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届二轮复习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学案(适用全国)

资源简介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4.群落的演替(Ⅰ)。 5.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6.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7.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
(2)调查某草地上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  )
(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  )
(4)从理论上讲,被捕捉过一次的动物躲避捕捉的能力增强,所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数量小。(  )
(5)五点取样法适用于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
2.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一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这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  )
(2)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称为物种丰富度。 (  )
(4)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
(5)所有的群落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 (  )
(6)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 主干整合
1.图析种群特征间的关系
图12-1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    ,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有    、      等。?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
             。?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        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    来影响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比较
图12-2
(1)两种增长方式:
A是    曲线。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       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等。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每年以一定的    增长。?
B是    曲线。此增长方式所对应的环境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    。种群数量的增长特点是种群数量有最大值(即      ,又称K值)。?
(2)两种含义:阴影部分D的含义是因环境阻力而     的个体数量。?
(3)一个最大值:E是K值,又称      。?
(4)图12-3中,对应“J”型增长的是    ,对应“S”型增长的是    。?
图12-3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K值、K/2的应用
(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    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以保持种群数量高速增长。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    。?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种群数量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该有害生物可能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      ,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的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的K值)。?
■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
1.下列有关种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
C.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田鼠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50
50
28
22
重捕
50
10
32
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可知,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技法提炼】 1.样方法误差归纳
(1)未做到“随机”取样。
(2)未找到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3)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4)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1)统计值比实际值大的原因
①标记物易脱落:可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标记的个体数据偏小,据计算公式“总个体数=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标记数”推知,重捕中标记数若减小则总个体数会比实际值大。
②个体被捕获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个体数量偏小,最终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大。
(2)统计值比实际值小的原因
①标记物影响了动物活动,导致个体更易被捕捉:可导致再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数偏大,依据公式可推知,计算所得结果比实际值小。
②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则统计值将偏小;反之则统计值偏大。
考法二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应用
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12-4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图12-4
A.甲种群在t1~t2时间段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B.乙种群在t1~t2时间段的种群数量一直减少
C.乙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D.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
4.图12-5为鳄鱼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情况,其中曲线Ⅰ、Ⅱ、Ⅲ处于三种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而曲线Ⅳ处于理想状态下。不考虑自然灾害,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
图12-5
A.在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的增长率大小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
B.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
C.出现曲线Ⅲ的变化趋势,源于在b点人为捕杀了一定数量的鳄鱼
D.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
【易错警示】 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大误区
(1)误以为“λ”就是增长率。λ指某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Nt/Nt-1)。根据Nt=N0λt,可得t年后的种群数量。而增长率指一段时间结束时种群数量相对于初始种群数量的增加部分占初始种群数量的比例,种群增长率=(Nt-)/Nt-1=Nt/Nt-1-Nt-1/Nt-1=λ-1。当λ>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减小。[]
(2)误以为增长率就是增长速率。增长速率=增长数量/增长时间。
(3)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被破坏时,K值下降;当环境得到改善时,K值会上升。

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 主干整合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图12-6
2.辨析群落的四种关系、三种曲线和两种结构
(1)四种关系:

      A    B    C     D
图12-7
写出A、B、C、D四图中a与b的种间关系:
A.    ,B.    ,C.    ,D.    。?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

    甲      乙          丙
图12-8
写出图甲~丙表示的种间关系:
图甲:    ;图乙:    ;图丙:    。?
(3)两种结构:
项目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现象
     现象?
 常呈    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   ?[]
 动物:    和    条件?
 环境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及    不同?[]
 生物因素:生物     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3.“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图12-9
■ 考法提炼
考法一 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
1.图12-10为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已知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图12-10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2.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
量/乙种群
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兔子,则乙可能是草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易错警示】 几种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的辨析 (1)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同斗争”: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种内斗争,如公羚羊争夺配偶。“异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是竞争,如水稻和稗草争夺阳光。 图12-11 (2)生存斗争与竞争: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12-11所示,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关系,D代表竞争。

考法二  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与演替类型
3.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
C.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两种演替一定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
4.某植物群落最初由针茅、早熟禾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构成。放牧和烧荒后,变为由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构成,之后由于鼠尾草、蒿等灌木分泌的樟脑等物质聚集在土壤中,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最终在这些灌木的周围形成1~2 m草本不能生长的裸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与共生关系
B.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放牧、烧荒和樟脑都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
D.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使该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
【易错警示】 避开群落演替的3个误区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取代另一个群落,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3)受条件制约,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不一定是“森林”(如条件恶劣的沙漠地区,不会演替至“森林”)。

