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近代史各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程高考近代史各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资源简介

新课程高考近代史各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一)横向联系
1、辛亥革命在近代政治民主化中的地位
孙中山等革命者主张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民主义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临时约法》就是以美国宪法作为蓝本而制定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宣告了专制政体的灭亡,是近代民主化的里程碑。
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等人萌发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批判君主专制和重农抑商。洪秀全引进“上帝”以图建立人间天国,洪仁?髡乓??时局饕濉=??时局饕宓牟??头⒄刮?幌盗兄卮蟮恼?味氛?退枷胛幕?谋淝ǖ於?宋镒驶?。?峁┝私准短跫?N?扒缶裙?让竦牡缆罚?枷虢缇??擞善魑锏街贫取⒂闪⑾艿焦埠偷牡萁??獭P挛幕?硕?焉钊氲剿枷胛幕?愦危欢?×俗ㄖ扑枷氲耐持蔚匚唬?裰骺蒲?枷氲玫胶胙铮?晌?诵梁ジ锩?谒枷胛幕?煊虻难有?N逅脑硕?逑至俗非笳胬怼⒔夥潘枷氲木?瘛=????某霭嫖???裰魉枷耄??狗醋ㄖ贫氛?鞒隽酥匾?毕住?
3、世界经济发展与各国政治变革相辅相成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近代化,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创造了政治前提。工业近代化又带动了政治民主化,工业资产阶级推动议会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君主立宪制的完善。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德意志长期五裂,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又为统一提供了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基础。1929-1933年大危机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出现了法西斯专政,而罗斯福新政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秩序。
4、西方思想潮流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西方先哲们从未停止探索。以伏尔泰、康德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启蒙思想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美国宪政作出了重大贡献。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三权分立制度是一个历史进步,它对于反对专制独裁,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具有一定的作用。
5、近代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艺复兴运动中诞生了近代科学,伽利略和牛顿作出了巨大贡献。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工业文明逐步取代农业文明,但也破坏了环境;电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一些国家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德国和美国成为了重要的中心。“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产生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机器大工业。
6、近代西方政治、经济在各流派文艺作品上的反映
需要从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来分析相关流派的文学、绘画和音乐所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及影响。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7、西方经济思想流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长期主导着西方各国,但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凯恩斯提出了新的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运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8、两种社会制度下经济政策的相互借鉴
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利用“市场”的实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利用“计划”的实例。苏俄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系和工业化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计划体制。中国则从照搬到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二)纵向联系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衰落的隐患
明清时期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冲击并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也随之产生。为维护专制统治,统治者空前强化皇权,对外实施消极的闭关政策,势必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中西方差距逐步拉大,统治危机日益加剧。
2、近代以来中国的宪政道路
比较和联系几部中外宪法,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82年宪法修正案,在背景、内容、性质和意义的不同。孙中山五权分立是吸取了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为克服西方政治弊端,结合国情而设计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西方民主的扬弃,分析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形成原因,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
3、古代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结局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提倡“重商主义”政策和海外扩张的同时,我国明、清王朝却推行“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导致中国停滞不前;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长期与世隔绝,难以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使中国落伍于世界潮流。近代被迫打开国门后,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在三中全会后形成了对外开放新格局。联系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建国初期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4、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在近代的影响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基础和民主传统,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有着历史传承关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罗马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有助于理解欧美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律制度确立的根基与必然性。罗马法泽被后世,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并且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更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5、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完善是几经曲折和反复的过程,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各种民主政治力量长期斗争的结果,通过资产阶级代议制之间的差异,来认识代议制度的确立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民主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相对于君主专制而言所显现出的民主性,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巨大。
6、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自身的弊病。工业革命又使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欧洲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巴黎公设尝试夺取政权,成立了三个国际性组织,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与创新,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几个阶段。
7、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即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出现;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进而探讨当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8、近代以来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
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模式经历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欧美发展起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私人垄断组织形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二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显著发展。
9、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后,找到的一条适合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用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危机笼罩时,斯大林模式却给苏联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不利,后来的改革都收效甚微甚至失败,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与完善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0、西方人文精神的影响
西方人把希腊罗马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希腊和罗马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艺术上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西方广义上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个时期。
(三)中外联系与比较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17、18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体,尤其是在明清时期越来越束缚着社会的进步,是造成16世纪后东西方差距逐渐拉大和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主因之一,也是导致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爆发的基本原因。
2、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西方资本主义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掠夺活动,以争夺更多的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及投资场所,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签订了大批不平等条约、尤其是日军侵华带来了深重灾难。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各阶层(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爱国官兵)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人民压力下拒签和约。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中国军民抗御外敌,维护国家主权,是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主要原因。概括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梳理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与成就。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背景和影响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特别是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洗雪了民族耻辱,并成为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最终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
4、外国侵略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理解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辩证分析其客观上的进步作用。近代工业很大程度上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包括民国初年、抗战前夕、国民党统治后期三个阶段,一战期间由于西方暂时放松经济侵略所提供了有利时机。日本侵略给予民族工业以毁灭性的打击,美国侵略势力排挤和压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经济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稳定发展的保证。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因素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主要包含衣食住行、通信和传媒的发展。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置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下考察,又与世界形势的发展关联。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入,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碰撞中不断融合,社会生活在保持民族特性的情况下也出现了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出现了中西合璧、不土不洋的过渡性特征。交通、通讯工具和传媒的进步,开阔人们的视野,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6、我国的经济体制及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度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7、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潮
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自强救国道路的历程,最早是“开眼看世界”和“西体中用”的主张,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极大推进了中国的历史性巨变。
8、中国科技与西方科技的相互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例如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在吸取西方重要科技成就的基础上艰难创业,取得了一批举世注目的成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