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专项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专项训练

资源简介

高中历史材料型选择题专项训练
1.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称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礼记 · 大传 》)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解析】答案:B。材料中“宗”字共出现4次,由此很容易判断是宗法制。
2.《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
A.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
【解析】答案:C。虽然春秋时期大国已开始争霸,但材料中看不出争霸、兼并的迹象,故B、D不能选;春秋时期周王室确实已经衰微,但还没有到王命完全不能行的地步,一些称霸的诸侯王也还要打出尊王攘夷等旗号,故A也不能选;剩下的正确答案当然只有C,而从材料“楚王问鼎小大轻重”的表述中也可以判断出“分封制受到破坏”,故该选项是正确的。
3.“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钱穆《国史新论》)文中“委员制”指当时的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解析】答案:C。由材料中的“宰相”可以判断出是与中央集权制有关的,唐代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央主要就表现为三省六部制。
4.黄宗羲言:“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的高皇帝是指
A.李世民??? B.汉武帝?????? C.朱元璋?????? D.雍正帝
【解析】答案:C。黄宗羲坚决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中的前一句“有明之无善治”指明朝没有很好的政治,后一句“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指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开始,故应该选C。
5.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解析】答案: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1954年召开的,A、D项与这个时间都不符;而由材料中的材料中的“里程碑”可以看出,B正确,C不正确。
6.《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答案:B。由材料中的“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综合分析便可以判断出正确答案。
7.(2007年华南师大附中二模试题)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事实应发生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解析】答案:B。由“不出动一兵一卒”可以先排除C,因为俄国派兵参加了八国联军的侵华。由“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可以排除A、D,因为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都只是由英、日一个国家单独发动的,而没有其他参战国。
8.(2007年华南师大附中二模试题)与“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日俄战争 D.抗日战争
【解析】答案: A。由“割台湾”可以想到《马关条约》,这样可知是甲午战争。
9. “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全面内战
【解析】答案:C。从“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可以判断出的抗日战争。
10.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 B.上海??? ??? C.广州????????? D.南京
【解析】答案:D。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三十万中国军民被日军屠杀也发生在南京。
11.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催。……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诗人描述的事件
A.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B.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C.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精神
D.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解析】答案:A。三元里人民抗击的是外国侵略者,故B不选;而D项与题目无关联。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后,当时资本主义还没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对一些历史概念一定要搞清楚其内涵与外延。
12.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的是
A.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解析】答案:B。由材料中的“洪杨”,再结合题首指明的地方“广西”可以初步判断“洪杨”是指洪秀全、杨秀清,而联想到太平天国主张男女平等,就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
13.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其中对“煮豆燃萁”的评述不正确的
A.是指“天京变乱”
B.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
C.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D.作者认为:因为“煮豆燃萁”所以对洪秀全的评价难以定论
【解析】答案:D。“煮豆燃萁”是指“天京变乱”,但不能因为“煮豆燃萁”就不可以去评价洪秀全,更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他的反侵略和把农民战争水平推向高峰等还是应该肯定的,当然像“煮豆燃萁”等局限性的方面则要否定。
14.蔡元培曾撰写过这样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他悼念的是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鲁迅
【解析】答案:A。 “三民五权”是对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概括性表述,所以答案应该是A。
15.“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整风运动
【解析】答案:C。题目中明确指出是学生运动,而且运动时间短,成果大,故很容易选出答案。
16.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答案:C。 材料首句“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即点明了农民的地位,余下的材料则是对此的说明。
17.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解析】答案:B。“民众”主要是指“农工”,而“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应该就是指“联俄”,故应该选B。
18.“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声暴动。”毛泽东这首词反映的著名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答案:C。从材料反映的多处信息中都可以判断应该是秋收起义。
1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解析】答案:D。“红军不怕远征难”,但“远征”毕竟很艰难,不是站不住脚,不可能跋涉“万水千山”,故应该选D。而当时民族危机还不十分严重,故B是不能选的;当时西部已有革命根据地,C也不能选;A项北伐战争明显错误。
20.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 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解析】答案:C。本题一要注意看时间,1937年2月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没有建立;二要注意中国共产党已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不可能再将领导权完全拱手相让,材料中工农政府只是“改名”,但还存在,军队也只是“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
21.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宣言》中郑重承诺:“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这突出说明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自身的奋斗目标??? B.改变了对国民党的认识
C.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 D.实现了与国民党的合作
【解析】答案:C。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后来又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导致国共两党势不两立。但在民族危机严重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没有计较自己的恩怨、得失,而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2.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其中的转折点指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D.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解析】答案:D。本题不能只看到材料中几次出现的“转折点”三个字,那样似乎所有选项都有道理,而应该把“转折点”的意思搞清楚,“转折”不是结束,而是从什么变为什么。再细细看材料,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往近处看,过去中国共产党及其人民军队被国民党蒋介石围剿、封锁、进攻,在总体上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什么时候这个局面开始发生变化,那就是在“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后;往远处看,既然蒋介石集团与美英等帝国主义集团的利益攸关,那么“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 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也就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更何况1928年-1947年正好是二十年,就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时期。
23.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解析】答案:C。三个战役是指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的大决战。从材料中的“西柏坡”也可以联系到七届二中全会,那样也容易选出正确答案。
24.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诗中写到:“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
A.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D.军民鱼水情
【解析】答案:C。由“民工送粮食”“随军争立功”可以判断正是由于解放区的土改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保障。而A项也是由C项派生出来的。
25、《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其中可以说明统治者非常
