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

资源简介

专题2 古代中国经济文明
◆高考要求:
考试内容 目标要求 具体目标归纳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识记、理解、分析、运用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生产力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
手工业的发展 识记、理解 手工业发展的三种形态,冶金、制瓷、纺织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识记、理解 商业的发展、市场的变化、晋商与徽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分析、比较、综合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历史地位,“重农抑商”及“海禁”的原因和后果
◆ 课标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点解析: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神农氏时代: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3.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曲柄锄、大镰、耦犁、一牛挽犁、铁铧犁等得到推广。汉代以后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没有革命性进步。 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变法从法律上确认, 战争
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夏商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以国有为名实为贵族所有)春秋战国:土地私有制产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小农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经济形态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2.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3.土地制度上: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4.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5.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设置工官,组织和管理手工业生产。2.“工官”制度的特点:官府垄断生产;工艺技术水平高;规模大;产品仅供皇族官府使用,等。3.“工官”制度的利弊
纺织、冶金和陶瓷手工业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1)丝织:上古 学会养蚕缫丝 世界最早西周 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代 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唐代 出现缂丝技艺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出现早期的自由劳动力市场。(2)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 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1)商周青铜器的铸造:A商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B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器。(2)现在已知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是春秋时代遗物;战国时“淬火”技术。(3)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汉武帝时推铁业官营制度 B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C汉代冶铁的供风形式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水力鼓风(最著名的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
3、陶瓷业的主要成就(1)原始陶瓷;商中期至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度阶段。(2)唐代陶瓷业的成就:A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 B越窑的青瓷盛名全国: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邢窑的白瓷制作精美: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D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也名列前茅。 E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诗文用于瓷器装饰。(3)宋代陶瓷业的成就: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闻名天下。(4)清代:粉彩和珐琅彩瓷器
古代 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①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原始晚期)② 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家庭)官营: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后期不断萎缩。私营:不断发展,明中后期逐渐占主导地位,某些部门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官营: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主要生产军用品和皇室、贵族消费品;私营: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③ 地域分布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先进④ 生产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⑤ 与农业发展密切结合,受农业制约
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时期,在离城镇较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出现了比较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注意搜集晋商和徽商的史料
主要的商业城市 1.战国时期,城市开始出现商业集中的现象。2.西汉末年的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3.唐代:长安、洛阳、广陵(扬州)4.宋代:汴京 5.明清:苏州等
著名商帮 晋商和徽商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建立在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2.长期处于封建政府的压制和控制之下发展3.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4.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繁荣发展5. 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商人群体活跃。
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A、战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B、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C、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2)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A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B消极性: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海禁政策 (1)海禁政策: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海禁的影响: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产生及缓慢发展过程 明朝:①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④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清朝:缓慢发展:【发展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扩大。【缓慢原因】①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②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③ 清政府固守“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④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⑤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整合梳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在各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
①原始末期:出现偶尔以物易物行为,产生原始商业
②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商人”一词由来)
③周朝: 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④春秋战国:a.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
b.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
c.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⑤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
⑥西汉:a.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使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b.由于开通陆海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c.长安、洛阳等许多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出现了专供贸易的“市”,官府有专职官员管理。
⑦魏晋南北朝:a.社会动荡,商业发展受一定影响。货币作用减小,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
b.北方发展时起时伏
c.南方有小幅发展,有关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⑧隋唐:
发展原因:政治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开明政策
发展表现: a. 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定点-市坊分隔;定时-市白天定时开放;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b.农村集市有了进一步发展,有些发展成市镇c.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唐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外贸。d.出现了“柜坊”(银行雏形)、“飞钱”(类似汇票)
⑨宋元:宋:a. 北宋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b. 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夜市兴盛c. 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d. 品种速增,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城市中出现不同类型的集市e. 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f. 重视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
元:a. 漕运、海运发达,遍设驿站b. 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⑩明清:a.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b. 广泛使用贵金属白银,便利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集聚c. 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 专题复习指导:
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及特征。本专题内容在一轮复习时大体是按照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政策四条线索复习的,纵向思维线索较为清晰,故在二轮复习时要注意从横向思维的角度把握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征。
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过去中国的经济基础上实现的。中国经济进步在许多方面依然受到传统经济形式的制约。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分析传统经济结构不利于历史进步的弊病,加深对现今中国经济条件的理解,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前景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对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情况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问题导学:
问题:1
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⑴ 简要分析商周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特点及原因。
⑵ 春秋战国以来农业耕作方式有何变化?原因何在?
⑶ 小农经济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经济,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及影响?
