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和2008考向导航(中国古代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和2008考向导航(中国古代史)

资源简介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统计和2008考向导航(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I
春秋战国纷争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I
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 秦朝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末农民战争 II、III
两汉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察举制 II
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隋唐政治制度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I、II、III
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I、II、III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蒙古的兴起;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灭亡 I、II、III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八股取士;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I、II、III
清朝中央集权强化、多民族国家发展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文字狱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 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2 6 11 6 8 10 6 10 8
高考考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春秋战国纷争 秦朝建立和巩固统一 两汉的政治制度 隋唐政局和政治制度 北宋政局和中央集权制度 元朝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明朝建立和专制制度加强 清朝中央集权强化和多民族国家发展
2004 0 2 4 1 0 2 3 1 1
2005 1 0 4 1 1 2 1 3 1
2006 0 1 1 1 2 1 1 2 2
2007 1 3 2 3 5 5 1 4 4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对全国各地高考题的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我们认为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体现在:
1.春秋战国改革和秦朝建立及巩固统一:
例如: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2004年江苏历史卷考到2题,2006年又考1题,2007年广东、上海高考卷都考到。
秦朝建立及巩固统一历来是高频考点。2004年有全国文科综合卷II的16题、全国文科综合卷Ⅳ的20题、北京文综37题、江苏历史卷1题;2005年全国文科综合卷II的39题作为材料解析题,一连考了4小题;2007年广东文科基础卷和宁夏文科综合卷也都考到这一部分内容。
2.隋唐政局和政治制度:
这一部分考查逐年增多。2005年和2006年,上海和天津分别考了一个选择题。2007年全国文科综合卷I的13题、全国文科综合卷Ⅱ的14题、上海文科A卷4题都用选择题形式,考到隋唐政局和政治制度。天津文科综合37题还考了材料问答题。
3.北宋政局和元朝统一国家的发展:
宋元政治类问题历来是考查重点。近年考到的有: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Ⅱ的17题和18题、全国文科综合卷IV的18题和21题、北京文科综合卷14题;2005年北京文科综合卷15题、北京文科综合春季卷13题、上海文科历史卷7题;2006年四川文科综合卷12题和重庆文科综合卷12题;2007年考到的有广东文科综合卷20题、广东文科历史卷4题、宁夏文科综合卷28题、四川文科综合12题等,山东文科综合卷还考到了问答题。
4.明清皇权加强和多民族国家发展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是纯粹的政治类题,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含有一些民族关系类问题。近几年高考多次考到这些内容,例如有:2004年北京文科综合卷的15题、2004年天津文科综合卷的15题;2005年上海历史卷的29题考了问答题(3问);2006年四川文科综合卷的13题和2006年重庆文科综合卷的14题;2007年各地考到比较多,如:全国文科综合卷I的14题、江苏历史卷的5题、广东历史卷的5题、山东文科综合卷的9题、四川文科综合的13题、宁夏文科综合卷的29题、上海历史卷的22题、上海文科综合B的4题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2004—2007年,各高频考点几乎每年都会考到,重点在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和清朝5个朝代的政治类问题。2007年的频率迅速增长。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还有一些材料问答题出现,有新史料、新地图、新的历史图片呈现。要求考生能够随机应变。
(3)从历年考查趋势来看:中国古代政治专题是中国古代史专题中第一重要问题。其内容较多,估计2008年考查频率仍旧会维持较高水平。在中国古代史复习时必须重视。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和衰落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Ⅰ
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休养生息政策 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均田制。 Ⅱ
隋唐时期的经济 租庸调制、两税法、大运河、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Ⅰ、Ⅱ、Ⅲ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 北宋王安石变法有关经济方面的内容;榷场贸易 Ⅱ、Ⅲ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 Ⅰ、Ⅱ、Ⅲ
考题统计 2003—2007年高考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4 5 5 11 7 7
高考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隋唐时期的经济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经济 明清经济
2003年 — 1 1 — 1 —
2004年 1 — — 2 2 2
2005年 1 2 — 4 3 2
2006年 1 1 2 2 — —
2007年 1 1 2 3 1 3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高考的新动向,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隋唐时期: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隋朝的大运河问题、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问题。例如,2005年第15题文综(北京卷)、2006年第39题(重庆卷)考查了唐朝的租庸调制;2006年第24题(全国Ⅱ卷)、2007年39题(北京卷)考查了隋朝大运河问题。由此可见,对租庸调制和大运河考查的力度较大。但要特别注意现实中的取消农业税与唐朝赋税的联系。这里的出题空间很大。
