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二轮复习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简介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考纲要求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2.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Ⅱ)。 3.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Ⅱ)。
1.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血浆和组织液相比,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  )
(2)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引起组织水肿。 (  )
(3)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内环境中。 (  )
(4)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 (  )
(5)ATP的合成与水解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  )
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淋巴因子不仅可以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还可以和抗体一样将抗原清除。 (  )
(2)抗体产生于浆细胞内,但抗体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  )
(3)B细胞和T细胞、吞噬细胞一样,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 (  )
(4)只有体液免疫才有二次免疫,细胞免疫不存在二次免疫。 (  )
(5)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造血干细胞,它们之所以能分化成不同种类的细胞,是因为在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  )
考点一  内环境的组成与稳态
■ 主干整合
1.明确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三个“必须认准”
(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
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尿素等。
②大分子物质——    、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    、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
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    、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的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
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    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反应。?
③         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2.内环境组成及维持稳态的机制
图10-1
■ 考法提炼
考法一 围绕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考查理解能力
1.图10-2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主要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10-2[来源:学&科&网]
A.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B.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渗透压下降
C.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内环境稳态被破坏
D.Ⅰ是产热的主要器官,Ⅳ是散热的主要器官
2.图10-3是人体组织局部切片示意图,其中①③④⑤表示不同部位的液体,②⑥表示不同管道的管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图10-3
A.②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液和组织液
B.③和④在成分上最为相似
C.①渗透压下降可导致③增多
D.⑤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易错提醒】 据箭头方向快速确认体液组分
图10-4
考法二 围绕内环境的稳态考查获取信息能力
3.图10-5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10-5
A.a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
B.三种细胞外液中,a中蛋白质含量较多,渗透压最高
C.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稳定不变
D.a、b、c中HC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二  免疫调节
■ 主干整合
1.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图10-6
(1)抗原侵入机体后,首先是    免疫发挥作用,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则    免疫发挥作用。?
(2)    是发生二次免疫反应的基础,二次免疫反应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具有反应更    、更    ,抗体产生量更    的特点。?
(3)如果胸腺被切除,对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是丧失全部的    和大部分    。?
2.牢记“6种”免疫细胞及其3个“唯一”
(1)6种免疫细胞
①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吞噬抗原、吞噬消化抗体—抗原结合体。
②B细胞: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           。?
③T细胞:识别抗原;分泌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为            。?
④浆细胞:分泌    。?
⑤效应T细胞:识别并与    结合,使之裂解。?
⑥记忆细胞:识别抗原;分裂分化为效应细胞。
(2)关注3个“唯一”
①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
②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免疫细胞:    。?
③唯一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的免疫细胞:    。?
(3)关注2个“既……又……”
①    细胞既作为第二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②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    。?
3.区分三类免疫失调症
(1)自身免疫病:
病理
 将    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病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
(2)过敏反应:
①病理:
图10-7
②免疫类型:异常的    免疫。?
(3)免疫缺陷病:
类型
实例
病因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防卫功能过弱[]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HIV主要入侵   ?
