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锁分】浙江省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考点14 了解犯罪与刑罚,自觉预防犯罪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中考锁分】浙江省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考点14 了解犯罪与刑罚,自觉预防犯罪

资源简介




【中考锁分】社会思品一轮复习加分宝专题复习学案
考点14 了解犯罪与刑罚,自觉预防犯罪
了解刑法的含义和作用;犯罪的含义和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分类。
让青少年自觉树立依法自律,远离违法犯罪意识。

一、刑法
含义 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作用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犯罪
含义 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地 位 关 系
严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刑事违法性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 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3、法律后果: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刑罚
含义 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




管制
拘役
刑罚 主刑 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
附加刑 罚金
剥夺政治权利
没收财产
驱逐出境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3、我们应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出租车司机徐某行驶途中遭到乘客李某持刀抢劫。当李某用刀威胁徐某时,徐某用车上的扳手击伤李某,并立即报警。后来,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0年。
材料二: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3年。
(1)材料一,二中哪些人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你是依据什么判定的?
(2)“有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3年”说明两名罪犯受到了刑罚中的哪类处罚?
(3)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解析】⑴根据所学知识,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材料一、二中的李某、刘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受到了刑罚处罚,所以李某、刘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⑵根据所学知识,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题文中的“有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3年”是属于主刑。
⑶题文李某认识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等,体现了他自制力差,没有抵抗不良诱惑;没有结交诤友和益友,说明他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社会上偷窃财物、与网友拦路抢劫多次说明他道德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
⑷根据所学知识,学生可从珍惜美好生活、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从小事做起、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等角度组织答案。
故答案为:⑴李某、刘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
判定的依据是:他们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受到了刑罚处罚。
⑵主刑。
⑶刘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⑷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防范于未然。
【答案】(1)李某、刘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判定的依据是:他们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受到了刑罚处罚。
(2)主刑。
(3)刘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在于他自己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自制力差;不能明辨是非;不能抵制诱惑等。
(4)①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③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防范于未然。

【点评】本试题主要考查犯罪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犯罪,理解犯罪的判定条件、法律依据。在生活中我们应防微杜渐,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引诱未成年人吸食毒品,张某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万元。据此可以判断 ( D )
① 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 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都属于附加刑
③有期徒刑3年属于主刑、罚金1万元属于附加刑 ④ 法院依据刑法对张某作出判断
A .①② B ① 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①体现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严重社会危害性,④体现了犯罪基本特征之一应受刑罚处罚性,③体现了刑罚中主刑与附加刑的区别而② 不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2、《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远超速、违法运输危化品等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来看,这些行为都具有 ( C )
A刑事违法性 B刑罚当罚性 C严重危害性 D法律强制性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犯罪的最本质特征,而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严重社会危害性,故符合题意是C。故选C。
【答案】C
3、朱某因闯红灯和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李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处以罚金。朱某和李某的行为分别是 ( A )
A .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区别,注意罚金与罚款的区别。朱某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不属于犯罪,但行为是违法行为。李某受到罚金处罚,罚金是刑罚的一种,故选A。
【答案】A
4.2017年3月20日,备受关注的“内蒙古女记者红梅遭丈夫家暴致死案”一审宣判,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金柱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判决中属于主刑的是(??? )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缓期两年执行?D.?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刑罚处罚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所学,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所以材料红死刑属于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属于附加刑,所以排除BCD。故答案为:A。
【答案】A
5.特大抢劫、杀人犯张某、李某等人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审判决后,张某等人不服,遂提起上诉,上级法院经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张某等人的行为(? )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了刑事法律
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④应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犯罪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严重危害性、刑事处罚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从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特大抢劫、杀人犯 ”和 “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可知 张某等人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结合犯罪的法律特征可知 ①②④ 符合题意,正确。③ 不符题意, 民事违法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故答案为:B
【答案】B

6、2018年5月18日,八步区红缨幼儿园保育员虐待被监护人案在八步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赖某犯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赖某的行为属于(??? )
?一般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般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正确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我们知道,违法行为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题文中,被告人赖某犯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这是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处罚,据此断定赖某的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D符合题意;一般违法是指违法情节轻微、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的行为,包括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所以A、B、C均与题意不符,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D。
故答案为:D
【答案】D
7、.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下列选项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主刑与刑罚????????B.?刑法与民法??????????????????C.?拘役与死刑????????????????D.?主刑与罚金
【解析】违法行为根据危害社会程度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分析图示是违法行为包含犯罪行为;
A说法是刑罚包括两个方面,即主刑和附加刑,存在包含关系;
B说法是两部不同性质的法律,不存在包含关系;
C说法是两个主刑的内容,不存在包含关系;
D说法是主刑和附加刑,不存在包含关系。
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答案】A
8、.刑罚分为(??? )
A.?主刑和附加刑???????????????????????B.?警告和记过???????????????????????C.?警告和罚款???????????????????????D.?行政拘留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刑法知识的运用。 答题时应注意:我国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种。根据所学,刑罚又称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和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我国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种,A符合题意;BCD属于一般违法的处罚方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A