A.重视宗法关系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任人唯亲
【解析】答案:A。材料的意思是国家大事在于祭祀与与战争,而祭祀主要是天、地和祖宗与已逝亲人,故应该选重视宗法关系。
26.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解析】答案:B。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以及误认为秦的灭亡是没有分封,因而刘邦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
27.公元前 782 年,幽王宫涅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 … … 幽王为烽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无道
B.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C.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
D.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解析】答案:C。本题系逆向选择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B、D三项,都有所体现(如为博一笑而烽隧大鼓,反映了幽王荒淫无道),只有C项反映不出来。
28.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解析】答案:A。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他也是朝中大臣,所以他是不可能反对中央集权的。
2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答案:D。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皇权在不断加强。
30.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解析】答案:A。从“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选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大明律》对明朝大臣作了种种限制,而且这些列罪条款还是明律所特有,由此分析,明朝皇权专制与过去朝代相比,又得到继续的强化。
31.一个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 街头上出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C.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施压
D. 报刊登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解析】答案:D。中华民国成立时,孙中山就任的是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不是正式大总统。
32.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列强,除军阀”
【解析】答案:C。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只有C、D选项,A是反对帝国主义,B主要是反对封建主义。而最早明确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是五四运动。
33.《中国近代经济史纲》记载1922年一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况彼来者皆该国一流工厂,资本较吾雄厚,技术较吾高深,对工厂之管理经营,亦皆养之有素,吾更何恃而不恐,吾将何术以善后。”?结合材料知识分析,你选择解决这种态势采取的方法为
A.必须首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B.建立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C.冲破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双重压迫 D.发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
【解析】答案:A。压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帝国主义是最主要的因素。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向中国资本输出,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劳动力制造产品,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在中国享受的优惠条件,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挤压、打击,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首先民族独立,才会从根本上改观。
37.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答案: B。毛泽东的词句中“而今”是转折,说明此前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对照历史词句写作时前后的历史可知,正确答案应该是B。
38.(2007年山东东营一中月考题)伯利克理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
A.全体国民 B.全体成年国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拥有数量不等的财产的成年男性
【解析】答案:D。 在罗马有大量的奴隶和外来移民,他们都没有公民的权利,妇女也没有政治权利,所以答案为D。
39.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肯定证据 B.主张重罪轻罚 C.纵容犯罪 D.维护贵族利益
【解析】答案:A。由材料中“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以看出古罗马民法十分重视证据。
40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
【解析】答案:B。从材料中的“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的表述来看,符合这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只能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41. “足球出线了!申奥成功了!终于入世了!……”,这是中国某一年春节文艺联欢晚会上的几句台词,台词中描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应该是
A. 1998年 B. 2001年 C. 2004年 D. 2006年
【解析】答案:B。“入世”、“出线”、“成功”,都是在2001年,所以选B。
42、“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中“礼”主要指
A.礼仪 B.制度 C.风俗 D.贡赋
【解析】答案:B。“礼”不能望文生义选“礼仪”,这里应该是指制度。这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包括了宗法等政治制度的渊源。
43.《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我国宗法制纽带是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解析】答案:D。“宗,尊祖庙”,意为祭祀祖先,故应该与血缘有关系。
44.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解析】答案:A。分封除了土地、人口等外,还封给不同的爵位,而爵位是有等级的。等级不同生前死后有关的待遇与限制就不同。
45.“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解析】答案:B。西周时期天子与诸侯的关系不都是宗族、姻亲关系,因为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的除了宗族外,还有功臣、先代的贵族;而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来天子与诸侯的关系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46.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的一次庆功宴上对群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叔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解析】答案:B。看材料第一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可知秦始皇认为天下纷争、百姓苦难的原因是因为有诸侯王国的存在,由此判断他是反对分封制,主张推行郡县制的。
47.“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正确叙述应是
A.布衣为相,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解析】答案:A。由材料的第一句君主的近臣代起执政,可以很容易判断。
48.《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解析】答案:D。荀子认为,君主要知道大臣的行为,仅在王宫里面是不知道的,故他主张国王要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49.“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解析】答案:B。雍正帝时,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D都不可能,而C项也不可能全国所有的事都由军机大臣来办。其实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就可以判断军机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行事。
50. 1861年,进入天津口岸的各类洋布折银3250582两,占当年天津口岸进口总值的64﹪,鸦片折银948480两,占进口总值的18.9﹪。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进口货物中洋布占主要份额 B.中国近代商业贸易落后
C.西方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D.鸦片贸易合法化
【解析】答案: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进口的物品中有洋布、鸦片等,洋布进口的比例要大于鸦片进口的比例。但这但是表象,题目问的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故应该选C。
51.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解析】答案:B。从材料中的“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即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但要注意南昌起义与武昌起义只是一字之差,千万要仔细。
52. “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
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答案:B。民主主义从法律成了正统,是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后,它使得民主主义从此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故选辛亥革命。
53. “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科学 B.自由 C.民主 D.爱国
【解析】答案:D。由“毋忘此国耻纪念日”可以判断五四运动体现了爱国精神。
5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遵义会议
【解析】答案:A。由董必武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中“四十年前南湖泛舟会上逢”的信息,通过计算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
55. 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解析】答案:C。同上题一样,只要通过计算就可以推断出正确答案,当然要注意“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救国”等信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