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

资源简介

高考文综历史重点热点知识专题复习
(一)专题内容
专题一 三农问题专题
专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专题三 国家统一与分裂
专题四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五 中外改革和变法
专题六 中外交往和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专题七 中国近现代济结构的变化和各种经济的发展状况
专题八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专题九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与民主政治进程
专题十 国共合作与对抗及跨越60年的历史握手
专题十一 世界资产阶革命、改革运动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专题十二 大国崛起
专题十三 西部开发
专题十四 科教兴国
专题十五 思想解放
专题十六 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专题十七 党的建设
(二)专题解析
专题一 中国历代农业的发展和相关农民问题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目的:巩固统治、对江南的掠夺、巡游,对高丽战争的需要等
   b、概况:Ⅰ、构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Ⅱ、规模: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
   c、影响:Ⅰ、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Ⅱ、开通运河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
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结: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①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②战国:秦国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③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轻徭薄赋,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④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修水利
  ⑤明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休养生息;实行屯田,推广植棉等措施。
  ⑥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规律总结:
1.如何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与技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全部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些条件。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1 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
2 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部门的扩展,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冶铁业、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等。
③商业方面:商品种类的增多;集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货币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在归纳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可从上述诸方面去思考。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吴、越等)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②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南移打下基础。
   原因: 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b、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一些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d、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④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 a、隋朝大运河开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b、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
⑤五代时:继续南移
⑥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
  ⑦明清时:南方经济重心得到巩固与发展 表现:江南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跟踪思考
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道路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5.“文化大革命”时期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跟踪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③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
跟踪思考
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
③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主观)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分田方案(客观)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⑴孙中山在旧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社会革命)(中现代上P77)
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②性质:“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③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⑵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提出的平均地权,节约资本(中现代史上P123)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 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
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7.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作用: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中近现代史下P44)
8.解放战争时的土地革命:1947年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中现代下P58)
内容:中国共产党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的消灭封建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办法: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意义:着极大的激发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关键提示
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9.建国后的土地政策:土地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近现代史下P90)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或少地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的政策
③意义:连续二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政权
(2)、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近现代史下P99)
①原因:小农经济素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内容: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
③结果: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④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近现代史下P106—107)
①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③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近现代史下P127)
①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党中央总结了合作化的经验教训,作出正确的决策
②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③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跟踪思考
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
五、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②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
③赋税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⑤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
(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跟踪思考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编户制度: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有自耕农、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影响: 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
关键提示
