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3.4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 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微专题复习3.4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 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微专题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
【知识精析】
一、河流与城市
1.河流与城市区位
沿河城市区位类型
区位选择优势
举例
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
便于货物转运
赣州(江西赣江上)
两条河流汇合处
人流、物流在此集散、中转
宜宾、重庆、武汉
过河点位置
河流两侧,河陆联运
伦敦
河口处
河流腹地宽广、江海联运
纽约、上海、广州
河流弯曲较大处、河心岛
利于安全防卫
伯尔尼、巴黎、波士顿
2.河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从城市区位角度,河流具有供水、航运和防御功能,从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分布。从区位因素发展角度,河流的畅通或淤塞影响城市的兴衰。
(2)河流影响城市的密度和规模。一般而言,越向河流下游,水量越大,地形平坦,城市的密度和规模也相对越大。
(3)河流影响城市空间形态:
河流特点
形态示意图
城市举例
河流密度小,土地连片的平原地区
团块状
我国的成都市、美国的华盛顿 
河流密度较小,城市用地被分割的地区
组团状
重庆市、武汉市
城市受地形限制,沿河流方向延伸发展
条带状或放射状
兰州市、洛阳市、西宁市、延安市
(4)河流影响城市功能区布局
①城市中河流沿线水源充足,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地价较高,往往会形成商业区或高级住宅区,如上海市黄浦江两岸。
②城市中的工业区,特别是有水污染的工业,要布局在河流下游地区。
③有的城市巧妙借助河流,建成湿地公园,发展成为休闲娱乐区。
(5)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资源状况会决定和影响流域内城市的发展。
3.城市发展对河流的影响
(1)城市大量排放废水及废弃物,会造成河流水体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2)城市化过程中破坏植被、地面硬化等活动,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增加洪水威胁和枯水期用水难度。
(3)随着城市发展,河流的形态和功能可能被改变,有的河流被改造成暗渠,有的河流被修建成湿地公园,有的则强化或增加了航运功能。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
不同地形区,河流地貌类型不同,对聚落形态、密度、成因及分布的影响不同,具体表解如下:
地形
高原
山区
平原
分布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
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形态
多呈狭长的带状
条带状
团状、带状
密度

较小

原因
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
举例
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甘肃省城市及人口的分布
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高考例析】(2018·新课标Ⅱ卷)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1.C 读图可知,图中几条道路都以海命名,说明其位于临海,结合图中几条道路的命名,可以发现半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较远,说明经过填海造陆这条滨海马路距海变远。所以,澳门半岛东南地区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C 骑行自行车主要靠人力,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比较消耗体力。根据材料,澳门老城区以低矮的丘陵为主,坡度较大,骑自行车消耗体力大,因此老城区少见自行车,故C项正确。狭窄的地区骑自行车反而更加方便,A项错误;曲折的街道对骑乘自行车影响不大,B项错误;澳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路面凹凸不平的可能性小,D项错误。
【点睛】判断填海造陆主要方向的关键有两个。第一,确定以“海”命名的道路距海远近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第二,结合澳门半岛丘陵为主的地形,澳门半岛原始的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受其影响,街道的布局不规则;而新填海造陆的地形,地势平坦,街道布局比较规则,据此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填海造陆比较多。
【素养提升】
一、选择题
某城市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对市区内河流的河岸与河床进行改造,使之成为生态河岸。读河流改造前后示意图,完成1~2题。
1.改造后的河岸与河床比改造前(  )
A.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明显
B.使河水流速加快
C.使河流径流量增加
D.使下渗量减少
2.改造河岸与河床的核心目的是(  )
A.美化环境      B.调节气候
C.减弱噪声 D.涵养水源
1.A 改造后的河岸与河床,透水量增加,粗糙度增加,故会使下渗量增加,使河流流速降低,继而使河流径流量减少。
2.D 河岸与河床改造,主要是为了提高透水性,增加下渗量,减少洪水期的流量,在枯水的时候再补给河流,起到涵养水源的目的。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主要作用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4.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减少
C.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D.河道取直,水质恶化
3.D 城市地区的渠道主要是起排水的作用,通过硬化,可减少杂草的阻滞,提高排水能力。 4.B 对渠道进行硬化后,减少了地表水的下渗,使地表以下的生物因为缺水而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
图a和图b是我国某大城市的城区略图及同区域的人口密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城市的形态是(  )
A.带状 B.棋盘状
C.星状 D.组团状
6.形成该区域人口分布特征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河流阻隔 B.地势平坦
C.交通便利 D.人口增长
5.D 从该城市城区略图可以看出,该城市被河流分割成三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结合人口密度等值线图可以看出,该城市在被河流分割的区域内分别形成人口密度高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的形态为组团状。
