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届高三二轮同步复习精品教案-历史单元六明清部分 第15课时 明清时期民族关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届高三二轮同步复习精品教案-历史单元六明清部分 第15课时 明清时期民族关系

资源简介

2008年高考复习精品资料
第六单元 明清部分
历史一轮第15课——明清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一、复习目标
1、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2)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3)改土归流
(4)台湾府的设置
(5)清朝的疆域
2、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1)郑和下西洋
(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3)戚继光抗倭
(4)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5)郑成功收复台湾
(6)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3、明清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2)进步的思想家
(3)明清小说
(4)类书、丛书的编纂
(5)西学东渐
二、知识归纳
一、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特点:(1)中央与地方、边疆关系加强空前;(2)版图最终奠定,各族形成不可分离关系。
2、、同蒙古、新疆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与瓦剌、鞑靼关系:①前期:威胁北疆;永乐年间接受明封号,相对安定。②中期:修长城(P134图):瓦剌进逼北京;③后期:俺答汗与明修好,封贡互市。
(2)清初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辖:①联蒙制汉:入关前,漠南归属,漠西、漠北臣服。②平定准噶尔部:漠西蒙古,噶尔丹;70年斗争,1757年,统一天山北路。③设置机构:乌里雅苏台将军,科布多参赞大臣,辖蒙古各部。
(3)平定回部:①天山南路,大小和卓叛乱;②1762年,设伊犁将军,辖新疆地区。
(4)土尔扈特回归:①漠西蒙古,伏尔加河,沙俄;②1771年,渥巴锡,回归。
二、同西藏地区关系的加强:
1、明朝管辖:(1)明时称乌思藏,设卫所,征贡赋;(2)建立僧官制度,由朝廷封赐任免,最高僧官是法王。整个明朝,西藏各教派都一心拥护中央。
2、清朝册封:(黄教)(1)顺治—五世达赖;(2)康熙—五世班禅;(3)确立册封制度;(4)转世—金瓶掣签制度。
3、驻藏大臣:雍正时,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标志中央对西藏管辖加强。
三、“改土归流”和台湾府的设置:
1、土司制度:(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宣慰司、土知府,土司世袭;(2)忠于朝廷,纳贡赋。
2、明改土归流:(1)设贵州布政司;(2)取消土司衙门,朝廷派流官直接统治;(3)实行地区有限。
3、清改土归流:(1)条件: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康熙剿抚并用平息。(2)概况:雍正帝在西南大量委派流官取代土司,基本完成改土归流。(3)意义:①加强对西南统治;②改变当地落后割据状态;③促进民族交流;④巩固多民族国家。
4、台湾府的设置:(1)1683年,施琅入台,台湾纳入清版图;(2)1684年,设台湾府,属福建省。
四、清朝疆域:(图)
1、疆界:葱岭—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外兴安岭库页岛—太平洋—台湾钓鱼岛赤尾屿—南海诸岛。
2、区划:18省;5将军—盛、吉、黑、伊、乌;2大臣—西藏、青海;省级共25,内蒙古盟旗。
3、官职机构:(1)省级—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2)理藩院—民族事务。
五、元明清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问题
1、蒙古政权变迁: 1206铁木真—蒙古; 1271忽必烈—元;明—瓦剌、鞑靼:清—漠南北西蒙古。
2、元明清管辖西藏的共同点:A赐封宗教首领;B设置机构;C中央监督与藏族自治结合。
3、明清民族关系的主题: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割据。
六、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特点:
1、从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到转向闭关锁国;2、中外矛盾日趋尖锐,发展为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七、郑和下西洋:(1405-1433)
1、目的:(1)宣扬国威;(2)加强海外联系;(3)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需求。
2、过程:(1)七次;亚非30多国;最远—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2)输出—丝瓷茶;输入—珠香药;使臣友好往来。
3、意义:(1)空前主动外交;(2)规模、历时、航程空前;(3)比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世界航海史上的先驱。
4、局限:(1)目的—不是发展贸易;(2)政策—不计经济效益,造成负担;(3)国力衰退,无法再续。
八、戚继光抗倭:
1、倭寇:(1)元末明初开始,日本武士、商人、海盗:(2)明中期罢市舶,沿海奸商勾结倭寇。
2、戚继光抗倭:(1)浙东,台州大捷;(2)福建、广东,俞大猷;(3)1565年,基本肃清。
九、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1、租占澳门:(1)1553年借地晾晒,(2)后租借暂居贸易,筑城垣、设官署,派军队,长期租占。
2、主权问题:明政府始终掌握领土主权;澳门属香山县管辖,设守澳官,并驻军。
十、郑成功收复台湾:
1、收复:明末荷占;1661年郑成功出兵,1662年收复台湾。
2、开发:郑氏三代经营台湾,发展农商,提倡文教,保境安民。
十一、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雅克萨之战:(1)明清之际俄占雅克萨、尼布楚。(2)康熙,1685年、1686年两次进攻雅克萨。
2、《尼布楚条约》:(1)签约:1689年,经过平等协商,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界约。(2)内容:划界;待议区;迁出;贸易;让地。(3)意义:法律上肯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等地为中国领土。
十二、明朝科学巨匠和巨著:古典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1、李时珍:《本草纲目》,药物学,1800多种,东方医药巨典。
2、徐光启:(1)《农政全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2)译《泰西水法》介绍西方水利技术。
3、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地理巨著,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记述早于欧洲约两个世纪。
4、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收录外来技术。“百科全书”。
二、进步的思想家 : (明清理学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思潮也出现)
1、李贽(zhi):(1)指责儒经;否认孔子权威;揭露道学家。(2)反封建先驱;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民主性。
2、黄宗羲:(1)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2)倡法治,反人治;(3)工商皆本;(4)影响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
3、顾炎武:(1)经世致用,《天下郡国利病书》;(2)反君主专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踏实学风。