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更赋重
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
(3)租庸调制:
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作用: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4)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跟踪思考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关键提示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7)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注: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知识归纳:
以税种来分类:①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有: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初税亩、相对而衰征、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的配套措施。
2.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出现的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是一个长期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中国应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
3.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三农”问题的突出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分配不合理,城市消费群体比重较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思维拓展
拓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
拓展2:关于重农抑商问题
  ①实施的原因
a、农业产品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会加据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b、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经营店铺、作坊等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c、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安定
   d、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较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必然产物
  ②表现: a、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b、汉初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人
c、隋唐沿用均田制,轻徭薄赋,实行租庸调制d、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都有利于于农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了商业活动
e、清初实行更名田等恢复经济的措施,对资本主义萌芽进行压制
  ③评价: 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b、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重农抑商的政策就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拓展3: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2)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
(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拓展5:建国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
(1)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入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释疑解惑
3.几种赋税制度的比较
(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比较
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它的征收标准是以人丁为主,征收的赋税是以实物为主。两税法是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虽然也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却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主要按照土地和财产的多少进行征收,且征税时间也固定为两次。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征税标准的不同。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
(2)编户制度和摊丁入亩比较
编户制度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政府把农民编人户籍,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摊丁人亩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府把丁税平均摊人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编户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税收征收的是实物。摊丁入亩实行后,不仅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而且税收也不再征收实物,而是征收银两。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政策
一、英国的圈地运动(世界史上18—19)
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
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
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
二、法国的土地政策:小农经济大量长期存在(世界史上P42)
2、影响:①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②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三、美国的土地政策:(世界史上P82)
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边疆耕种五年以上,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影响: ①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②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四、日本的土地政策: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世界史上P89)
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五、俄国的土地政策:废除农奴制,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出当时实际地价许多的价格出钱赎买(世界史上P79)
影响:废除了农奴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不是无尝得到土地,改革不彻底
专题二 中国古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知识归纳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冶铸业
(1)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是商朝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商朝青铜铸造规模大;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2)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创造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有新的创造,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
(3)魏晋时期: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4)唐朝时期: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5)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生产规模扩大。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哪些方面领先世界
2.纺织业
(1)商周时期:出现斜纹提花织物,还出现刺绣。
(2)曹魏时期: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闻名遐迩。
(3)唐朝时期: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丝织品品种繁多,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有的丝织品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4)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跟踪思考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明朝丝织业中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 2005年,美国、欧盟等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限能否说明我国的纺织技术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陶瓷业
(1)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魏晋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器皿形制美观;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3)唐朝时期:出现了唐三彩,为后代彩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还出现了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
跟踪思考
想一想:明清时期,陶瓷业在生产方式上是否有所突破
