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大纲版高考考点一: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大纲版高考考点一: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

资源简介

人教大纲版高考考点一: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
考点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2)、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①它始于商朝,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②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称为井田。
③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④从生产方式上,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
⑤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现了私田。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方式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4)、分封制、井田制与奴隶制国家的盛衰
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时期完善的奴隶制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分封制起到维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保证奴隶制国家对奴隶和平民进行统治的作用。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强盛的政治保证。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决定奴隶制经济形态存在、发展和西周政治统治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和井田制相互影响,二者的存在成为西用奴隶制国家兴盛的支柱。
西周末年以后,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局面的出现表明分封制的瓦解。在丧失政治保证和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下,井田制在春秋后期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度度存在的经济基础最终瓦解,新的封建经济基础随之产生。井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奴隶制度的瓦解。
4、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和国人暴动的性质: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的斗争都是反抗奴隶制国家暴虐统治的正义斗争,也是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的斗争。“国人”是平民,举行暴动的是平民和奴隶,“国人暴动”是平民和奴隶的反抗斗争。
?
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小题,80分)
1.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之间的纽带是 
A.工具和奴隶   B.贡赋和工具   C.土地和义务   D.王位和权力
2.[2005·江苏]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
A 夏朝 B 商朝 C.西周 D.秦朝
3.下列有关西周井田制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②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
③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 ④直接耕种土地者要交纳租税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井田制下的生产经营方式是
A.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 B.奴隶和平民的个体生产
C.奴隶被迫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D.奴隶和农民集体耕种
5.下列不属于西周时期诸侯对周王义务的是
A.交纳赋税 B.贡献财物  C.派兵作战 D.服从命令
6.我国奴隶制文明时代开始于
A.黄帝时期 B.禹时期 C.启时期 D.汤时期
7.商朝统治者实行“人祭”和“人殉”,说明了
A.奴隶制的残酷 B.奴隶制的先进 C.劳动力的多余 D.奴隶对奴隶主的忠诚
8.周初能实行分封制,主要是
A.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需要 B.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的需要
C.由于宗法观念深入人心 D.由于井田制的实行
9.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
A.夏、商、周三代统治的时间都不长 B.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完全不同
C.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 D.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毫无共同之处
10.相传在西周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表明
A.通过分封制,周天子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而诸侯国的国君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又拥有最高权力。
C.爱封的诸侯国国君和周天子是并列的政权
D.周天子和诸侯国君共同率民众开垦荒地
11.关于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私有制发展的结果 B.阶级对立的产物 C.历史的进步 D.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
12.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 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 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13.下列引文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14.下列典故或暴政与周厉王有关的是
A.“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B.烽火戏诸侯 C.酒池肉林 D.“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15.关于西周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 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 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6.对商朝历史的评述不正确的是①盘庚把都城由亳迁到殷,商朝从此稳定②“人祭”与“人殉”反映了奴隶制的残酷性③商纣王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④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2002·上海·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周公东征 D.共和行政
18.“禹……既服九州,乃收天下之铜,铸九鼎,以象九州之物。禹致群臣于会稽,防风氏后至,戮之。防风氏汪芒之君也。”此材料表明①由石器时代向金属器时代过渡 ②由原始民主制向君主制过渡
③由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 ④完成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
19.[2003·上海] 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于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 B.周朝百姓 C.商代遗民 D.少数民族
20.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
A.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倒退 B.奴隶和平民的暴动和反抗
C.王朝末代统治者的残暴统治,荒淫无道 D.民族矛盾尖锐,被少数民族灭亡
二、材料题(1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
(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三、表解重点(10分)
2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简表
朝代
时间
建立
都城
灭亡
制度

?
?
?
?
?

?
?
?
?
西周
?
?
?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A
C
C
A
B
A
D
C
B
D
D
C
D
C
C
B
A
C
C
二、材料题
21.(1)周初的分封制
(2)保护周王室;忠于职守,保卫封地;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诸侯服从天子。
(3)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分封制崩溃。
三、表解重点
22、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简表
朝代
时间
建立
都城
灭亡
制度

BC2070-BC1600

阳城
桀的暴政
分封制
井田制

BC1600-BC1046

亳、殷
牧野之战
西周
BC1046-BC771
武王
镐京
犬戎破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