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讲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生态系统的结构只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 )(2)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也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都相等。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5)信息只能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 )(6)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 )(7)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8)污染的湖泊,使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了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 )(9)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 )2.学科素养自主评价(1)水体污染会导致部分生物死亡,使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原因是 。 ?(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建立“桑基鱼塘”的实践意义是 。?(3)人工造林时,要考虑尽可能使绿化树种多样化,这样做的目的是 。?(4)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一般不会过长(不超过4~5个营养级),原因是 。?(5)生态学专家不会以某一单独的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 。 ?(6)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主干整合1.理清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1)记准生态系统中三大类功能类群的作用①生产者:可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 生物,是生态系统的 。?②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 ,有利于植物传粉和种子的传播。?③分解者:可将动植物遗体、粪便等中有机物分解为 ,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2)“三判”生态系统各生物成分①判断生产者时要注意是否为“自养”型生物,若为自养型生物,则为生产者。②判断消费者时要特别注意异养型、寄生、捕食、非腐生等关键词,植物、微生物都有可能成为消费者。③判断分解者的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等中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即营腐生生活,如蚯蚓。(3)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三个角度”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②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2.掌握能量流动的4个去向、3个关系式及2个特点图13-1(1)去向① 消耗以 形式散失;②流入 (最高营养级无该去向);③流入 ;④暂时 (定时分析考虑)。?(2)关系式①摄入量=同化量+ 。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 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②同化量=用于 的能量+呼吸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量+下一营养级同化量=同化量- 。?(3)特点: 、 。?3. 正确分析常见的能量流动模型 图13-2(1)输入某一级消费者的能量是同化量还是摄入量方法:看该消费者是否有“→”指向粪便。示例:如图甲中箭头①指的是 ,因为有箭头③。没有箭头③时,①代表的是 。?(2)某一营养级指向的能量去向综合甲、乙两图可知,从某一营养级发出的箭头可以是四个,也可以是五个。图甲中①代表的能量(摄入量)= +现存的兔子所含能量。图乙中W1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W1= (B1为现存的量)。?4.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图13-3[来源:](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和碳酸盐。?(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 (主要)、 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和 实现的。?(4)碳循环的特点: 、反复利用、循环流动。?5.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1)巧辨信息种类①通过行为(肢体语言)传递—— 信息;?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 信息;?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 信息。?(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①对“个体”——强调“生物 ”所必需;?②对“种群”——强调“ ”所必需;?③对“生态系统”——强调“调节 ”及“维持 ”。?■ 考法提炼考法一 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1.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大B.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来分解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C.生产者在制造有机物时,所利用的能量类型可能不同D.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并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2.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是鸡的饲料,也是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被加工成饲料喂牛,饲养的牛和鸡供人食用。人、牛、鸡的粪便经过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沼渣、沼液作为种植玉米的肥料。据此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空间因素):(1)请绘制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2)牛与鸡之间 (填“有”或“无”)竞争关系,理由是 。?(3)假设该农场原本将生产的玉米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的玉米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理论上,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理由是 。?【技法提炼】 营养结构的确定方法(1)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含量越高,营养级级别越低。(2)根据生物富集作用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中有毒物质的浓度越高,营养级越低的生物个体中有毒物质浓度越低,据此可确定食物链中的各营养级。(3)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确定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差别在5~10倍,若能量相差不多,则应列为同一营养级,如据图13-4中A的四种生物同化的有机物的量的比例,可确定其营养结构如图B所示。图13-4考法二 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相关计算3.图13-5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图13-5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4.图13-6表示某河流中的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回答下列有关问题:图13-6(1)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含有的成分,还应包括 等成分。?(2)浮游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该营养级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原因是 ? 。 ?(3)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计算保留一位小数)%。?(4)根据图中数据不能计算浮游植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什么? 。?【易错提醒】 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4点提醒(1)10%~20%是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2)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①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而不能说“照射”。②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而不能说“摄入”或“储存”。(3)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不能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故能量流动单向而不循环。有些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如蘑菇可为人提供能量,蚯蚓可为鸡提供能量等,但分解者不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4)能量利用率是指流入人体(或最高营养极)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需要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考法三 考查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及综合应用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黑光灯诱捕法来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应用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化学防治C.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是对物理信息的合理利用6.