命题立意:耕作方式的进步是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耕作方式的进步,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从我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变化,认识小农经济的产生及特点,这一命题视角颇有新意。
答案:(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原因:商周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农具原始,人们必须共同协作才能完成农业生产过程。
(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自耕农,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产生。原因:春秋以来,随着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私有土地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
(3)主要受封建剥削、天灾人祸、土地兼并及人口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2
材料1: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手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2:(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3: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 材料1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 根据材料2,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3) 材料3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命题立意:选取教材中相关史料。考察土地兼并、屯田制和古代热衷于买田置地的观念。既告诫学生要认真掌握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史料,又考察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答案:(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2)主要目的是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通过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在草为形成了屯田制度。
(3)热衷于买田置地。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取较稳定的收益。
问题:3
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宴图》上画了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都是中国明代的青花瓷,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珍视。古代中国瓷器业是怎样发展的?取得了哪些成就?
命题立意:以中国古代瓷器技术何以享誉世界的全新视角,考查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颇具时代气息。
答案:古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商代,开始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东汉晚期,制瓷技艺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飞速发展,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并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问题: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战国时期自由买卖的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志愿放弃本业(农业),转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玉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加了秦国政权。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2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
——《史记·平准书》
材料3 禁百官置邸货鬻。
——《新唐书·德宗记》
材料4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社、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张择端所画 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回答:
(1)指出材料1所反映的现象并分析其原因。(4分)
(2)材料2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为什么要实行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5分)
(3)材料3中,唐德宗为什么要禁止百官经商?对唐朝经济繁荣有什么影响?(2分)
(4)材料4所说“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说明什么问题?(4分)
命题立意:围绕我国古代商业发展选取材料,以战国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及统治者的商业政策演变为主线,考查学生立足材料信息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
答案:(1)现象: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商人力量增强,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国家政治。(2分)原因:诸侯割据混战,统治者无法对人民严格控制,劳动者人身较为自由;商业的优厚利润吸引人们投资。(2分)
(2)汉高祖的政策:对商人实行压迫、歧视的政策(或重农抑商政策)。(1分)原因:当时经济凋敝,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害怕商人势力强大,操纵经济、政治,危害国家统治。(2分)影响:重农抑商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有利于保护封建经济,但却使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2分)
(3)原因:防止贵族、官僚与民争利。(1分)影响:百姓能够安心经商,促进了商业的繁荣。(1分)
(4)表现:“坊”与“市”的限制被打破;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分)说明的问题:北宋时期我国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分)
问题: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千金,于是购置田地,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2: 郑文融《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折租”。
材料3:《清代全史》叙述:杭州 ( javascript:;" \t "_self )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 )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了哪几种经济活动?
(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答案:(1)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
(3)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严重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4)投资田产。因为当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专题检测◆
1、《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A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2、明万历年间“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生产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B)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C、手工生产能够确保产品质量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4、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如果从当时中国社会经济角度考虑,其负面影响主要在于:①有效的遏制了反清力量,有利于社会生产秩序的稳定 ②不利于当时中国队海外市场的开拓③抑制了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 ④阻碍了中国与外国科技的交流,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缺乏科技动力 (B)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5、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一反映了我国商业在战国时期的什么发展状况?反映的政治状况是什么?这种状况是
么结束的?
商业:货币不统一
政局:分裂割据
结束:秦统一六国、统一了货币
(2)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在北宋时期出现了什么新特点?概括指出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
特点:金属货币开始向纸币转化
原因:北宋商业空前繁荣,贸易更加频繁,为了方便交换,纸币产生
(3)图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生产情况,试简要分析其特点?
特点:景德镇的制瓷业通过手工工场进行生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发展缓慢
(4)图一、图二反映了我国货币的什么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与图三反映的生产方式有什么内在联系?
趋势:由不统一走向统一,由金属货币走向纸币
联系:纸币的产生与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从而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和缓慢发展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读图: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西递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南部。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大多为明清时期经商成功的商人(史称徽商)所建。村中富丽的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等,应有尽有,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北部,始建于南宋,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村中建筑同样多为明清时期的经商发财以后的徽商所建。数百户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及周边山水,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2000年11月,西递和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未也。今若干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个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逵“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 “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回答:
⑴ 材料1和材料3揭示了哪些历史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⑵ 根据材料2,雍正帝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根据是什么?
⑶ 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说明西递和宏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
⑷ 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⑸ 结合材料说明晋商的兴盛和衰落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答案:
⑴ 现象:明清时期,许多地主和商人发家以后,用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建豪华的家宅,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严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⑵ 重本抑末(或者答“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人民生活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⑶ 作用:有利于保护该地区的传统古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利于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变旅游资源为经济资源,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等。
⑷ 影响:列强利用通商口岸对我国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将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断加深。
⑸ 启示:从业者要更新观念,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壮大;政府要对工商业发展予以应有的支持和保护。(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11页 (共12页) 第12页 (共1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