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历史民生问题创新金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高考历史民生问题创新金题

资源简介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2008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袭击大半个中国,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这次抗雪救灾斗争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以实际行动对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了生动诠释,模范实践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1. 《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教
育思想中也渗透着一些“爱民”主张。以下教育主张中
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有教无类
B、温故而知新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D、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圣迹图· 孔子退修诗书》
2.温总理三次南下指挥抗灾工作时说,“民安了国才能安,国安了领导人的心才能安”, 此语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在我国古代先哲中, 第一次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子
3.右图为2007年9月7日在陕西商州发现的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
成“入商攻城”的三官庙庙碑。该石碑文字记载了李自成义军首次提出的“均
田免粮”口号,并为李自成义军转战商洛山的历史提供了唯一文字佐证。
下列关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口号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农民所关心的中心问题是赋税问题
B.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C.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具体方案
D.说明我国农民战争发展到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新水平
4.据史料记载,“大历,贞元间,有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至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溥〔pǔ普,广大之意〕。”上述文字材料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
A、汉代 B、唐代C、宋代D、明代
5.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共的“新三民主义”,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请问,孙中山先生所阐述的新三民主义中,能突出体现这一点的是
A.反对民族压迫 B.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D.限制小私有者
6.以下措施中有利于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是
   
1 农民在土改运动中分得土地 ②广大农民踊跃报名加入合作社 ③人民公社成员在田间劳动 ④新农村建设中改造后的新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据《21世纪经济报》报道,被称为中国式“田纳西工程”的汉江现代水利工程日前因生态问题而饱受争议,一些水利专家认为,此项工程将导致汉江中下游河道萎缩。请问,当年罗斯福总统修建“田纳西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A、摆脱经济危机B、使田纳西河流域由贫瘠地区变成富庶地区
C、举办公共工程,缓解失业压力D、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过众多主张和力行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据此回答8-10题。
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民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反映民生观包括
①减轻对农民的阶级压迫 ②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 ③保证农民有一定的田产 ④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9.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中,与关注民生、实施“富民政策”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墨家(墨子) B.儒家(孟子) C.法家(韩非子) D.道家(老子)
10.唐初统治者在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中都非常注重解决当时的民生问题,其中王安石变法的哪一措施与唐代的“庸”十分相似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
11.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京师同文馆(右图)率先将近代科技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近代教育起步最早可追溯到
A.太平天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
12.“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口,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材料反映的民生思想是
A.平均主义的大同思想 B.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C.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 D.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
13.“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这是抗战时期流行的歌曲,它主要赞颂的是
A.南泥湾赛过江南的美丽自然风光
B.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治
C.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民生成果
D.抗日军民取得了辉煌的军事战果
14.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很有必要”的号召,主要原因在于
A.“文革”破坏国民经济,城市就业压力大 B.知识分子迫切需要接受社会主义劳动改造
C.农村因为三年自然灾害而缺乏大量劳动力 D.农业经营落后,需要知识青年去传播科技
15.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右图),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导致90年代初粮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原因是
A.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市场的流通 B.粮食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
C.政府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 D.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6.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与以前相比,大多采用合法斗争的方式,根本原因在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权利扩大
C.资产阶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注重改善工人待遇 D.修正主义思想泛滥,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过时
17.1921年春俄国各地开始出现农民暴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协约国武装干涉,国家政权不稳
C.临时政府顽固继续参加对外战争 D.在投资和分配等方面向军事倾斜
18.罗斯福新政期间,强调了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在
A.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 B.兴办一系列公共工程
C.补偿农民减产的损失 D.实行《工业复兴法》
二、非选择题:
19.(32分)民生问题自古有之,不同时期、不同国家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近年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奋力追求的理想和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明朝末年的民生现状及其原因。(4分)对此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经济政策?(6分)
(2)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2分)这一主张最终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3)分析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决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民生问题的?(2分)在当时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4分)