4.造船业
唐朝时,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还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各型战舰,这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关键提示
宋朝指南针的发明对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明朝郑和下西洋反映出我国造船技术的高超水平。
5.手工业著作
(1)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2)明朝后期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朝的商业
(1)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3)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2.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城市
(1)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发展迅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交流频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2)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经济发达,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关键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特点是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3.隋唐时期商业的繁荣
(1)隋唐时期的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商人的足迹遍及全国。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供客商骑用;运河、长江上商船往来不绝。
(2)隋朝的货币是五铢钱;唐高祖以后,“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3)隋唐的市场较前代更为发达,城市里有固定的贸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沿岸一带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一些繁华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4)唐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关键提示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般从商品种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商人的活跃、交通的发达、货币的种类、城市的繁荣等方面表现出来,海外贸易也是商业发展的表现。
跟踪思考
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条件是什么 有哪些具体表现
4.明清时期的商业繁荣和对外贸易状况
(1)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的表现: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2)对外贸易状况: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中国的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难以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关键提示
对外贸易既属于商业范畴,又属于对外关系范畴。
跟踪思考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重要表现
三、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
2.春秋战国
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
3.隋唐城市的兴旺
隋朝修建了大兴城,唐朝扩建为长安城。该城整体设计合理,建筑规模宏大,体现了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朝后期,扬州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特点。
4.明清时期
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
5.城镇化进程的加速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关键提示
关于城镇化进程问题,注意与地理学科的联系,注意联系近代中国城市兴起的区域,并联系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等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小城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增加到4.56亿,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
我国城镇化的道路是多样的,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大增,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镇化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跟踪思考
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城市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发展、夭折
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场。如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关键提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剥削关系。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在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细密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从明朝中后期出现,到鸦片战争前夕,虽有壮大,却无突破,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因而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晶。第二,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第四,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数次禁止海外贸易。
4.鸦片战争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被摧残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受严重摧残。中国旧有的手工作坊多数破产,真正能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近代企业的寥寥无几。
跟踪思考
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清朝前期的资本主义萌芽为何发展缓慢 后来,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否长成一棵近代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
思维拓展
拓展1: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生产力革新的要求又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和产品商品化的趋势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的繁荣又反过来刺激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商品生产。所以尽管古代统治者始终把农业看作“本”业加以重视,而把工商看作“末”业来加以限制,但由于农、工、商之间这种互动的关系特点,古代的工商业还是代代有所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
拓展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在中国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引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
拓展3: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就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②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③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在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在思想上冲击着封建制度。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拓展4: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农业是我国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重农抑商政策实质上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
(2)评价重农抑商政策,要注意它的历史阶段性。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拓展5: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全国30多座大中商业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传统科技的发展。
不利条件: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②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不能使生产力发生质变。
拓展6: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城市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传统的农村文明向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转化。城市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现代化是在城市化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优化的过程。城市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释疑解惑