6.A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的三个人口密度高峰区分别分布在被河流分割的三个区域中,所以形成该城市人口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河流阻隔。
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地区,图中海拔最高点为A点。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主要山脉的走向大致是(  )
A.东南—西北 B.东西
C.东北—西南 D.南北
8.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河流 B.地形
C.交通 D.气候
7.D 山脉走向可以根据河流流向来判断,图中河流由西向东流,故图中主要山脉大致是南北走向。
8.A 由图可知,村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故影响该地区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河流。
下面的左图为古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该古镇内街道走向示意图。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河流和古镇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的主因是地转偏向力 ②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 ③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 ④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 ⑤相对于河岸a、b和c,河岸d在洪水期最不易决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10.古人对该镇街道走向的设计最有可能是为了(  )
A.沿等高线布局,节省成本
B.疏风防寒
C.通风散热
D.和河流走向保持一致,使交通便利
9.B 从图上可以看出,古镇位于河流凸岸处,取水方便,且位于河流上游地区,地势稍高,可避免洪水威胁。因此古镇在该区域选址的主因是水源和地势。由图示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河流流量较大,挟带的泥沙较多,因此,河岸d沉积作用最强发生在夏季。河流在ac段形成曲流,这主要是受弯道环流的影响。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故河岸c决堤的概率高于河岸a和d;河岸d位于下游地区,在洪水期相对于河岸a和c更易决堤。
10.C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盛行东南风,街道呈西北—东南走向,可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
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1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11.C 由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基岩为花岗岩,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故A错误;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谷地区,故B错误;由图例可知,丙村位于冲积平原上,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沉积的黏土少,故C正确;根据图中引水渠水的流向为自北向南流可以推断,丁村比丙村的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故D错误。
12.D 根据图中地表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根据引水渠水流的方向可以判断地势北高南低,故A错误;山前冲积平原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该地地势低平,受外力侵蚀很小,故B错误;洪积扇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所携带泥沙数量的多少,而不是降水量的多少,且该地为华北地区,降水量差异不大,故C错误;水渠中的水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故D正确。
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3~14题。
13.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14.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13.D 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故选D。
14.A 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15~16题。
15.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②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③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④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
16.图中城市历史上曾是某王朝的都城,该王朝一般会选择在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的地方修建皇家陵墓。图中较为理想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C 结合图示信息综合分析可知,①地岩石为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形成,①地地质构造成因是断裂抬升,其侵蚀地貌并非由黄河干流流水侵蚀形成的;②地为断裂下沉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洪积倾斜平原一般位于出山口处,故其不可能由黄河干流沙砾洪积形成;③地为断裂下沉区域,其上面覆盖的沙质沉积物是由黄河泥沙冲积形成的;④地为断裂抬升区域,其地貌的成因为风力堆积。
16.B 题干中提到,皇陵选址的条件是土层深厚、地下水位较深,题组材料中说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①④两地土层薄,③地地下水位浅,只有②地符合上述条件。
17.图1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图2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17.D 结合材料和图2可知处于凹岸的①流速大于处于凸岸的②的流速。图1中甲为凹岸,流速大于位于凸岸的乙,甲以流水侵蚀为主,需要建水利设施(防洪堤),乙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水域较浅,不利于建港口。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城市城区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形成该城市空间布局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资源
C.地形 D.交通
19.①②两城市建成区较其他建成区面积大的共同原因是(  )
A.河流沿岸,水运条件优越
B.河流沉积岸,地形平坦开阔
C.水能丰富,发展水电
D.技术密集型工业迁入