2、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民族之间的民族经济问题、商品经济发展问题、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例如;2003年第13题考查了民族经济问题;2004年第19题考查了商品经济问题;2005年第13题(北京卷)、2005年第25题(全国卷)考查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2003年第16题考查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问题。这里要特别留心王安石变法和商品经济发展问题,因为它们都和现实联系密切。
3、明清时期:该部分内容包括,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以及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2005年第39题(北京卷)考察了资本主义萌芽、2007年第16题(上海卷)考查了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这两个问题仍然是今后几年高考的重点。
由以上可看出中国古代的赋税问题、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大运河问题、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一直是本专题的热点。
1、从考查频率来看,频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秦时期。
2、从历年题的类型来看,多以选择题为主,同时,近年来材料题也越来越多有所涉猎。
3、特别要注意与古代经济专题有关的热点问题。
专题三: 古代民族关系——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考纲要求、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华夏族、匈奴、东胡、戎,越族 Ⅰ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匈奴的兴衰;张骞通西域;西南夷与百越 Ⅰ、Ⅱ、Ⅲ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Ⅰ、Ⅱ、Ⅲ
五代辽宋夏金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宋辽、宋夏、宋金的和战;汉族和边疆各族的融合;“汉人”的形成;回族的形成;汉族同藏族和高山族的融合 Ⅰ、Ⅱ、Ⅲ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与蒙古、新疆、西藏地区的关系;改土归流;台湾府的设置;清朝的疆域 Ⅰ、Ⅱ、Ⅲ、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试题数 2 11 10 11 9
高考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04年 1 1 2 2 3
2005年 0 5 1 2 1
2006年 0 3 4 3 2
2007年 1 2 3 4 3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体现在:
1.匈奴族:从战国到西晋,匈奴对中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例如:03年37题全国卷材料题长城问题考查了匈奴;04年全国Ⅳ卷17题考查了匈奴;05年上海卷28题材料题考查了匈奴西迁,05年全国Ⅲ卷材料题39题考查匈奴问题;06年北京卷材料37题考查了匈奴;07年北京卷文综选择题12题考查了匈奴问题。
2.藏族:藏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例如:北京文综选择题04年12题考唐蕃关系,广东历史选择题05年第4题清朝管辖西藏的机构,四川省文综06年14题考查清朝加强对西藏管理,07年全国Ⅱ卷16、17题分别考查了宣政院和金瓶掣签制度,江苏历史07年考题也考查了宣政院辖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匈奴族、藏族问题最近几年一直是高考的热点问题。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2004—2007年连续四年考查了匈奴族、藏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人和事;涉及民族问题的时事热点问题;民族的融合、发展、进步,考查的频率都特别高。如:2004年高考:布达拉宫的史实材料蕴涵的信息(选择题,北京卷);乾隆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选择题,北京卷);元朝的兴起(选择题,上海卷);西夏木活字印本及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选择题,全国卷);对开发东北地区做出贡献的少数民族首领(选择题,天津卷Ⅰ);元统一后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要表现(选择题,天津卷);1771年为摆脱沙俄统治回到清朝的少数民族(选择题,江苏卷)。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例如:04年—07年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材料题也有所涉猎,例如05、06年材料题考查了匈奴问题,今后要注意问答题对民族问题的考查。
(3)从历年考查趋势来看: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专题复习中的一个最常见的专题。这一专题的内容在古代史上占有较大的比重,也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区域经济的开发,这些地区大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纪念,中央十分重视。因此,这一专题与社会热点联系也比较密切。本专题的特点着眼于区域文明的发展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主题,因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部中国历史也就是中国各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共创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从分散的区域文明发展成为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民族关系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问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现实中的民族关系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故本专题的另一特点是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内容吸纳进来,将线索延长,实现了古代与当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大了专题复习的纵向联系性和综合性特点。2008年高考仍以考查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辖为主,并且与往年相比,其考查内容呈上升趋势。
在复习备考中应注意:①注意与本专题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②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人和事都将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的集中点。这一命题思想在前四年高考中已充分体现。③复习时按地域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区来复习;按民族分为:匈奴族、满族、突厥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来复习,包括他们的融合演变过程。④以选择题为主,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