1.古代官营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营工商业,其目的不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消费需要和为封建王朝聚敛财富。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是最奢侈的消费者,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手工业品虽然可以用贡或赋税的方式直接从民间掠夺,但仍有相当大一部分要靠自己的作坊手工业生产。毫无疑问,官办手工业所生产的产品基本上是供上层统治集团消费的,因此属于非商品性质。
官办手工业的产品往往具有最高的工艺水平,其原因在于:第一,皇室、贵族、百官需要享用最高级的手工艺品;第二,官营作坊中往往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有条件生产这些产品;第三,官营手工业既然不是商品生产,统治者又具有穷奢极欲的特性。所以,在生产上就不计成本,不惜浪费。
官营手工业扼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室和官僚集团是最富有的阶层,他们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和奢侈品的数量极其庞大,因此,也是社会上最大的消费者。然而,由于其所需要的各种名目繁多的物品绝大部分是由官营手工业直接提供的,致使民间工商业失去了这一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同时,由于官府凭借强大的政治特权,直接控制着盐、铁、茶、酒等人民日常生活需求量最多的几种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并用严刑峻法禁止民间自由经营,这就进一步缩小了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范围,限制了自由竞争,严重地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手工业的兴衰情况
鸦片战争后,手工业发生显著变化,一部分手工业部门衰落,另一部分手工业部门则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走向衰落的手工业主要有以下部门:①那些与进口洋货直接对抗的手工业,受到洋货的冲击而衰落。受到打击最严重的是分布最广的农家棉纺织业,其次是土法炼钢、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②有一些行业,虽然没有受到洋货的冲击,但由于自然原因,在鸦片战争后也衰落了。这主要是一些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它们的兴衰随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陕西的采伐业,由于老林伐尽而衰落;广东的冶铁业和云南的铜矿业,因矿藏资源枯竭而衰微。③出现衰落的还有官府手工业。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民战争,摧毁了清政府在江南的官营丝织业机构;还有军火手工业和传统制钱业,逐渐为同类的机器制造业所代替。
也有一部分手工业得到发展。①土洋长期并存、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手工业品。如造纸业,虽然受洋纸进口的冲击,但土纸制造业并未受到严重影响而继续发展,这与印刷业不断进步、纸张市场需求量大,以及国产纸有一定特色有关。②一些较少受外国商品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手工业继续发展。③一些依附于国际市场和适应外国资本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如茶业和丝织业,受出口贸易刺激得到发展。另一部分如铜锡制造业、煅铁业等,主要是为外商轮船和外资船厂提供零部件,从而扩大了生产规模。这些有所发展的手工业大都处于手工业集中、与国外市场联系便利的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
从总的情况看,鸦片战争后,少数手工业衰落了,多数手工行业向前发展着。不过,晚清手工业的部分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其兴衰随着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其发展极不稳定,未能在晚清时期大规模地向现代机器工业转变。
3.明朝中后期重商思想出现的原因
明朝中期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转变,重商思想普遍出现,市民和手工业者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
在对外通商问题上,明初是厉行“海禁”的。到明朝中叶,中央政府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斗争相当激烈。以朱纨为中心的一派反对对外通商,主张对海盗采取严厉镇压的政策,由此遭到沿海地主阶级的反对,朱纨一派最后失败。这说明随着商业资本的日益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上升,商人和地主在明政府内有了自己的代言人,代表通商利益的官僚、地主在政治上已经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明初,官僚不准经商,尤其是禁止四品以上的官员经商。虽然有些官僚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为官者暗中也从事商业活动,但这是不合法的,是不敢公开的。而到了明中叶,官僚经商比较普遍,不论大官、小官,还是文官、武官,就连皇帝、贵族、外戚都抢着做买卖,经营手工工场。
明中叶后,出现了一些重视商业的政治家、思想家,如徐光启、李贽、许孚远等。在徐光启的思想中,反映了许多保护商人权益的要求;李贽坚持要封建政府减税以“惠。商”;许孚远坚持反对“海禁”,要求进行海外贸易。
4.中国近代现代城市的演变情况
鸦片战争后
(1)概况: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代,城市的发展也深受影响。《南京条约》规定在东南沿海开辟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这一时期,原有的商业中心广州和新兴的上海商业贸易最为兴盛。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进出长江流域的门户,水陆交通便利,周围物产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市场广大。到19世纪50年代,贸易中心逐渐由广州移到上海。《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增开汉口、九江、烟台、南京、镇江、汕头、琼州、天津等多处通商口岸。与此同时,英、美、俄等国商人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九江、福州和厦门等地开设了许多船坞和工厂。19世纪90年代,《马关条约》又规定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商埠,列强还取得了在内地开设工厂的特权。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大量修筑铁路,建立厂矿企业。②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上海、天津等地开设了许多军用和民用企业。随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办了许多民族工业。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此时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及平津地区。纺织中心也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等地成为新的纺织中心。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和平津等地。②上海成为经济发达城市。③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加,内地城市也逐渐发展。
(3)原因:①海运、水陆交通便利及铁路运输的发展。②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③众多通商口岸的开辟。④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和工矿企业的兴起。
新中国建立后
(1)概况:随着工业建设和城镇、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比1952年增加660多万人,比1949年增加2000多万人。随着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工矿业的发展,在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并在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地区形成了城市轴线,出现了一批新兴城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确定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城市为经济特区,又进一步开放了天津、上海、福建、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此后,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许多内地省区也设立了一些开放城市。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小城镇有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乡镇已经向城市化迈进,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2)特点:①主要分布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并不断向内地扩展。②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城市发展较快。③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并逐步向城市化发展。
(3)原因:①一些城市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②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③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
专题三 统一与分裂
知识归纳
1.三大分裂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③五代、辽、宋、夏、金、蒙古并立时期
2.四大统一时期: ①秦汉时期 ②西晋时期 ③隋唐时期 ④元明清时期
3、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4、四次局部统一:①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 ②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北方 ③南北朝时期,北魏、北周统一北方 ④979年,北方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近现代的统一与分裂
 1、统一:①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②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完成统一 ③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回归中国 ③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④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分裂:①多个政权并立时期:
    a、晚清时期:1853-1864年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政府对峙
    b、国民革命时期: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北京政权三政权并立
    c、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抗日民主政权、伪满洲国、伪国民政府四政权并立
   ②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③局部分裂:外蒙古独立;葡萄牙占据澳门;英国占据香港;日本一度占领台湾(1895-1945)
三、四次大统一朝代:秦、西晋、隋、元的统一条件
   ①秦统一的条件:
   a、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快,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局部统一,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等,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c、战国时期,大多数国家废分封设县制,实行了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d、泰国已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商鞅变法使泰国迅速强大,赢政掌权后,广罗人才,部署统一战争的战略与行动,最终完成统一
②西晋统一的条件
③隋统一的条件
   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b、民族融合,统一条件成熟
   c、北方农业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准备
   e、陈朝腐败,不堪一击
  ④元统一的条件
   a、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b、蒙古统治集团代表了从奴隶主转化过来的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掌握了强大的军事武装力量
   c、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南宋等政权的腐朽没落
四、纵观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
  ①从时间上看,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国家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处于分裂状态的只有700余年
  ②从朝代来看,秦、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的统治均在200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分裂只局限于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三个时期。
  ③从分裂时期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如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许多统治者致力于国家的统一等。
  ④从空间上看,全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⑤从地位和作用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隋唐宋华文化圈的形成等。统一王朝所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在中国古代,统一能成为历史发展主流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秦汉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④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⑤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等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六、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出现国家分裂现象的内在原因。
  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②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
  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恶性膨胀
  ④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⑤民族融洽不够稳固,社会经济不够发达,社会不够进步等
七、评价封建国家的分裂
  ①国家分裂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如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迟滞,人民生活贫困等
  ②国家分裂过程中,历史也在客观发展,分裂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八、香港、澳门、台湾问题
(一)香港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842年,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通过中英《北京条约》割支九龙司;1898年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中,强租新界九十九年
 2、1982年,邓小平提出用“一国两制”的方案来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二)澳门问题的由来与解决
 1、1553年,葡萄牙骗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后来,强行租居澳门
 2、1987年,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1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三)港澳回归祖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①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港澳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港澳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②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③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贡献。
 ④我们按“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回归问题,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国际争端提供了新的范例
(四)台湾问题
 1、基本史实
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至夷洲,加强台湾和大陆联系(古代史48)
②隋炀帝派朱宽、陈稜三次率军到琉球慰抚(开始称台湾为琉球)
③唐朝时归岭南节度使管辖
  ④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古代史P100)
  ⑤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侵占达38年之久
  ⑥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古代史P127)
⑦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次年清政府设台湾府(古代史P124)
⑧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淡水和台湾两口岸(中近现代史上P12)
  ⑨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中近现代史上P44)
⑩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中近现代史上P45)
   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刘永福、袁锦清、徐骧、王德标等)[中近现代史上P50—52]
   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  
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9月,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政策》谈话;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缓和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不过,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和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并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的言论,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的进程;1992年的“九二共识”;2005年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2、台湾问题的由来
  ①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内战的恶果
  ②蒋介石在内战结束后,败退台湾,并在美国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③1999年李登辉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关系”的分裂言论,美国仍强调坚持《与台湾关系法》。陈水扁上台以后,延续李登辉的分裂路线,在台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①《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北东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②《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③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④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证明世界上最权威的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
  ⑤与中国建交的国家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组成部分