4、王夫之:(1)唯物,气—物质,理—客观规律,天下惟器;(2)辩证—静即含动;(3)政治趋时更新。
十三、明清小说:
1、《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明,最早长篇历史小说。
2、《水浒传》:施耐庵,元—明,最早农民起义题材长篇小说。
3、《西游记》吴承恩,明,浪漫神话小说。
4、《红楼梦》:曹雪芹、高鹗,清,批判封建,古代最优秀小说。
5、《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揭露科举腐败、讽刺小说。
6、《聊斋志异》蒲松龄,清,借神怪批判封建、文言短篇。
十四、类书、丛书的编纂:
1、类书:(1)《永乐大典》明成祖,解缙;(2)《古今图书集成》,清,一万卷,现存最大的类书。
2、丛书:《四库全书》乾隆,纪昀;最大丛书;经史子集四类;3400多种,36000多册。
十五、西学东渐:
1、开始:(1)16世纪后期,意大利,利玛窦北京传教;(2)特点—尊重中国文化,传教与宣传科学结合。
2、交流:(1)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传入;(2)中国儒学、道教传出。
3、积极引进:徐光启等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科技著作。
十六、主要封建王朝的民族关系及政策特征比较
1、秦汉时期主要表现为对少数民族的军事征服,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时期;
2、三国两晋南北朝表现为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与汉政权并立的政权,促进了民族融合;
3、隋唐主要表现为中央政府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有效管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
4、五代和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强大,威胁中原汉政权,但促进了其自身的封建化及民族融合;
5、元明清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时期,特别清代前期反对外来侵略和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维护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十七、我国古代外交关系发展变化和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1、明清以前,基本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决定这一政策的基本因素有三:一是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二是海陆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三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开明政策。这种对外交往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外交往来;经济贸易往来;科技文化交流和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由对外开放转为闭关自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是落后的封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闭关自守政策,即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3、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
(1)从主观因素看:①从明朝中后期开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古老的中国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封建统治者只能依靠强化君主专制,加强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等手段来维持封建统治,封建统治者必然害怕和拒绝任何新事物的传人。
②几千年来我国经济结构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在落后闭塞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出因循守旧、骄傲自大和闭关自守的思想。
(2)从客观因素看:①从明中期到清前期,中国先后遭到外国骚扰和侵略;沙俄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倭寇侵扰东南沿海,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侵占台湾。为了防御外国侵扰,封建统治者采取了消极的“闭关自守政策”。
②清政府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后,各地反清斗争持续不断.东南沿海一带的反清斗争更是此伏彼起。尤其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同东南沿海和流亡海外的反清志士,保持密切联系.为“反清复明”而斗争。这也是清政府实施闭关政策的一个客观原因:
4、闭关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一定程度上对外采侵略有某种民族自卫作用,保护了封建自然经济。
(2)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影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造成了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政策,最终导致清朝脱离世界潮流.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
三、典例精讲
1. (2007全国文综二)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 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能力。顺治赐封达赖,康熙帝赐封班禅,以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需经中央政府册封,排除D。乾隆年间,清朝建立了金瓶掣制签制度,在驻臧大臣的主持下,由抽签决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B、C与题意不符合,因此,正确答案为A。
答案:A
点评:本题学生易错选C项,错误根源在于基本史实的本质含义不清。
2.(2007全国文综二)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所抨击的是同一时期的社会现象,A、B、C项不是明末清初的历史现象,故而排除。
答案:D
点评: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北宋时期的儒家代表是程颢、程颐兄弟,号称“二 程”。南宋时儒家的代表是朱熹。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3.(2006年四川文综卷)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加强的标志是
A.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 B.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
C.雍正时期设置驻藏大臣 D.乾隆时期设立伊犁将军
解析:A、B 只是中央册封封号,西藏仍由藏族首领管辖,清雍正帝时中央设驻藏大臣,这就加强了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D 是管理新疆地区的机构。
答案:C
点评:明清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其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关系,采用平叛、册封、设置统治机构等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二是对外关系方面,坚决地组织了反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符合世界历史的潮流,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它暂时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作用