9、据调查,校园欺凌案件近六成的诱因是同学之间的口角和玩笑等,受欺凌多选择沉默和忍受。这一调查结果启示我们要 ( A )
① 依法自律,用法维权 ②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③ 学会平等尊重他人 ④ 维护正义,让好朋友报复欺凌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青少年如何依法自律,远离违法犯罪,本题肢④
描述是错误的,此举行为是非正义的,故采用排除法,符合题意是A。故选A。
【答案】A
10、据某市未成人管教所对在押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警示我们(D)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 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③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④ 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A .①② B 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D题干材料警示我们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①④符合题意,②③ 的观点错误。故本题选D。
【答案】D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星张某容留他人吸毒一案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一审宣判容留他人吸毒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处罚金2000元。
(法律链接: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材料二:《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当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同比下降19%,但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1.5万人,占0.6%;吸毒人员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任重道远。未成人吸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好奇无知、交友不慎。
请你判断吸毒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的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

青少年如何拒绝毒品,预防毒品危害?
【解析】1、联系案件和法律链接,结合犯罪的基本特征。容留他人吸毒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刑法》第354条,具有刑事违法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受到刑罚处罚,具有刑罚当罚性。 2、青少年如何依法自律,远离毒品。从思想和行动两个角度回答。思想上增强是非观念,树立禁毒光荣,吸毒可耻意识;行动上增强自控能力,面对毒品的不良诱惑坚决抵制,远离毒品;不结交品行有问题的人等等。
【答案】 1、性质:严重违法行为。理由:吸毒会导致多种疾病,引发刑事犯罪,是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了《刑法》第354条,具有刑事违法性;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受到刑罚处罚,具有刑罚当罚性。
2、了解毒品危害,增强是非观念,树立禁毒光荣,吸毒可耻、贩毒有罪的荣辱观。增强自控能力,面对毒品的不良诱惑坚决抵制,远离毒品;不结交品行有问题的人等等。



5





【中考锁分】社会思品一轮复习加分宝专题复习学案
考点14 了解犯罪与刑罚,自觉预防犯罪

了解刑法的含义和作用;犯罪的含义和三个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和分类。
让青少年自觉树立依法自律,远离违法犯罪意识。

一、刑法
含义 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的法律。
作用 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犯罪
含义 是具有 、触犯了 、应当受 的行为。
2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地 位 关 系
严重社会危害性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3、法律后果: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
刑罚
含义 又称 、 ,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2分类


管制
拘役
有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

驱逐出境
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


3、 。


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出租车司机徐某行驶途中遭到乘客李某持刀抢劫。当李某用刀威胁徐某时,徐某用车上的扳手击伤李某,并立即报警。后来,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10年。
材料二:刘某原来是个好学生,自从认识了一些网友后,就经常旷课,到网吧打游戏,吸烟、酗酒,多次勒索同学,受到学校处分;并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与赌博,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筹集赌资,与网友拦路抢劫多次,最终判处有期徒刑3年。
(1)材料一,二中哪些人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你是依据什么判定的?
(2)“有期徒刑10年”“有期徒刑3年”说明两名罪犯受到了刑罚中的哪类处罚?
(3)刘某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我们应该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因引诱未成年人吸食毒品,张某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并处罚金1万元。据此可以判断 ( )
① 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 有期徒刑3年、罚金1万元都属于附加刑
③有期徒刑3年属于主刑、罚金1万元属于附加刑 ④ 法院依据刑法对张某作出判断
A .①② B ① 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刑法修正案(九)》将校车严重超远超速、违法运输危化品等行为列入刑事处罚范围,从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来看,这些行为都具有 ( )
A刑事违法性 B刑罚当罚性 C严重危害性 D法律强制性
3、朱某因闯红灯和超速行驶被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李某因生产、销售伪劣产品被处以罚金。朱某和李某的行为分别是 ( )
A .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4.2017年3月20日,备受关注的“内蒙古女记者红梅遭丈夫家暴致死案”一审宣判,鄂尔多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被告人金柱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判决中属于主刑的是(??? )
A.?死刑??B.?剥夺政治权利终身??C.?缓期两年执行?D.?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特大抢劫、杀人犯张某、李某等人被人民法院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一审判决后,张某等人不服,遂提起上诉,上级法院经审理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张某等人的行为(? )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了刑事法律
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④应受到刑事处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2018年5月18日,八步区红缨幼儿园保育员虐待被监护人案在八步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被告人赖某犯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赖某的行为属于(??? )
A?一般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D.?刑事违法行为

7、.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常用方法。下列选项符合图中所示关系的是( ??)

?主刑与刑罚????????B.?刑法与民法?????????C.?拘役与死刑????????????????D.?主刑与罚金
8、.刑罚分为(??? )
A.?主刑和附加刑???????????B.?警告和记过????C.?警告和罚款??????????????D.?行政拘留
9、据调查,校园欺凌案件近六成的诱因是同学之间的口角和玩笑等,受欺凌多选择沉默和忍受。这一调查结果启示我们要 ( )
① 依法自律,用法维权 ②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③ 学会平等尊重他人 ④ 维护正义,让好朋友报复欺凌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据某市未成人管教所对在押少年犯进行调查的数据显示,从他们曾有的行为看,有打架行为的占57.9%,有旷课行为的占49.8%,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3%,这警示我们()
①应该增强自控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② 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为违法犯罪行为
③不良行为是小节,对个人成长无关紧要 ④ 预防违法犯罪应该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
A .①② B ②④ C②③ D①④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星张某容留他人吸毒一案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一审宣判容留他人吸毒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处罚金2000元。
(法律链接:刑法第三百五十四条: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材料二:《2017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当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数同比下降19%,但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1.5万人,占0.6%;吸毒人员出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任重道远。未成人吸毒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好奇无知、交友不慎。
请你判断吸毒的行为属于何种性质的违法行为,并说明理由。

青少年如何拒绝毒品,预防毒品危害?












刑 罚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