 4、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①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的反共反华基地,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60年代末,美国支持台湾与中国对抗,甚至直接对该地区武力介入,阻止中国武力解放台湾
  ②妥善处理台湾问题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核心问题(美国为了维护在亚太的利益,既不希望台湾独立也不希望中国统一)
九、反对分裂维护国家和民族统一的斗争和措施
1.结束分裂建立统一政权
(1)秦朝
①条件:社会 提高;民族之间、地区之间 ;人民 ;国家副坚强。
②过程:前230年-前221年。先后灭掉 。此后,就统一 地区,取得河套地区;修筑 ,形成统一的 国家。
③疆域:东临 ,西到 ,南濒 ,北抵 一带。
(2)隋朝
①条件:
群众基础:各族人民共同生活, 。经济基础:北方 的恢复和发展。准备成熟:隋文帝加强 ,
做好渡江作战的准备。客观条件:陈朝 , 松弛。
②过程: 年杨光率军攻入建康灭陈,统一南北。
③意义:有利于 、安定和社会发展。
(3)北宋
统一方针: 、 。统一过程:979年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4)元朝
统一:1276年灭掉 , 年最终统一全国。疆域一:今天的 广大地区,台湾及 。
(5)清朝
陆续灭掉 小朝廷,基本上统一全国。
2.平定叛乱,维护统一局面
⑴西汉
推恩令: ;附益之法: 。
⑵明朝
年派兵平定叛乱,之后改设 ,从此贵州成为 行政单位。
取消 ,改由朝廷派遣 直接统治,称为“ ”。
⑶清朝
1757年粉碎准格尔贵族分裂势力,统一 。1757年平定 叛乱;1762年设 ,
统辖包括 在内的整个 地区。康熙年间,平息吴三桂为首的 。1683年 清廷派福建水师提督 进军台湾,台湾纳入 版图。1684年,清朝设 ,隶属 省。
3.加强边疆管辖,巩固统一
(1)两汉:出击匈奴收复 。前60年,西汉设 ,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汉武帝在
地区设郡,西南夷并入汉朝版图。汉武帝时,进军 ,设 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2)隋唐:大败东突厥,设 管辖。在西域设 和北庭都护府分治 。在东北设黑水 ,封 为 ,渤海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册封南诏首领 为 。将 嫁给吐蕃赞普。
(3)元朝:在澎湖设 ,加强对 的管辖。设 总领宗教事务和管辖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⑷明清:明朝称西藏地区为 乌思藏,设立卫所进行管理,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形成历世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都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明清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把全国划分为18个省、5个办事大臣、2个将军辖区,分别设置 、巡抚、
、办事大臣,进行有效管理。在中央设置理藩院掌管 事务。
4.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
 a、西藏和平解放
 b、成立五个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c、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十、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小结:
  ①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彝、白、藏、蒙、满、羌等族;
  ②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竭、氐等族;
  ③古代没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
  ④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a、唐朝居住在西南的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b、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纥,后来改名回鹊,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c、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满洲,辛亥革命后改为满族
   d、西藏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e、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
十一、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大高潮
  ①第一次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
  ②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东晋时,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趋势出现。
  ③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十二、民族融合主要途径: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融合  ②社会改革促进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③“和亲”促进融合(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等)  ④战争促进融合
⑤国家统一促进融合⑥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的交流)
十三、中国历代疆域
  ①商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②秦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到南海(注:灵渠、长城起止点、南方四郡)
  ③唐朝疆域图:东到大海,西到咸海,东北到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库页岛一带,南到南海(注:主要邻国、周边的主要少数民族、对外交通路线等)
   ④元朝疆域图: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到今库页岛,西北达到新疆、中亚地区(注: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
  ⑤清朝(前期)疆域图: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南海诸岛, 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注:我国封建王朝的疆域东部、东北部的变化相对较小;西部变化最大,西部疆域达至最远是在唐朝,已到咸海,最近是在秦朝,仅达陇西(今甘肃临洮南)
十四、中国古代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内地中央政权的关系
1.匈奴
(1)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北方地区。
(2)秦朝时,秦始皇命蒙恬发兵30万出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为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表现。
(3)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据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4)西汉初,匈奴不断南下进攻,汉政府被迫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
(5)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展开对匈奴的军事反攻,重创匈奴。
(6)后来,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元帝将王昭君远嫁呼韩邪单于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
(7)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北匈奴退踞漠北,威胁着中原及河西、西域。东汉先后派大将窦固、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8)西晋时期,匈奴大量内迁。匈奴贵族刘渊于316年灭掉西晋。
跟踪思考
泰汉时期,匈奴有哪些主要活动 魏晋以后为何在历史上消失了
2.突厥
(1)6世纪前期,突厥兴起于今新疆北部。6世纪中期,建立了突厥汗国,很快统一中国西北地区,中亚各国望风归附。
(2)隋朝初年,突厥被隋打败,分为东西突厥。
(3)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
(4)庸太宗时,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跟踪思考
你怎样评价唐太宗对突厥的政策
3.契丹(辽)
(1)兴起地域:辽河上游一带。唐末,迁到长城以北,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2)崛起: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3)同内地的关系:①北宋初年,宋对辽用兵,试图夺回幽云十六州,被辽挫败。②1004年,辽大举攻宋。1005年,宋辽达成“澶渊之盟”。此后,双方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4)辽的灭亡: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掉辽国。
(5)契丹族的消失:元朝时,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已同汉族人没有什么差别,已被称为“汉人”了。
跟踪思考
契丹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哪些重大影响
4.回纥—回鹘—维吾尔
(1)兴起地区:色楞格河一带。
(2)回纥同唐朝的关系;①回纥归附唐朝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兵帮助唐政府平定叛乱。
(3)回纥的演变发展:①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回鹘”。②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西迁甘肃、新疆、中亚一带,其后裔包括维吾尔族、裕固族等。③南宋后期,维吾尔族称畏兀儿,臣服于蒙古。
(4)清朝同维吾尔的关系:①清朝称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居住地区为回部。②18世纪,维吾尔族的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被清军平定。③清政府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5.藏族
(1)兴起地域:祖先吐蕃,居住在青藏高原。
(2)政权: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奴隶制政权,以逻些为政治中心。