4.(2007重庆文综)下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代中原地区的铸铁技术传入新疆地区
B.契丹族仿照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
C.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
D.清代开始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解析:明永乐年间设贵州布政使司,开始了“改土归流”,所以选D。
答案: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再认、再现的能力以及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与理解“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背景与过程。
5.(2007重庆文综)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
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此题可以通过排除法的出答案。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缺乏广泛的阶级基础,由此排除B、C、D。直推法为:文艺复兴时期培根和布鲁诺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故选A。
答案:A
点评:此题是比较类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6.(2007广东单科)(9分)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 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
《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3分)
解析:第(1)问解答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从材料1中的“守节”,材料2中的“烈女”可以看出具有保守性。材料3中私订“终身”,材料4中“改嫁”可以看出具有自主性。
第(2)问,注意题干中所提供的时间“明朝中后期”和答题角度“经济、文化状况”并未涉及“政治”。
第(3)问,看法问题在解答时首先表明态度,不应泛泛而谈而是依据材料,发掘出题者的深层意图。
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四、课堂理解
1.在我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定都于今天的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南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对比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将全国统一政权逐一列出后与选项比较分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在A、B、C三处的统一政权有秦、西汉、隋、唐、东汉、明朝等,这些均由汉族人建立。而元、清两朝是由蒙古、满族人建立的统一政权,且都定都于北京。
答案:C
2.明长城的东西端点是
A.临洮,辽东 B.临洮,山海关
C.嘉峪关,山海关 D.鸭绿江,嘉峪关
解析: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临洮和辽东是秦长城的起止点
答案:D
3.以下关于清前期新疆地区状况的表述,错误的是
A.清朝称天山地区南路为回部 B.噶尔丹势力曾达到天山南部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统一新疆 D.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大部分地区
解析:D说法错误。伊犁将军统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答案:D
4.明清都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其相似之处是
A.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B.向西藏派遣驻藏大臣
C.在西藏地区设立卫所 D.利用宗教实行统治
解析:注意两朝的比较
答案:D
5.为清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条件的是
A.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B.明朝在贵州设布政使司
C.平息“三藩之乱”
D.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解析:清平息“三藩之乱”扫除了“改土归流“的最大障碍,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C
6.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最主要特点是
A.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反对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
B.西方殖民者挑起民族矛盾,支持分裂、叛乱活动
C.中央开始设置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专职机构
D.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解析:解答本题时,学生首先必须对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作一总体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出其特点。清朝前期,一方面平定叛乱,册封首领,设置机构,另一方面又抗击沙俄和荷兰等国对中国的侵略,所以A项最能反映出清朝前期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
答案:A
7.明朝之所以能实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D.造船技术高超
解析:回答该题的关键在于区分主要原因与客观原因条件,郑和下西洋所开展的贸易活动是贡赐贸易,以强盛的国力为后盾,因此B项正确。A、C、D三项是客观条件。
答案:B
8.《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的相似之处是
A.介绍了欧洲水利技术 B.被译为多国文字
C.介绍了农业生产的技术 D.优秀农学著作的代表
解析:准确掌握两部科技著作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二者的共同点是C项
答案:C
9.下列谁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顾宪成
解析:对于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要重点掌握。黄宗羲猛烈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其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答案:A
五、课后巩固
1.俺答汗主动与明朝言和修好,并接受明朝的册封。这
A.体现了当时边地与内地经济的依赖关系
B.表明俺答汗企图利用明朝牵制瓦刺
C.表明他希望促进双方人民的交流
D.反映了明朝疆域的进一步扩大
解析:B项与题意无关。C项是客观结果,不是主观原因。D项也与题意无关。
答案:A
2.下图是《土尔扈特回归祖国路线图》,其反映的主要实质性问题是
A.清朝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对加强了民族向心力
B.清朝强大的国力和国际地位对少数民族影响深远
C.清朝时期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殖民侵略形势严峻
D.清朝反对外来侵略与反民族分裂互相交织
解析: 土尔扈特族不远万里回归祖国,充分说明了当时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增强的重要体现。
答案:A