18.A 结合图例,该城市位于河流沿岸,其城市空间形态深受河流影响。
19.B ①②两城市建成区均位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明显,地形平坦开阔。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0~21题。
20.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
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
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
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
21.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0.A 图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高于现代河谷100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
21.D 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水的威胁,因而最适宜聚落布局。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34°33′N,114°49′E附近)不同时期城市位置变迁图。读图完成22~23题。
22.图示时期,该地地貌变化的自然原因是(  )
A.流水沉积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23.有关图示区域城市搬迁原因及选址区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避免被风沙掩埋 背风坡 B.避免被风沙掩埋 迎风坡
C.避免水灾 高地 D.避免水灾 远离河流
22.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河流较多,图示区域的海拔整体升高,主要原因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此堆积。
23.C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区域的城市是向高地搬迁的,是为了避免水灾。
二、综合题
24.新疆哈密盆地内有很多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该地的古迹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形成照片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
(2)说明该区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4. 【解析】
第(1)题,图中天山及荒漠提示西北地区干旱的地理环境,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照片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雅丹地貌。第(2)题,图中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的古墓群、古城堡现在地处荒漠区,结合该区域现代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段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
(1)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
(2)变迁:河流干涸或变短,土地荒漠化。影响:河流下游聚落减少,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25.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B处呈________。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
25. 【解析】
第(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
【参考答案】
(1)“V”型 槽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2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德兰半岛从形状上看就像从欧洲大陆“飘”出来的一样。整个半岛几乎被广阔的丘陵纵贯;半岛东部沿岸有许多峡湾和沟谷,有些沟谷又宽又长,两壁十分险峻,谷底流淌着弯弯曲曲的河水;半岛西部的北海沿岸是连绵不断的沙滩,由于水浅,又是不稳定的沙岸,使得航行很不安全,海港很少。
材料二 位于日德兰半岛西南部的埃斯比约是丹麦最大的港口城市,一百多年来,它经历了从渔村、渔港到石油重镇,再到风能之都的革命性转变。如今埃斯比约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与出口基地以及风力发电技术研发基地。
材料三 下面甲图为欧洲西部七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乙图为日德兰半岛位置图。
(1)分析甲图中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析日德兰半岛东部沿海多峡湾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简析不同时期促进埃斯比约城市发展的因素。
(4)分析埃斯比约成为丹麦最大港口的区位条件。
26.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等温线的分布特点,逐条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第(2)题,结合图示峡湾地貌特点以及日德兰半岛纬度位置,可知历史时期该半岛受冰川侵蚀明显;峡湾主要分布于半岛东部是由于半岛东部为西风的背风坡,海浪作用弱。第(3)题,材料二说明其经历了“从渔村、渔港到石油重镇,再到风能之都的革命性转变”,可从中总结出埃斯比约城市发展早期和中期以对北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现在以风能发电设备生产研发为主。第(4)题,日德兰半岛西部不适合建设港口,主要是因为风浪大且为不稳定的沙质海岸,埃斯比约受这些恶劣自然条件的限制小,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使其成为丹麦最大港口。
【参考答案】
(1)同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大致相同;图示区域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平坦,东西方向上温差小;此时为夏季,内陆地区升温快,气温高,而沿海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也较高,同纬度沿海与内陆温差小;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故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地球处在寒冷时期时,冰川侵蚀海岸线,形成了大量的峡湾;半岛东部位于西风的背风坡,没有直接受到强风浪的冲击,峡湾地貌保存较好。
(3)早期依托北海渔业资源(发展海洋捕捞等相关产业),形成渔村甚至渔港;中期开采北海油气资源,成为石油重镇;现在依托风力发电设备的生产与研发,成为风能之都。
(4)地处海湾地区,风浪较小;西部沿海其他地区多为沙质海岸,不利于建港;靠近国际重要航线,是半岛地区货物出口的最佳通道;位于北海沿岸,是重要的渔业码头;是丹麦开采北海油气资源的重要陆上基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