(3)同中央政权的关系:①唐朝: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同松赞干布结婚。8世纪初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9世纪,吐蕃同唐朝会盟,盟约有“患难相恤,暴掠不作”。②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蒙古。元统一后,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域,属宣政院管辖。③明朝:把西藏地区称为乌思藏,在此设立卫所,并建立僧官制度。④清朝:顺治帝赐予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以“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喇嘛教首领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跟踪思考
元、明、清三代是怎样对西藏地区实行管辖的
6.蒙古族
(1)兴起区域:蒙古高原。
(2)建立政权:12世纪,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年,蒙古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3)军事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发动对周围地区的征伐战争。向西打到中亚、俄罗斯,向南打到印度河流域。1234年,灭金。后来又招降吐蕃、征服大理。接着,进攻南宋。
(4)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1276年,攻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二全国。1368年,元朝灭亡。
跟踪思考
你怎样评价元朝对南宋的战争
(5)蒙古同明朝的关系:①明朝,草原上的蒙古族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②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刺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③鞑靼首领俺答汗时,同明朝修好,明朝封他为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
(6)蒙古同清朝的关系;①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归属清朝,其他两部也都臣服清朝。②1757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部贵族的割据势力,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控制蒙古各部。③1771年,漠西蒙古的一支土尔扈特部发动起义,首领渥巴锡率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跟踪思考
明清(前期)两朝蒙古族的分布情况及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关系如何
7.黑水靺鞨—女真—满洲
(1)黑水辣辐
①唐朝时的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祖先。
②兴起地域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③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女真
①建立政权:11世纪,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1114年,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
②金发动的民族战争: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多次兴兵进攻南宋。1141年,宋金议和。
③女真的汉化:1234年,金政权被蒙古所灭。元朝统一后,进入黄河流域的女真人被称为“汉人”。
跟踪思考
女真族在历史上的兴衰与契丹族有何相似之处
(3)满洲
①满洲的起源:明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政权金,史称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
②入主北京:后金建立后,攻占明朝辽河以东大片土地,迁都沈阳。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联合吴三桂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起义军,大举入关,迁都北京,开始对全国的统治。
跟踪思考
建州女真是怎样一步步发展壮大并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的
十五、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1.对东北地区
①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龙江下游两岸建黑水都督府。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②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辽阳行省。③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军辖区。
2.对西北地区
①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这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的开始。②东汉政府重新设置西域都护。③唐在西突厥地区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④元朝设岭北行省。⑤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分裂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和伊犁两个将军辖区,并在新疆天山南北各地统一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3.对西藏
①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②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和康熙帝分别册封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清政府规定,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的册封。1727年,清朝设置了驻藏大臣。
4.对西南地区
①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郡县,加强了西南同内地的联系。②三国时蜀相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③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其他五诏,并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13世纪,忽必烈攻占大理。元朝统一后,在该地设立了云南行省。
跟踪思考
汉、唐、明、清时期在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先后设立过哪些管辖机构
十六、新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
1.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①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②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就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2.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给予支持,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跟踪思考
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哪些重要的民族政策
思维拓展
拓展1: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
①二人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时,对匈奴展开了长期猛烈的战争,击败了匈奴,西汉北部边郡得到了安定。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②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曾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于641年派人送文成公主入吐蕃与松赞干布成婚,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③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
拓展2:唐宋处理民族关系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1)唐朝的主要方式和特点: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唐太宗打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2)两宋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在少数民族进攻和民族战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以议和方式缓解冲突;采用支付钱物(岁币)的办法得到边境相对安定。
总之,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两宋时内地政权对周边地区没有力量上的优势,控制和管理松弛,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有发展。
拓展3:关于民族融合的问题
(1)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的前提。
(2)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
①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②各族人民的联合斗争。③民族迁徙。④婚姻关系。⑤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⑥国家统一局面或实行的有关政策。⑦民族战争。
(3)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特点
①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内容。
②民族融合的中心内容是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反过来国家统一也同样促进民族融合。民族融合体现了历史进步,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④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实丰富了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
(4)古代民族融合的作用
①提高了民族素质。②加强了民族凝聚力。③推动了历史进步。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拓展4:古代民族战争的类型及性质