3.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色,“萌新”最主要的表现是
A.广泛吸收外来文化 B.总结性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
C.古典小说开始出现 D.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得以产生
解析:A项和C项的叙述均与明清时期的史实不符。B项只能够说明“承古”,不能够说明“萌新”。
答案:D
4.明清时期,我国科技文化开始落后于西方,其表现在
A.仅在经验科技上有一些成就,没有出现近代科技
B.仅在实验科技上获得突破,没有出现近代科技
C.在传统科技和实验科技上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
D.西方科技大量传华,中国传统科技被淘汰
解析:经验科技主要指传统科技,实验科技主要指近代科技,故B项和C项是错误的。D项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答案:A
5.郑和下西洋时也进行了一些贸易活动,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活动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 B.当时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明政府加强同各国交往的一种手段 D.明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的表现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现认能力。通过再现史实可知郑和下西洋目的有二:一是寻觅建文帝,二是加强与东南沿海及印度洋沿岸的政治联系,即炫耀国威。
答案:C
六、阶段测试
1. 清朝管辖故都沈阳的是
A.盛京将军 B.黑龙江将军
C.吉林将军 D.辽宁将军
【解析】考查地图知识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属于乾隆时期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件是
A.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B.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C.平定三藩之乱 D.设置台湾府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限制,顺治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康熙帝设置台湾府,平定三藩之乱;乾隆帝平定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
答案:A
3.清朝在西北地区实行将军、办事大臣制度,其积极作用是 ①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②继承和推广了满洲的八旗制度 ③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④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版图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八旗制度是一种全民皆兵、兵民合一的制 度,而 清政府在边疆实行的将军、办事大臣制度是一种单纯的行 政管理制度,故排除②。
答案:B
4.我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的见证。下列石碑中,体现民族团结友好的是①马陵道遗址碑 ②唐蕃会盟碑 ③乾陵的无字碑④《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①马陵道遗址碑是战国时期齐魏之间的战役,③乾陵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故①③没有体现民族团结的精神。
答案:D
5.明朝前期与蒙古族、后期与满洲族常发生战争,但经济文化交往仍很频繁,这表明
A.先进的汉族经济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进步
B.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C.明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引起个民族的反抗斗争
D.蒙古族、满洲族是个好战的民族
【解析】战争阻止不了经济文化交往表明经济文化交往是主流。
【答案】B
6.下列最能充分说明清朝中央政府授予西藏省级行政权力的是
A.顺治赐予“达赖喇嘛”的封号
B.康熙帝赐予“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C.历史达赖和班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
D.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解析】查阅教材便知。
【答案】D
7. 下列关于台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230年,孙权曾派卫温等率万人部队到达夷洲
B.元世祖在澎湖岛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C.1684年设台湾府,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
D.郑成功于1662年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
【解析】设台湾府还没有成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隶属于福建省。
【答案】 C
8. 明朝中期,倭寇活动猖獗,除当时海防松弛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
A.缺乏地方抗倭组织 B.奸商与倭寇勾结
C.明朝军队缺乏训练 D.明朝抗倭将领儒弱无能
【解析】查阅教材便知
【答案】B
9.在江苏太仓浏河镇(郑和 下 西 洋的出发地),有一刻着“刘家港”的船锚造型,它具有纪念意义。今天它向人们昭示当时的航海( D )①促进海外贸易昌盛   ②“不欺寡、不凌弱、共享太 平”的思想 ③“走向海洋、和平崛起” ④没有为中华民族带来革命性动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题中图片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太仓刘家港(今浏河镇),根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局限以及启示进行分析,其中④没有纪念的价值。
答案:B
10.明朝朱元璋时期在福建东山建立军事要塞铜山古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设立兵营。明朝建立铜山古城的目的是防范
A.倭寇 B.满清军队
C.荷兰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解析:限制条件“嘉靖年间”,明朝中后期倭患严重,明朝派戚继光去抗倭,并最终取得胜利。
答案:A
11.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思想的进步性在于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封建私有制
C.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 D.反对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解析】查阅教材便知。
【答案】A
12.明清时期的小说多以反封建统治为题材,这反映了
A.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基础的反映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封建专制统治衰败的必然性
【解析】C、D易排除,A经济基础仍是自然经济。
【答案】B
13. 明末以来的一段时间内,把欧洲自然科学成果带到中国来的主要是
A.政府派来的使臣 B.中外各国商人
C.欧洲的传教士 D.中国的留学生
【解析】查阅教材便知。
【答案】C
14.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②伴随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文艺作品 ④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查阅教材便知。