当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刮起一股“低碳风”,低碳生活也正悄然走近寻常百姓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图13-7为某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④为特定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图13-7(1)从微观上看,过程①主要在 (填细胞器)中进行。过程③中碳以 的形式流动。?(2)某研究小组要估算该生态系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取 法。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 。?(3)在森林中发现了两个鼠群,如何判断这两个鼠群是否为同一物种?? 。?【技法提炼】 1.巧辨碳循环模式图中的成分(1)常考图示:图13-8(2)突破方法:①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②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1,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4,丙中A)。③最后据食物链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3,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2.巧抓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关键词”(1)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和食物网。(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主干整合1.理解两种稳定性的“关键词”(1)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 ,与物种丰富度、结构复杂化程度呈 相关。?(2)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 ,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高低呈 相关,但有些抵抗力稳定性很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很弱,如荒漠生态系统。?(3)在遭到“同等程度”破坏时,一般抵抗力稳定性强者,其恢复力稳定性 。?2.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能保持动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其基础是 (即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如图13-9所示:?图13-93.理清生物多样性三个层面、三种价值与四类保护(1)三个层面: 多样性、 多样性、 多样性。?(2)三种价值注: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 其直接价值。?(3)四类保护措施: 、 、生物技术保护、法制保护。?■ 考法提炼考法一 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机制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高B.人工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C.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会被破坏D.只要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就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2.图13-10中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某些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来源:]图13-10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技法提炼】 解读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图13-11考法二 考查生物多样性及环境保护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是 ( )[]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B.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C.将生物防治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D.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4.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B.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应该禁止一切形式的开发和利用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全部基因,还要保护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技法提炼】 据“地点”或“手段”快速确认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在被保护对象“原生存地”进行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等)——就地保护。(2)将被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予以保护——易地保护。(3)利用生物技术(如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1.[2017·江苏卷] 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2.[2017·海南卷] 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3.[2016·全国卷Ⅲ] 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拓展] 请用必要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出题干所描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 。?上述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 。?螳螂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指其 (填“同化量”或“摄入量”)。生态系统中,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不能100%流入下一营养级,请用能量流动的去向进行解释: ? 。?4.[2018·全国卷Ⅱ] 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一点即可)。?(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5.[2018·全国卷Ⅲ] 图13-12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图13-1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通常植物根系对N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拓展] (1)由于气候与环境因素不同,生物方法分解生活垃圾的时间也不同,一般需要特别考虑的两个环境因素是温度和湿度。为了探究温度对蚯蚓分解生活垃圾速率的影响,实验所选择蚯蚓的生长状况要基本一致,其目的是 ,同时还要对实验土壤进行 处理。?(2)生活垃圾被蚯蚓利用后,人类能再次利用蚓体获得动物蛋白,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这样的意义是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蚯蚓的生存影响较大,可用 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来研究某土壤是否适宜蚯蚓的生存。?[]第13讲 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双基速查拾遗1.(1)× (2)√ (3)× (4)× (5)× (6)× (7)× (8)× (9)× [解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2)自养细菌(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消费者,腐生细菌属于分解者。(3)一个生态系统中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等。(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是往复的,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5)信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往往是双向传递的。(6)若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时,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较低。(7)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则食物链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弱。(8)湖泊污染后鱼类的死亡加重了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9)尚不清楚的生物的使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2.(1)抵抗力 营养结构变简单,自我调节能力降低 (2)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3)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复杂,以增强其稳定性 (4)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5)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6)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考点互动探究考点一【主干整合】 1.(1)①自养 基石 ②物质循环 ③无机物2.(1)①呼吸作用 热能 ②下一营养级 ③分解者 ④未被利用(2)①粪便量 上一营养级 ②生长、发育和繁殖 ③呼吸量(3)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3.(1)摄入量 同化量(2)②+③+④+⑤ A1+B1+C1+D14.(1)CO2(2)含碳有机物(3)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4)全球性5.(1)①行为 ②物理 ③化学(2)①生命活动 ②生物种群繁衍 ③生物的种间关系 生态系统稳定【考法提炼】 1.A [解析] 动物的食性越杂其种群数量波动幅度越小,因为某种食物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太大,A错误。