导致的艾滋病[]
■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1.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均具有全能性
B.淋巴细胞均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
C.淋巴是淋巴细胞生活的唯一液体环境
D.免疫活性物质均由淋巴细胞产生
2.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B.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均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B细胞数量下降有关
考法二 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B.可同时进行
C.都有B细胞的参与
D.均需要吞噬细胞的参与
4.美国学术期刊《免疫》报道,记忆T细胞会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图10-8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10-8
A.记忆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
B.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
C.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D.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
【技法提炼】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1)“三看法”辨别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
图10-9
(2)依据图像识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图10-10
注意:在有关免疫过程的概念模型的题目中,对特异性免疫类型的判断,一般采用倒推的方法,即先从图形中Y形的抗体出发,分泌抗体的细胞为浆细胞(浆细胞含有较多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可判断为体液免疫。如看到明显的两细胞接触,则为细胞免疫。吞噬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
考法三  免疫失调与免疫学应用
5.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传染病,分别由三种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发病率,接种后 (  )
A.吞噬细胞产生三类相应的淋巴因子
B.效应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
C.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
D.成功的标志是相应记忆细胞和抗体的产生
6.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也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图10-11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人体内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图10-11
A.HIV破坏T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症的几率增大
B.T细胞被HIV侵染后其膜蛋白组成不会发生改变
C.感染初期人体免疫系统可摧毁大多数HIV
D.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技法提炼】 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1.[2017·全国卷Ⅰ]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2018·江苏卷] 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3.[2017·天津卷] 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拓展] 颗粒物中的少量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   (填“会”或“不会”)导致血浆呈酸性,原因是            。颗粒物入肺会导致吞噬细胞的    (填细胞器)膜破裂,释放出水解酶。PM2.5超标的空气会引起过敏病人产生哮喘等症状,此时的PM2.5被称为    ,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会    。?
4.[2017·全国卷Ⅰ] 血浆渗透压可分为胶体渗透压和晶体渗透压,其中,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疾病导致人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由    进入组织液,可引起组织水肿等。?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     ,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    。?
(3)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  。?
5.[2016·全国卷Ⅰ] 病毒甲通过呼吸道感染动物乙后,可引起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其患肿瘤病,患病动物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给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可预防该肿瘤病。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原因是      。?
(2)新生的乙个体接种甲疫苗后,甲疫苗作为    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    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机体被病毒甲感染时能够               ,从而起到预防该肿瘤病的作用。?
(3)免疫细胞行使免疫功能时,会涉及胞吞和胞吐这两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有               (答出两点即可)。?

第10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与免疫调节
基础速查拾遗
1.(1)× (2)√ (3)× (4)× (5)×
[解析] (1)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多于组织液。
(2)营养不良、淋巴管堵塞及过敏反应都会使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不平衡,使更多的水分进入或停留在了组织液中,从而导致了组织水肿。
(3)食物中的蛋白质被消化成氨基酸发生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
(4)内环境中的CO2可作为信号分子刺激呼吸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而发挥调节作用。
(5)由于内环境中缺乏催化ATP合成与水解的酶,因此一般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ATP的水解和合成。
2.(1)× (2)√ (3)× (4)× (5)×
[解析] (1)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但没有和抗体一样的生理功能。
(2)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并分泌,其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内环境。
(3)吞噬细胞和T细胞既可参与体液免疫也可参与细胞免疫,但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
(4)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在初次免疫中均产生了记忆细胞,都存在二次免疫。
(5)T细胞和B细胞中的核遗传物质都相同,二者之所以成为不同种类的细胞,是因为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考点互动探究
考点一
【主干整合】
1.(1)②血浆蛋白 ③激素
(2)①血红蛋白
(3)②神经递质 ③抗原与抗体
2.①血浆 ②淋巴 ③神经—体液—免疫 ④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考法提炼】
1.C [解析]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当血糖浓度下降时,由肝糖原分解形成的葡萄糖可从肝细胞中出来进入血浆,即葡萄糖也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A错误;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不一定引起渗透压下降,B错误;②为尿液形成过程中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因此Ⅲ器官为肾脏,Ⅲ器官功能异常,会导致细胞代谢终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进而造成内环境稳态被破坏,C正确;呼吸系统具有完成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其主要器官是Ⅰ肺,而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肝脏,Ⅳ是皮肤,是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之一,D错误。