【答案】D
15.在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清比明进步表现在
①明以守为特色②民族管理,明是继承发展,清则是更加完备③明与少数民族关系相对疏松④明朝疆域相对狭小,清则辽阔宽广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依据教材理解便可得到答案。
【答案】B
16.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是因为
①时间早,历时长②规模大,次数多③航程远,技术高超④设备先进,目的明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郑和下西洋是没有明确目的
【答案】A
17.《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条约,理由是
①是在沙俄侵略军被打败的情况下签订的②是平等协商签订的③是在中国政府做出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④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第一个条约与平等没有关系。
【答案】A
18.明清两朝实施的"改土归流",其正确的含义是
A.开垦土地,兴修水利
B.对地方官员实行"三岁一易"的流动制度
C.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员代替土司长官
D.设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
【解析】本题考查对"改土归流"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只有C项才是"改土归流"的含义。
【答案】C
19. 1644年的山海关见证了
①李自成的失败 ②吴三桂的狡诈 ③史可法殉难 ④顺治帝迁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是一道情景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定和地点限制,只有①、②、④符合题目要求,所以选D项。
【答案】D
20.清朝对西藏地区管理加强的标志是
A.建立僧官制度
B.掌握宗教首领的册封权
C.加强对达赖与班禅转世的监督与任授权力
D.设置驻藏大臣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再现能力。只要掌握基本史实,就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答案】D
21.下列各项,属于清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是
A.册封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 B.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
C.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解析】此题中A项所述是顺治帝所为,C、D两项所述是康熙帝所为,只有B项所述是乾隆帝所为。
【答案】B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都(元大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一个人若登上城门,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凡是世界各地最稀奇最有价值的东西也都会集中在这个城里……这里出售的商品数量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多,因为仅马车和驴车运载生丝到这里的,每天就不下千次。我们使用的金丝织物和其他各种丝织物也在这里大量的生产。
———《马可·波罗游记》(梁生智译)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人文奥运)普及奥林匹克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市民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信任与友谊;突出“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中心,努力建设与奥运会相适应的自然、人文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遵循奥林匹克宗旨,以举办奥运会为主线,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全体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以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推进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摘自《北京奥运行动规划》
请回答:
(1)由材料一、二,你能得出古代北京城的哪些历史信息?
(2)由材料三中,你可以看出哪些“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特色?
(3)“人文奥运”的内涵之一 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如果你是2008年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你会选择哪一个最能“展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北京人文景观?怎样向外国运动员或游客做简明扼要的介绍?
【答案】(1)城市规划布局科学、合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等。(言之有理即可)
(2)中国的印章文化、书法艺术、象形文字的魅力等。
(3)北京长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表现爱国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聪明智慧、坚韧、勤奋、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象征着我们祖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 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其他选择亦可)
23.概括明朝以前中外关系的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 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 后果怎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逐问解答。概括明以前中外关系特点,跨度大、内容多、分散性强,故难度较大。可从明以前朝代中选择典型的(如唐朝)作参照,再与其它朝代类比,由个别上升到一般。概括时可从地位、方式、政策等方面归纳。回答明清闭关自守原因时,可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分析。分析后果时应注意逻辑性,理清闭关自守与落后挨打的关系。
【答案】:
(1)特点:①中华文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成为周边国家、亚非地区经济文化中心②中外关系以互通使节、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为主。③汉、唐、宋、元各朝基本上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
(2)趋势: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由开放到闭关自守。
(3)原因:①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腐朽。②外因是倭寇侵略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的东来。
(4)后果:闭关政策阻碍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国几乎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从而进一步受到西方的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