝 D.周朝
17、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制铜钱的原料枯竭 B.四川假币泛滥,政府为杜绝假币而采取的措施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携带方便
18、若想一览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的雄姿,应该到元朝的( )
A.杭州 B.大都 C.泉州 D.扬州
19、唐代一位商人从长安去扬州经商,他可以( )
①乘坐大运河的船只 ②携带纸币交子 ③从事典当等金融活动 ④去柜坊存放货币 
⑤闲时去“瓦肆”娱乐
A.①②④ B.①③④⑤ C.①④ D.①④⑤
20、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 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 D. 丝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21、明朝以来,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织品产区,出现的丝织业中心有( )
1 南京 ②成都 ③ 苏州 ④杭州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3、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 )
A.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C.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 D.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24题11分,25题 10分,共2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宋元时期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在……方面,都有显著进展。著称于世的……三大发明,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和实际应用的。著名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记述了宋代手工业技术的成就,总结了天文、力算、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医学等知识,充分地说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经过元代,我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传播到西欧,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
——《简明中国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请回答:
1 举出宋元时期有“显著进展”的四种手工业部门。(4分)
2 材料中著称于世的“三大发明”是指哪三项发明?(3分)
3 试举两例说明我国手工业技术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瞭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篡要》卷七
回答:
①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政府海外贸易政策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政府采取这一政策的不同出发点和根本原因。(6分)
②明清的海外贸易政策反映当时何种显著的社会特征?这种政策的沿用和发展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4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5分,27题15分,共30分)
26、概述春秋以来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过程。
27、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简要说明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有哪些,地位如何?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 考点概述
第1课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1、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⑴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①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大量向中国输入洋纱、洋布,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和“织”分离,使“织”与“耕”分离,出现了破产的手工业者。
②影响: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⑵洋务运动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如何摆脱内外交困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即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②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③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④内容:a创办军事工业 b创办民用工业
c筹划海防,建立海军 d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⑤结果: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⑥影响:a洋务派引进了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b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⑴条件:a鸦片战争以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b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⑵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⑶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⑷主要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第2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⑴原因:a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条件;
b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⑵影响:a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
b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中的一些人倡导“实业救国论”。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⑴原因:a辛亥革命的影响:辛亥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同时,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提高了,加上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一战影响: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⑵表现:a新建厂矿和新增资本增长迅速;
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c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⑴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6年):较快发展
原因:a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并很快实现全国基本统一,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b为巩固统治,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
⑵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①原因:a日军在沦陷区以“委托经营”等方式吞并未内迁的厂矿;
b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②表现:民族资本萎缩、官僚资本膨胀。
4、民族工业的萎缩
⑴原因:a美国的经济掠夺;
b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⑵结果: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二、经典例题
1、下列各项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先进技术 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制度 D.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解析: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 答案:C
2、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后,多集中于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发达,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
B.受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最早,自然经济解体最快
C.最早与西方进行贸易
D.沿海地区官僚地主最先接触西方,创办近代工业
解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是列强侵华刺激和自然经济解体的产物,同时也受洋务运动的诱导,近代沿海地区受到列强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最早,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正是在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中产生的。 答案:B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能够在19世纪末初步发展的客观条件是( )
A.甲午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官僚地主的竞相投资 D.民族资本家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解析:关键是要分清主客观条件,由于外国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答案:A
4、1912年到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发展,其原因是( )
①民族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②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③爱国心和利润的刺激,使民族资产阶级乐于投资新式工业;④封建帝制被推翻为民族工业发展开辟了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解析:结合课本可知道,此四项都是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答案:C
三、知识网络
1、鸦片战争前夕,中国 发展缓慢,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
的 仍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刺激中国城乡 的发展,逐渐使中国成为 的附庸。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 的前提下,利用 维护清朝的统治。从19世纪 年代,洋务派掀起一场“ ”的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 ”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 ;后期,洋务派又打出“ ”旗号,兴办了一批 ,已具有 性质。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初步建成了 、
和 三支海军。洋务派还创办了 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 的先河。清军在 战争中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但洋务派引进了西方 ,培养了近代 _ 和 ,在客观上刺激了 的发展,对 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 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鸦片战争以后, 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受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的一些 、
、 ,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它们主要分布在 地区。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说明在中国 的解体过程中,产生了 生产方式。
4、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中国 ,进一步破坏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了 ,解决财政危机,又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世纪末,中国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作为新的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以 _ 业、 业的发展为最快。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抗战爆发后,民族工业遭到沉重的打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取得美国的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 》,使美国攫取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 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23小题,每小题3分,共69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2006年是鸦片战争爆发166周年。那么,请你判断,170年前,我国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是( )
A.资本主义萌芽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农业经济 D.工业经济
2、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这种“解体”的表现主要是( )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控制了中国市场③中国丝、茶等农产品日益商品化④中国东南沿海手工棉纺织业受洋布冲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客观作用不包括( )
A.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B.刺激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C.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