中国古代专题四: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国与世界的友好往来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与日本的关系;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丝绸之路 I、II、III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和日本的交往;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I、II、III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I、II、III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题统计一览表

题数 3 14 12
高考考点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2004 0 5 7
2005 0 3 1
2006 1 2 1
2007 2 4 3

考向导航
1.专题知识梳理:
(1)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史实:(朝鲜日本的关系、丝绸之路、与安息大秦的关系)特征:(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且开始吸收外来文化,对外交往的对象是亚洲国家,以输出商品为主。)原因:(政治局面的大一统;交通发达;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2)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史实:(交往的国家、方式——政治、贸易和文化交流、主要的代表人物)特征:(广泛的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影响深远,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当时世界上的两大文明中心之一。)原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3)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主要史实:(郑和下西洋、华侨对南洋的开发、戚继光抗倭斗争、葡萄牙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两次雅克萨之战。)特征:(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外矛盾日益尖锐,反侵略斗争出现。)原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启示:①只有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
社会不断进步;闭关锁国只能导致固步自封和国家、民族的落后。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物质前提。③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主流,表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热爱和平,乐与世界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
2.根据最新考纲的要求及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该专题的高频考点体现在:中日关系、中印关系、中欧关系,这些一直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1)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不仅是古代,而且是近代和现代史的热点。例如:04年湖南Ⅱ卷20题考查了传播唐文化的鉴真;04年文综Ⅳ卷12题考查了隋唐使中日的主要港口、13题考查了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14题考查了明朝发生倭患的地区;05年全国文综Ⅲ卷16题考查了唐朝时的中日关系;06年江苏省第二题考查了东汉时的倭奴问题;07年江苏省历史试题第29题考查了汉唐时的中日关系。所以,在学习时应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重点。
(2)中印关系:中印关系是热点,学习时应抓住两个重要人物:即玄奘和义净。例如:05年北京文综12题考查了唐朝时中国与印度的友好交往;07年上海历史试题20题考查了促进中印关系的玄奘。
(3)中欧关系:欧洲是古代发展一般,近代崛起,现代先进。近几年考查的内容有:04年全国文综20题考查了与欧洲俄国的关系;05年北京文综12题考查了宋朝罗盘针对欧洲的影响;07年上海历史试题第5题考查了欧洲(意大利人)利玛窦。
3.从高考的频率、题型、热点来看: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学习时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有的还有材料题或问答题。
(3)注意对外关系与时政热点的关系。例如,清朝的闭关锁国与唐朝的对外开放,联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对外开放,可以对其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点和相同点,特别注意他们对中国的影响。
(4)当今高考正处于新旧课程的过渡时期,故对丝绸之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背景、目的、评价以及同欧洲新航路的开辟比较,以及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一些具体史实和影响也应引起适度关注。
中国古代专题五: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辉煌灿烂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考纲要求 考点细分 能力要求
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Ⅰ、Ⅱ
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 Ⅰ、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道教与佛教唯物论思想;文学与艺术 Ⅰ、Ⅱ、Ⅲ
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 Ⅱ、 Ⅲ、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理学;文学 Ⅰ、Ⅱ、Ⅲ
明清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家明清小说;类书、丛书的编纂;西学东渐。 Ⅱ、Ⅲ

考题统计 2004→2007年高考试题统计一览表
考题数 7 10 3 11 10 7
高考考点 先秦时期的文化 秦汉时期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隋唐时期的文化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明清时期的文化
2004 1 0 1 3 1 1
2005 1 3 2 5 3 1
2006 1 1 0 1 3 1
2007 4 6 0 2 3 4
考向导航:
根据最新考纲要求及以上统计分析,评估2008年新高考的方向,该部分的高频考点主要体现在:
1、秦汉时期的文化:2005年上海卷第4题关于造纸术,2005年广东卷第2题关于佛教传播,2005年全国卷5题曹操诗歌特点。2006年全国文综I 37题,2007年全国Ⅱ文综第12题关于儒家思想,2007年全国卷I 12题帝王谥号,宁夏卷文综30题的汉武帝思想,天津文综13题关于张衡发明问题,江苏卷第2题秦文字问题。
2、隋唐时期文化:2004年北京卷文综12题西藏布达拉宫,全国卷17题杜甫的诗,湖南Ⅱ卷20题鉴真。2005年上海卷6题白居易的诗,北京文综12题义净西行研究佛学,北京文综春季37题的印刷术,全国卷6题杜甫,全国Ⅲ卷文综16题日本向唐朝学习。2006年全国卷文综37题,2007年山东文综11题的自然经济问题,江苏历史29题考查了中日文化交流。
3、五代、辽、宋、金、元时期:2004年全国卷18题考查了西夏文字,北京文综13题罗盘针,2005年全国卷7题话本、杂剧,全国Ⅲ卷文综13题的佛道思想,2006年北京文综13题考查了宋朝杂剧俑,四川卷文综15题李清照,2007年四川文综15题考查了宋元话本、杂剧,宁夏文综31题考查了苏轼的书法。
(1)从历年考查频率来看:高考题侧重于对秦汉唐宋元文化的考查。今后仍将是高考的重点。
(2)从历年考题题型来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和问答题为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