(4)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头20年里,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生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后来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5)根据以上回答,说明你对当代民生问题的认识。(2分)
20.(20分)古今中外不少统治者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十分重视,其解决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借鉴与反思。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试图通过轻徭薄赋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解决民计民生问题,试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2)在世界近代史上,法、美两国是如何解决民生问题的?各给他们本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10分)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全面振兴,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政府肯定并发展了“农民两大伟大创举”。这“两大伟大创举”分别是什么?(4分)这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有何意义?(2分)
21.今年是周恩来诞辰已110周年,2008年 1月7日下午,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淮安市楚州区的2000名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周恩来纪念馆广场的桃花垠畔,以大型诗歌朗诵和点亮千盏河灯、烛光的形式,隆重纪念1月8日周恩来逝世32周年,并由此拉开了淮安人民纪念3月5日周恩来诞辰110周年的系列活动。
   材料一:1960年7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北戴河会议上,提出来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整顿。……国家计委原来提的意见是:……“编制明年计划的方针,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周恩来听取汇报后,改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不但补充了“充实”的内容,而且把“整顿”改为“调整”,使内容更加广泛,突出了扭转比例失调的含义,更切合当时经济形势的需要。
材料二:周恩来在1967年就反对过极左思潮。1968年,他又提过“极左思潮一定要批判”。1970年6月,他指出:“防保守,排极左,仍是当前主要任务。”……到1971年3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上,他针对存在的问题着重讲了批判极左思潮的问题。……他说:“自由主义是右的,但形式上是以极左出现的”。“否定一切,这也是极左思潮。”这年上半年,他已经在一些会议上强调要反对极左思潮了。
材料三:周恩来……取得毛泽东的同意,终于在1973年3月10日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28日,周恩来、李先念等会见邓小平。次日,周恩来约邓小平到毛泽东那里开会。之后,他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商定邓小平参加国务院业务组工作,并以副总理身分参加对外活动,遇有重要政策问题,列席中央政治局会议参加讨论。
(以上材料均来自力平著《周恩来传》)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述的八字方针重点是哪两个字,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材料二周恩来批极左思潮的背景是什么,其具体措施有哪些?
(3)材料三中周恩来请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邓小平整顿经济具有怎样的特点?
(4)以上材料反映出周恩来怎样的工作作风和处事态度?
22.(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27题:)(15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此曾做了有益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遭。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上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主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种管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B是学习方法,C、D为学习态度,A针对的是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从而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2.B(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将民的地位、作用提到高于君主的程度。)”
3.D(A农民关注的中心问题应是土地问题;BC应为天朝田亩制度)
4.B(大历为唐代宗李豫年号,贞元为唐德宗李适年号)
5.C(新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就是要限制“垄断资本”,减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体现了工农群众的利益。)
6.D(排除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7.C(A是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B是该措施的客观作用,不是目的;D与题干无关。)
8.D 9.C 10.B 11.B 12.A 13.C 14.A 15.D 16.C 17.A 18.D
二、非选择题
19(1)现状:民不聊生(2分)原因:统治阶级残酷的阶级压迫。(2分)政策:推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税”;取消人头税。(6分)
(2)主张:平均地权。(2分)原因: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国民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4分)
(3)措施:推行“以工代赈”。(2分)作用: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4分)
(4) 问题:政治、经济方面“左”倾错误的推行,生产遭到破坏,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4分)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4分)
(5)民生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视改善民生问题,是政府的基本职责。(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得分。)
20.
(1)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或西汉前期的休养生息、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等),确保农民生产时间,减轻农民赋役负担。(2分)唐后期实行两税法(或明中后期的一条鞭法等),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2分)
(2)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按当地人口分配。(2分)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但是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造成农业的落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阻滞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3分)美国: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获得一定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即成为私有财产。(2分)有利于西部的开发,为美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大的国内市场,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3分)
(3)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4分)意义:农村经济的振兴,极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和谐。(2分)
21.⑴重点是“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工业与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⑵背景是在“文革”期间,具体措施是在城市,整顿企业,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在农村,重申按劳分配的原则。
⑶其特点是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国防科技工作进行全面整顿。
⑷实事求是,关注民生
22. (1)经济危机发生后,工人失业,人民生活贫困
(2)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规定最低工资;禁用童工。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
(3)国家立法
(4)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贩、发放失业教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