D.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4、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丝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说明的实质是( )
A.茶和丝生产日益商品化 B.生产茶、丝者获利甚丰
C.中国已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5、曾国藩认为办洋务“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说明洋务派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 )
A.抵御外侮 B.维护封建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镇压人民革命
6、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主要依据是( )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C.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D.洋务运动吸取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7、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由清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资金来源于政府、地主和商人的投资,请判断其性质是( )
A.封建主义性质的官办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办企业
C.封建买办企业 D.包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官商合办企业
8、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地方实力派控制中央政权的标志②实践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③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④直接导致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以下活动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北洋海军 D.创办京师同文馆
10、洋务运动破产的标志是( )
A.顽固派疯狂反对 B.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
C. 中法战争中的失败 D.戊戌政变
11、如果从中国近现代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
A.有限度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B.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C.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D.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
12、将下列19世纪中后期,对“洋务”的看法,以历史进步为标准,由低到高排列( )
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②天下惟有官办者最不能久……令以商贾之道行之,绝不拘官场体统③立国之道当以礼义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亦无损④不师其法,惟仿其器……徒使国兴聚敛,而官私中饱……故欲盖而反损。
A.①③②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③①②④
13、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 )
①都面临内外交困局面②都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③都建立了近代教育制度④都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14、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近代”二字的含义,主要指的是( )
A.机器生产 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兴起
C.由私人投资兴办 D.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
15、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 )
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 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
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
16、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少 B.便于对海外贸易的发展
C.便于依赖外国资本主义 D.自然经济解体程度较深
17、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快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为民族资本提供了发展资金 B.外国在华设厂带来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C.中国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扩大
D.列强资本输出迫使清政府鼓励民间办厂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发展,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
A.机械制造业 B.交通业、冶炼业
C.面粉业、纺织业 D.烟草业、化工业
19、下列哪些因素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
①一战结束②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③日本的全面侵华④民族资本的薄弱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20、下列关于1927~1936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轻工业得到发展 B.民族资本受益最大
C.官僚资本对金融业的控制削弱 D.没有得到国民政府的政策支持
21、受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打击最大、最直接的是( )
A.农民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22、下列几种经济成分在中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外资经济  ②官僚资本  ③民族资本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23、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经历了近90年的发展史 ②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③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阻碍和限制④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阻碍和促进的双重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24题10分,25题 11分,共21分)
24、阅读下列列材料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①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既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②,可以勤远略③。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材料二:……江南制造总局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因为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所以缺乏发展动力。制造总局的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中,……员工大多缺乏生产积极性,他们又不重视改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不高,如生产的炮弹箍不合格,战时要锉平后才能使用,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深受其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1(必修)》人教版
注:①覃思:深思。②发、捻:发,指太平军;捻,指太平天国时期的农民起义军——捻军。
③勤远略:意为替皇帝解除外患。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指出曾国藩等人倡导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4分)
②根据材料二回答,洋务派为实现其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
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有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原因是什么?(3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后到1911年的50年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金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到1919年八年间,建成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的企业的扩建,新增加资本达到1.3亿元,8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集》
材料二:一战所造成中国棉纺织业的繁荣景象,维持到1922年而完全消逝,接着就是长期的慢性萧条。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中国民族工业的什么景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什么?(6分)
②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纺织业1922年后萧条的原因有哪些?(2分)
③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3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26题15分,27题15分,共30分)
26、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
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27、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哪几次发展的“热潮”?分析其形成原因,并指出每次是如何影响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概述
第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1、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即“一化三改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成就: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为突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方式: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意义: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的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形势、国内的主要矛盾并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2)八字方针: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2、失误: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3)失误原因:左倾错误、急于求成、缺乏经验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革”。1967、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超过一千亿。
(2)周恩来的调整: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3)邓小平的调整: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的状态。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起因: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上: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1)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2)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4)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
1、对内改革
(1)实质: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的一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运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经济体制改革: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
(3)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第三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必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过程:(1)1978年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在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种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4、农村改革的深入:
(1)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在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创办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它存在的弊端,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2、内容:(1)管理体制方面,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4、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1992年十四大以后在全国展开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第四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含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情况下,在吸引外资、减免税等方面,对经济特区给予特殊政策,促进经济特区的迅速发展。