(1)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掠夺其他民族财富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之间,蒙古与宋、明之间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2)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而进行的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元灭南宋等。其结果都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3)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如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等。
(4)古代民族间战争的性质,一般不用侵略与反侵略的概念来分析,但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凡实行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凡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分裂国家和民族的战争是非正义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战争是正义的。对民族征服战争要辩证分析,在征服的过程中往往是非正义的,而征服的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起了积极作用。
释疑解惑
1.关于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
(1)民族的定义
斯大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
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尽管是以一整个民族对另一整个民族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上它主要是压迫民族中的剥削者(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广大劳动群众的阶级压迫。民族是分阶级的,每个民族内部都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是民族压迫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在压迫民族中,大多数劳动人民也深受民族压迫之害,因为压迫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在对外压迫别的民族时,必然要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3)汉民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大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疆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决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睦相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偏见、歧视、隔阂和战争,但也存在着友好合作关系。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局面是比较长久的,分裂局面相对来说是较短的,这就有利于各族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各民族交错杂居,彼此影响,取长补短,有着相互依存、利害共同的关系。因而各族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5)关于民族英雄问题
一般说来,凡是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都可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产生基本上是和民族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相联系的。民族英雄一般具有高尚情操、民族气节、疾恶如仇、大义凛然这样一些品质。民族英雄只属于某一民族本身,在两个民族交战时,代表双方利益的民族英雄是不存在的。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古代各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都不称民族英雄,将民族的概念界定为中华民族,仅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
2.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概况
(1)秦朝:迁居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传人越族地区,开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
(2)两汉: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西域的良马、骆驼以及各种奇禽异兽、皮毛制品,源源东来。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和井渠法也传到西域。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与汉族互相学习生产技术;鲜卑政权学习汉族文化,采用汉族地主阶级统治制度。
(4)唐朝:①回纥人到中原经商的不少,一部分贵族开始建筑宫室、城邑,有鲜明的唐朝风格。②渤海依照唐朝实行州县制,农业采用中原先进技术,手工业以纺织为主,进贡的产品相当精美。渤海与唐朝贸易频繁,唐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使者和商人。③汉族工匠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当地丝织业水平已赶上蜀地,手工业中的冶炼业进步,出产的浪剑闻名于世。④文成公主人藏后,带去了手工艺品和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⑤唐末契丹人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和建筑城郭房屋,开始农耕和定居生活。
(5)北宋: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安定,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
(6)元朝:黄道婆向黎族人民学习先进棉纺织技术。
(7)明朝: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8)清朝: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3.如何认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大都有一个封建化的过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的规律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始于南北朝时期,以后在封建社会各阶段,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突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开始了我国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历程。宋元时期,封建生产关系向边疆地区扩展,少数民族大多完成了封建化。
(2)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都是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契丹族封建化。党项族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并任用一些汉人担任重要官职,接受了汉族封建文化。
(3)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首先自身封建化是前提条件。如蒙古政权建立后,逐渐封建化,又通过一系列战争,灭西夏、金和南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满族的兴起和建立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也是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八旗制度”,女真族封建化。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了满族对全国的封建统治。
(4)少数民族实现封建化的客观作用是加快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进程,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十四、德国的两次统一、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内战问题
(一)德国的第一次统一(1871年)[世界史上P83--85]
1、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必要性:国家的四分五裂严重影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可能性: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件与能力
  a、普鲁士经济发达  b、军事力量强大  c、民族成分单一,统一决心坚决
d、统治阶级实力雄厚,野心勃勃  e、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铁血政策)
 2、统一的方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3、统一的过程:①1864年,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
   ②1866年,普奥战争,统一了北方诸邦
   ③1870年,普法战争,南方诸邦并入德意志
 4、统一的完成: 1871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完成统一。
 5、统一的影响:
  ①积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②消极: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
(二)意大利的统一[世界史上P85 —86]
 1、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必要性: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大部分领土被外国控制,严重阻碍了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中部和北部:被奥地利控制 b、两西西里:被西班牙控制 c、罗马:被法国控制
  ②可能性:撒丁王国担负起意大利的统一大业
   a、是意大利唯一独立的国家,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
   b、政治比较开明,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中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