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正确。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前者利用的是太阳能,后者利用的是物质中的化学能,C正确。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物质循环并且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D正确。2.(1)(2)无 该农场中鸡和牛所需食物资源不同(或牛吃玉米秸秆,而鸡吃玉米籽粒)(3)减少 改变了用途的1/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和调整前相比,人获得的能量减少[解析] (1)在该生态系统中,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网如图:(2)根据对种间关系的认识,容易判断出牛与鸡之间不具有竞争关系,因为牛食玉米秸秆而鸡吃玉米籽粒;(3)假设该农场生产的玉米总能量为A,将其中的1/3作为饲料养鸡,2/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得到的能量为A×1/3×10%×10%+A×2/3×10%=7A/100;现调整为2/3的玉米养鸡,1/3供人食用,饲养的鸡供人食用,则人得到的能量为A×2/3×10%×10%+A×1/3×10%=4A/100。因此,该农场供养的人数将会减少。根据分析可知,减少的原因是改变了用途的l/3玉米被鸡食用后,在鸡这一环节散失了一部分能量,导致人获得的能量减少。3.B [解析]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包括草在内的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若题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4.(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2)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 小于 输入浮游植物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29.2(4)图中数据不全,不含浮游植物流入分解者中的能量(假设其遗体所含能量全部流入分解者)[解析] (1)题图所示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等成分。(2)浮游植物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该营养级所有生物体内的能量小于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原因是输入浮游植物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3)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a和浮游动物b,同化量为3700+4200=7900 J·m-2·a-1,第三营养级包括小鱼和中鱼,同化量为840+210+1260=2310 J·m-2·a-1,所以第二营养级与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300/7900×100%≈29.2%。(4)题图中浮游植物的同化量只显示了传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没有浮游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故无法计算浮游植物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5.B [解析] 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是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特点,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传递的应用,A正确;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B错误;信息的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意义之一,C正确;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是“日照”这个物理信息对黄麻的刺激引起的,D正确。6.(1)叶绿体 含碳有机物(2)样方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让这两个鼠群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如果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若能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物种。[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A是大气中的CO2库, 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生产者。过程①主要表示光合作用,主要在叶绿体中进行。过程③为捕食,其中的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物种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要判断两个鼠群是否为同一物种,可让这两个鼠群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如果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不是同一物种,若能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说明它们属于同一物种。考点二【主干整合】 1.(1)保持原状 正(2)恢复原状 负(3)弱2.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3.(1)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2)大于(3)就地保护 易地保护【考法提炼】 1.B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低,A错误;人工林易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B正确;在一定限度内,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时,可以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其相对稳定,C错误;不科学地增加生态系统物种种类,可能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D错误。2.A [解析] 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块上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D正确。3.D [解析] 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B正确;生物防治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等,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不是禁止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是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D错误。4.C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C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所有生物及其全部基因,还要保护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D正确。 真题回顾拓展1.D [解析] 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使群落结构复杂化,增加生态系统的类型,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价值),A、B、C项正确, D项错误。2.D [解析] 加强管理后,野生动物的环境容纳量加大,种群数量增加,种内竞争加剧,D项解释合理。3.C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面的知识。鹰迁入后的食物链可以表示为植物→蝉→螳螂→黄雀→鹰,因此,鹰的迁入会使黄雀的数量减少,而黄雀数量减少会导致螳螂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拓展] 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能量只能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 同化量 一部分能量被上一营养级通过呼吸作用散失,另一部分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4.(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解析]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一般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超过5级,若营养级超过5级,则会因为能量过少,种群的数量不能维持稳定。(2)顶级肉食性动物可以通过“威慑”使甲产生恐惧,从而使甲的竞争能力减弱,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增多,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反转,甲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3)大型肉食性动物可能会通过直接捕食或者通过“威慑”使野猪产生恐惧,从而在该地区减少出现或采食,减轻了对农作物的破坏。5.(1)有机物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解析] (1)蚯蚓为异养生物,营腐生生活,属于分解者。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它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除蚯蚓外,分解者还有细菌和真菌,它们的作用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2)若要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首先要考虑生活垃圾的组成及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引进所需的分解者,还要考虑到分解者分解垃圾所需的外界环境,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者才能快速高效地分解生活垃圾。(3)植物根系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拓展] (1)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2)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样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