2、过程:1980年创办了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3、影响: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特区是经济改革的试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过程: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将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走出去战略: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内容是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影响: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五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必要性:计划经济的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目的: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3 、过程:(1)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3)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4、特点: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5、措施:(1)改革粮价,全面放开粮价,实行以市场定价为主。(2)改革金融体制(3)改革外汇管理体制(4)改革企业所得税(5)改革社会保障体制
二、市场经济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
1、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
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典例剖析: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②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剖析:①问注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速度太快了”“如果稳步前进……搞的更好”
②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来分析
③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答案:①忽视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②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③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知识网络: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 国家,政府在1953年开始实行
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 ”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为突出,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 ,走 道路。手工业者参加 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了 的高潮。
到 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3、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开 ,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并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 变为先的 。中共八大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 的探索。
4、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 又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遭到很大的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 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 。会后全国掀起了 的高潮,片面要求 、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 ,不断提高 。在 大跃进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了在农村建立 的决议。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的 。 — 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5、面对严重的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 、巩固、 、提高”的方针。从 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6、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革”。1967、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 。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生产总产值超过 。1971年 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 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
速 的状态 。
7、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 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1978年,在思想界开展了 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肯定
了 的唯一标准”,否定了“ ”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 的束缚。这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 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在作了《 》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 。
8、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全会抛弃了“ ”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 的拨乱反正。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 为中心。还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 ”倾错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和 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 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 的伟大起点。
9、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展开。 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1978年 、 试行 、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 积极性。随后全国普遍实行 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行, 体制被废除。我国进一步 改革农村 体制 ,在农村调整 ,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 、 方向发展。农村的 企业发展起来。为实现 开辟了一条新路。
10、1984年后,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在管理体制方面,把 和 分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在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 为主体的多种 共同发展。在分配改革方面,实行以 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 ,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1992年 以后在全国展开了以 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实行以 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11、1980年创办了第一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同年,珠海、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建立 经济特区。特区在发展 经济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特区是经济改革的 ,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 。1984年开放14个 城市;1985年将 、珠三角、闽东南和 开辟为 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 ,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整个 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开发开放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20世纪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 、 、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 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过 、 、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1992年 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 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 体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方式的转变,即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 为主转变。
单元练习: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时间 100分钟 分值1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3题,共69分)
1、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的事件是( )
A、“两个凡是”思想的提出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 )
①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③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④这两个会议有一定的继承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5、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6、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体制  D、改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7、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 D、学习发达国家的经营管理经验
8、下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放的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
A、连云港  B、漳厦泉三角洲
  C、海南省  D、武汉地区
9、为克服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 )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发动“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改革管理体制 B、增加企业活力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
1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
A、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12、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开放区 ④内地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②①③④
1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沿海地区 B、华北地区 C、农村 D、城市
14、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  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根本错误在于( )
A、挫伤了广大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B、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C、没有认清中国的客观实际  
D、忽视了客观规律
16、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的会议是( )
A、十四大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五大 D、十六大
17、江泽民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同时并举
②招商引资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③“走出去”是为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④2003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
A、①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8、下面关于市场机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能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
B、它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C、它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D、它是万能的,能对经济进行合理的、必要的调节
1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 )
A、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20、下列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 )
①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②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①正确②不正确 B、①不正确②正确