2.C [解析] 图中①~⑥分别表示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毛细淋巴管壁,②(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③(组织液)和⑤(淋巴)的成分最相似,B错误;①(血浆)渗透压下降,会导致水分向组织液渗透,使③(组织液)增多,C正确;细胞质基质是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D错误。
3.D [解析] 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血浆中的成分有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A错误;三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当,其中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错误;健康人体中三种细胞外液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保持动态平衡,而不是稳定不变,C错误;a、b、c中HC的浓度对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考点二
【主干整合】
1.(1)体液 细胞
(2)记忆细胞 快 强烈 多
(3)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2.(1)②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淋巴因子 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④抗体 ⑤靶细胞
(2)浆细胞 浆细胞 吞噬细胞
(3)①吞噬 ②细胞免疫
3.(1)自身物质 系统性红斑狼疮
(2)②体液
(3)T细胞
【考法提炼】
1.A [解析] 淋巴细胞属于动物体细胞,已经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A正确;淋巴细胞中的浆细胞不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B错误;淋巴细胞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可见淋巴是淋巴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之一,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由包括淋巴细胞在内的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D错误。
2.B [解析] 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而B淋巴细胞成熟于骨髓,A错误;胃黏膜属于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正确;浆细胞对抗原不具有识别作用,C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体T细胞,使人的免疫能力下降,D错误。
3.C [解析] 人体体液免疫可产生抗体、淋巴因子,细胞免疫可产生淋巴因子,抗体与淋巴因子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项正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可同时进行,B项正确;细胞免疫没有B细胞的参与,C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需要吞噬细胞参与抗原的处理过程,D项正确。
4.B [解析] 抗原刺激T细胞可以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记忆T细胞本身也可以增殖分化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A正确;接受脂肪组织移植前的实验鼠B不应接种相应的病原体,否则,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记忆T细胞,干扰实验结果,B错误;实验鼠B不患病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仅图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移植的脂肪组织中有记忆T细胞,还应该做相应的对照实验,D正确。
5.D [解析] 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分泌的,A错误;吞噬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B错误;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一种抗体不可能抑制题述三类致病菌,C错误;接种疫苗的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增强免疫能力,D正确。
6.B [解析] 由图可知,HIV可导致T细胞显著减少,而T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之一,因此HIV破坏T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几率增大,A正确;被HIV侵染的T细胞是靶细胞,能被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因此其膜蛋白的组成会发生部分改变,B错误;据图分析, 感染初期HIV大量增殖,数量增加,但是它也很容易受到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而被大量清除,C正确;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D正确。
真题回顾拓展
1.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免疫调节。首次注射一定量提取液A,小鼠未见异常,第二次注射少量的提取液A,小鼠马上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属于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出现的过敏反应,C项正确。注射胰岛素,小鼠会出现低血糖症状,而不是呼吸困难等症状,A项错误。乙酰胆碱和呼吸抑制剂不是过敏原,首次注射和再次注射的反应是一致的,B、D项错误。
2.B [解析] T细胞可以通过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也可以增殖、分化产生效应 T 细胞,A项错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项正确。健康人的 T 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能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C项错误。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克隆化单一的杂交瘤细胞,D项错误。
3.C [解析] 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只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产生并起作用, D项正确。
[拓展] 不会 人体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 溶酶体 过敏原(或抗原) 缩短
4.(1)血浆
(2)增加 降低
(3)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1)正常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渗透压基本相等,当血浆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低于组织液的渗透压,水就会由渗透压低的一侧往渗透压高的一侧渗透。
(2)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肠腔内的渗透压下降,胃肠腔内的渗透压比血浆的渗透压低得越多,水渗透到血浆的速率就越快,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就越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维持细胞渗透压,给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及时将细胞代谢终产物运走。
5.(1)免疫功能下降
(2)抗原 浆细胞 迅速增殖分化,大量分泌抗体
(3)能运输生物大分子等;运输过程中形成囊泡;需要消耗能量
[解析] 本题以病毒感染动物机体为素材,考查免疫相关知识和胞吞、胞吐作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综合应用能力。(1)由于病毒甲可引起动物乙的B淋巴细胞破裂、T淋巴细胞功能丧失,所以感染病毒甲后,患病的乙免疫能力下降,对其他病原体的抵御能力降低,从而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2)疫苗为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可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能够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浆细胞。(3)胞吞和胞吐分别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所依赖的原理都是细胞膜的流动性,都需要消耗能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