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备考方法指导:历史“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指导与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备考方法指导:历史“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指导与训练

资源简介

历史“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指导与训练
  高考测试以能力立意,以情境为载体,自然引申出“启示”类试题的命制。“启示”类试题是历史学科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体验探究”的理念和符合“以史为鉴、学以致用”命题趋向的题型,也体现新课程理念、符合新高考方向,很有生命力。本文将通过对典型高考题的分析来综述该类试题的题型特点和解题技巧。
  一、高考真题解析
  高考“启示”类试题按问题设计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类:
  1.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反映出的规律性、本质性的结论。
  “历史不仅表现为历史现象,历史科学的任务是通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历史考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之上,引导考生深入认识史实,并从中得出本质性、规律性的结论。
  [例1](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第(1)、(2)、(3)、(4)问略。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观点的认识。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将具体问题或现象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即考生要结合史实来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或“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
  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2从经验教训中提炼历史启示。
  历史记录的是前人的经历,提供的是前人经历中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该类试题的命制不仅注重对史实的考查,还注重引导考生分析归纳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提炼出历史启示。
  (例2](2007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30题)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2)、(3)问略。
  (4)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对“启示”的考查有较强的指向性:要求从“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探求启示。考生应首先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然后结合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得出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
  3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反映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史学研究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因此该类试题的命制往往注重引导考生从史实中提炼基本原理、基本观点。
  [例3](2007年高考重庆文综卷第37题)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第(1)、(2)、(3)、(4)问略。
  (5)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以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入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评价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辞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依托材料谈自己的感悟。本题考生可从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教育与历史的关系等角度进行阐释。
  参考答案:略。
  二、“启示”类试题的特点
  
  历史启示是指从历史上的人和事的经历或结果中所总结出来的可供后来人借鉴以少走弯路的认识。因此“启示”类试题一般以“启示”、“看法”、“认识”、“理解”、“你认为”等为提示语,要求对涉及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历史问题等在特设的历史情境中加以分析、理解或认识,以检测考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这类试题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1.考查的教育性。
  “启示”类试题以“历史之镜”对照现实,不但是
  2.思维的发散性。
  “启示”类试题的命制意图侧重考查的是考生的历史感悟能力,属于开放性试题。面对同一历史事物,不同的人会从中受到不同的启迪。因此考生在回答这样的问题时,不能封闭自己的思路,而应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去大胆阐述自己的感悟。
  3.答案的开放性、连续性、规律性。
  启示是基于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一种主观认识,而主观认识具有开放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这类试题的答案同样具有开放的特点,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所要达成的目标。
  另外“启示”类试题一般都是有多个设问的题,而“启示”往往出现在试题的最后部分,这一问的思考和前面设问的解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高考“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在设计上非常重视前面问题的铺垫作用,所给答案与前面设问答案浑然一体,具有连续性的特点。
  还有该类问题的答案也有较明显的规律性。例如关于国家统一的认识一般有: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只要有利于国家统一,不论采取军事手段还是政治手段都是必要的、可行的等。
  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
  对于“启示”类试题,由于命题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因此在高考阅卷中没有像以往那样硬套答案采点给分,而是采意给分,以区分出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水平的不同。
  三、关于“启示”类试题的解题指导.
  “启示”类试题的解答步骤可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第一是“读”,读是解答的前提。一是读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明确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方面的历史现象或问题;二是读懂设问,找准答题的切入点,破解命题能力的考查方向,明确要求回答哪方面的启示。
  第二是“找”,找是解答的关键。一是找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形成的原因;二是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就是找出教材中对此类历史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表述一只有找出原因,我们才能明确今后应该借鉴哪些经验,避免哪些失误;只有回归教材,找出相应的观点和表述,我们才能将原因上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分析出正确的答案。
  第三是“定”,定是解答的落脚点。这就是根据前面所找出的历史现象或问题形成的原因,说明这一历史现象或问题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对此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对当今社会产生的影响,提出现在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应避免什么等。
  四、关于“启示”类试题的强化训练
  1.2005年是科举制度创立1400周年,又是科举制度被废止100周--年。就科举制度用单一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谈谈你的认识。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5年毛泽东与民主人士谈话摘录
  
  根据材料,1949~1966年中共借鉴中外政治文明成果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制度?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在这一时期(19世纪后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地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扣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以补自身不足,仅二次大战后,美国引进人才达20多万人。
  ——《大循环》
  据上述材料,说说美国是怎样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能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用考试的方式来评价人的素质和能力是可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把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法,容易使知识分子死读书,特别是八股取士根本不适合选拔人才,给教育和社会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人才选拔方式应与时俱进,应多样化。
  2.民主共和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进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开展整风运动。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只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才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实施战略:优先引进和研究应用性技术,再引进科技人才和研究基础科学。
  认识:科教兴国;应重视吸收人类优秀科技成果;科技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若写出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