C、①②都不正确 D、①②都正确
21、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实质的是( )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
B、我们曾长期闭关自守
C、人家和我们都错了
D、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2、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的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23、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是国家投入巨资的一个特大型企业,该企业建立了公司体制,发展了一大批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从单一的钢铁生产企业转变为以钢铁生产为主,金融、贸易、机械、运输、服务业等产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该企业的这一重大发展变化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内容相关的是( )
A、管理体制改革,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
B、改革所有制形式,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C、分配方面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D、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二、材料解析题(24题12分25题13分 共25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985年10月邓小平讲话《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矛盾》
材料二 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1987年2月邓小平讲话《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
材料三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1990年2月邓小平讲话《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
材料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分)
(2)对比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分析文中所阐述的思想主张有何发展 说明了什么 (4分)
(3)据上述材料分析,邓小平的讲话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是否一致 为什么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6分)
25、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
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粮棉花钢煤 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吨 50%25%27%49%83%48%
材料二: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棉钢煤发电原油 1639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6649万吨72.6亿千瓦时44万吨 49%193%754%105%68.1%272% 9.3%53%46.2%7.4%21.9%
材料三:1956年经济成分较1952年的变化
经济形态 1952年 1956年
全民所有制经济 19.1% 32.2%
集体所有制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制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材料四: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
项目 1992 比1978年增长 比1949年增长
国民生产总值 24000亿元 7.18倍 51倍
国民收入 17400亿元 5.78倍 48.6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分)
(3)分析材料三,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有什么意义?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四的成就是通过什么实现的?说明了什么?(2分)
三、问答题(26题12分27题14分,共26分)
2 6、有人说:“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邓小平继续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探索,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请回答:
(1)毛泽东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何时 有哪些成功的探索?(6分)
(2)邓小平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贡献 (4分)
(3)这两位伟人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上根本的共同点是什么 (2分)
2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实行的是什么经济体制 (2分)有何弊端 (2分)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分)我国经济领域从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到分配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你认为变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2分)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考点概述
第一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变化的原因:
1.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工厂,舶来各种洋货。租界里的西方人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2. 清政府在济南和武昌等城市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的健全,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改变。
(2) 变化的表现:
1. 先是广州、上海等地的买办,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了“断发易服”的序幕。20世纪初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逐渐增多。
2.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传入后逐渐为百姓所接受。
3. 风俗习惯也发生改变: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裹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裹足”等法令。大城市中,新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在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
辛亥革命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目。
4. 与城市相反,在广大的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更是坚如磐石。只有少量的“洋火”“洋油”“洋布”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些新的因素。
2.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 统购统销政策
1.原因: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城镇人口猛增,粮食销量增加,有些投机商人乘机哄抬物价,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2.评价:这一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它未能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吃”:1987年,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2.“穿”: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提高。年轻人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买时尚服装,已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
3.“住”:农民纷纷建新房,沿海地区成片洋楼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本价买到合适的房子。
4.风俗习惯:节假日休闲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或者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图书馆学习。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交通工具的发展
(一)原因:随着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二)表现:
1.轮船运输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初期,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轮船招商局改为官办,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到抗日战争后它垄断了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2).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
(3).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事业的发展呈现萎缩的状态。
2.铁路运输的发展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到辛亥革命前期,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点的基本格
(3).民国铁路发展总的来说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以后,在20世纪50-60年代,相继修建了宝成、兰新等铁路;从1991年到2000年,国家投入巨资加快铁路建设。到“九五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数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京九铁路加强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从1997年开始铁路连续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3.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到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以及汽车和汽油依赖国外进口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4.飞机事业的发展
(1).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近八万千米。
(4).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发展有限。
(5).改革开放以后乘坐飞机人数在不断增加,航班和航线也不断增加。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三)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有限电报和无限电报
1.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限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地方外,都架设了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2.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有无线电台和无限电报局;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 当时有限电报用于军事目的,无限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民间使用很少。
(二)电话的发展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开设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05% 。
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人们还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三)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第三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1. 各个阶段的报纸:
1.1873年《昭文新报》是中国境内最早的报刊。
2.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
3.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
4.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6.新中国建立后的报纸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二.影视业的发展
(一)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1905年《定军山》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1931年,有声电影《歌剧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4.《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影走向一个辉煌的新时代。
6.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达到平均每户拥有一台。
三.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其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二.经典例题:
1.下例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百姓穿洋衣、洋袜 B模特举行时装表演
C社交礼仪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D广大农村风俗习惯依旧是传统的
【解析】B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思想的变化而出现
【答案】B
2.近代铁路交通、通讯事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的影响 B清政府的努力
C民间百姓的需要 D外国的积极指导
【解析】工业革命后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标志的近代文明,.