考法三  考查物种丰富度的取样调查
5.在退化荒丘上建成的塞罕坝林场是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典范。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砍伐强度对塞罕坝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应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
B.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适当砍伐改变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减少了竞争
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6.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蚯蚓等。回答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调查的问题:
(1)丰富度是指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合使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     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    。?
(2)对于种群数目较多,个体较小的群落宜采用      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观察小动物时,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      。?
(3)土壤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是             。?
【易错提醒】 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1)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2)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计数误差。
(3)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1.[2018·全国卷Ⅰ]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2.[2018·全国卷Ⅲ]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拓展]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            ;二是         。?
如黑光灯诱捕是利用一些昆虫的趋光性。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其原理是                            。?
3.[2018·全国卷Ⅰ] 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拓展] 精明的捕食者与竞争双方的主要区别在于                ,所以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总是相互制约,上下波动。而竞争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 ?
 。?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第12讲 种群和群落
基础速查拾遗
1.(1)× (2)× (3)× (4)× (5)× (6)×
[解析] (1)样方法的取样原则是随机取样。
(2)跳蝻活动能力较弱,调查其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
(3)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4)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的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第二次捕捉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偏小,会使调查的种群数量比实际种群数量大。
(5)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正方形地块,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方形的地块;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时应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
(6)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无环境容纳量。
2.(1)× (2)× (3)× (4)√ (5)× (6)×
[解析] (1)生物群落包括一个区域内所有的生物,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还包括分解者。
(2)灌木阶段动植物种类更多,群落的空间结构更复杂。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是种群密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5)群落最终演替到何种程度,主要取决于其所在环境条件,不是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6)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水中的分布属于种群的分布。
考点互动探究
考点一[来源:]
【主干整合】
1.(1)种群密度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
2.(1)“J”型 食物和空间 敌害 倍数 “S”型 有限 环境容纳量
(2)淘汰
(3)环境容纳量
(4)甲、丁 乙、丙
3.(1)K/2 K值
(2)环境阻力
【考法提炼】
1.C [解析]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亲代的性别比例,B错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C正确;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错误。
2.D [解析] 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总个体数=初捕数×重捕数/重捕中被标记数”可知,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则统计值会偏大,B错误;通过两次捕捉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C错误;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50)/10]/2=125只/hm2,D正确。
3.C [解析] 甲种群在t1~t2时间段,λ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后λ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t1~t2时间段的种群数量先减少再增加,A项错误;乙种群在t1~t2时间段,λ先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后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B项错误;乙种群在t3后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再变化,C项正确;甲种群在t3后,λ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呈“J”型增长,D项错误。
4.C [解析] 在理想状态下,鳄鱼种群呈现“J”型增长,增长率一直不变,不受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A正确;若鳄鱼的栖息地在a点被严重破坏,则鳄鱼种群数量会大量减少,将出现曲线Ⅰ的下降趋势,B正确;曲线Ⅲ种群数量大量减少且最后K值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环境容纳量发生了改变,而人为捕杀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C错误;若在b点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则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曲线Ⅱ的变化趋势,即鳄鱼的种群数量将在K1上下波动,D正确。
考点二
【主干整合】
1.①区域 ②各种 ③空间结构 ④物种数目 ⑤目测估计法 ⑥取样器取样法
2.(1)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2)互利共生 捕食 竞争
(3)分层 镶嵌 阳光 栖息空间 食物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特点
3.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考法提炼】
1.C [解析] 甲、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甲、乙种群是两个物种。由题图可知,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在某一时刻达到1,即甲、乙种群数量相等,最后数量比为0,说明甲最后被完全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不可能是捕食关系(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制约,数量此消彼长,并不会出现一方被淘汰的现象),A错误。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先增加到1再逐渐减小到0,说明两者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在t时刻种群个体数量比为0,说明甲种群已被淘汰,两种群不可能均呈“J”型增长,且t时刻竞争程度最低,B错误,C正确。由于种群数量与多种因素有关,O到t时刻,只能反映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走势,不能推断出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2.D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得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至少于乙种群数量,最后甲种群被淘汰,所以不能具体判断出两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是兔子,乙不可能是草,因为甲、乙为竞争关系,B、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最初时甲种群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3.D [解析] 次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两种演替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
4.C [解析] 依题意可知,灌木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主要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灌木群落和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樟脑可抑制雨季时发芽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因此樟脑会影响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而放牧、烧荒是人为地影响了该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C正确;灌木群落中动物的出现,加速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错误。
5.C [解析] 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可采用样方法,A正确;据题表所示,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B正确;适当砍伐改变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种群无水平结构,C错误;适度砍伐有利于提高生物量,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
6.(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活动能力强 典型性(或代表性)
(2)目测估计 记录特征
(3)消费者和分解者 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许多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且身体微小,不适合使用样方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地点的确定要有典型性,才能统计出各种土壤小动物。 (2)对于种群数目较多,个体较小的群落宜采用目测估计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观察小动物时,如果无法知道小动物的名称,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特征。(3)土壤小动物大多以动物、植物遗体为食,对动物、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起着分解者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小动物取食活的植物及昆虫等,属于消费者。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分析,其作用主要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真题回顾拓展
1.D [解析] 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项正确。某林场中繁殖能力极强的老鼠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内斗争的影响,也就是受种群密度制约,B项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项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项错误。
2.B [解析]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趋光性昆虫要以其他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A项正确。黑光灯发出光吸引趋光性昆虫,光属于物理信息,B项错误。黑光灯诱捕法是调查具有较强活动能力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种群里,用同样的方法连续捕捉被调查动物,直到捕获数为0时,捕获的总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而黑光灯诱捕的也应是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所有的趋光性昆虫物种,C、D项正确。
[拓展]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使害虫的性别比例失调,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
3.(1)协同进化(或答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与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收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捕食者通过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植物或某些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其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方式。分解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拓展] 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相互抑制,有时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种群数量下降甚至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