【答案】A
3.辛亥革命时期成为宣传革命思想武器的是( )
A《民报》 B《新青年》 C《时务报》 D《万国公报》
【解析】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民报》宣传了革命思想。
【答案】A
4.下列不属于鸦片战争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变迁的原因( )
A西方列强舶来各种洋货 B租界里的西方人把其生活方式移植过来
C洋务派的倡导 D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
【解析】C项应改为维新派或革命派故选C
【答案】C]
三、知识网络:
第一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变化的原因:
1.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 建立工厂,舶来各种洋货。租界例里的西方人把 移植过来。
2. 清政府在 和 等城市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的 ,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改变。
(2) 变化的表现:
1. 广州、上海等地的 ,穿起了西装。继而是留美幼童揭开了“ ”的序幕。20世纪初青年学子剪辫易服。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随着洋布的涌入,百姓穿洋衣洋袜的逐渐增多。
2. 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西式的糖烟酒和饮料传入后逐渐为百姓接受。
3. 风俗习惯也发生改变: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 ”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 等法令。大城市中,新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走向社会的女青年,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倡导 。婚丧仪式改为 。社交礼仪逐渐采用握手、鞠躬。在称呼上采用“ ”“同志”
辛亥革命后“改正朔,用阳历”增添 , 等新节目。
4. 与城市相反,在广大的 传统的风俗习惯,更是坚如磐石。只有少量的“洋火”“ ”“ ”等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
2.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 统购统销政策
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 ,粮食销量增加,有些投机商人乘机哄抬物价,为此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
这一政策稳定了 ,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它未能解决中国人的 问题。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1.“吃”:1987年,中国人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注重吃好政府发动“ 工程”。
2.“穿”:改革开放以来,衣服的人均拥有量大幅提高。年轻人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买 ,已成为一种休闲的方式。
3.“住”:农民纷纷建新房,沿海地区成片洋楼比比皆是。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 ”,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本价买到合适的房子。
4.风俗习惯:节假日休闲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或者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图书馆学习。注重环保、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第二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 交通工具的发展
(一)原因:随着近代化的轮船、 、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的 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二)表现:
1.轮船运输的发展
(1)19世纪70年代初期, 在上海成立,打破列强的 局面。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将轮船招商局改为 ,成为官僚资本的企业。
(3)到 后它垄断了全国的轮船运输业。
(4)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 的状态。
2.铁路运输的发展
(1).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 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2).到辛亥革命前期,已陆续修建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点的基本格
(3).民国铁路发展总的来说进展缓慢。
(4).新中国成立以后,在20世纪50-60年代,相继修建了 、兰新等铁路;从1991年到2000年,国家投入巨资加快铁路建设。到“ 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数居亚洲 ,世界第四位。 铁路加强了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从 年开始铁路连续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3.汽车运输业的发展
(1).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
(2).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到中国,民国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但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以及 依赖国外进口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 ,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4.飞机事业的发展
(1).1909年旅美华侨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2).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 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
(3).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近八万千米。
(4).新中国成立后,民航事业发展有限。
(5).改革开放以后乘坐飞机人数在不断增加,航班和航线业不断增加。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三)影响: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 ,而且也促进 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节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一)有限电报和无限电报
1.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把电报线架设在上海并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
2.福建巡抚在 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限电报线。到甲午战争前,除 等少数地方外,都假设了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
3.20世纪初,上海崇明设有无 和 ;后来无线电台在各地陆续开设。当时有限电报用于 目的,无限电报则供 通报,民间使用很少。
(二)电话的发展
1.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开设电话公司。20世纪初清政府才在 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个市内电话。到1949年,电话普及率仅为0.005% 。
2.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电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到2000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
(三)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