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2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教案2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资源简介

“自主学习,分层评价”教学模式教案22
授课时间及班级:2008年 5月 日 高一 年级 1 班 NO:22
第 8章 课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1课时 课型:上新课
教 学目 标 基础知识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进展;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教育目标):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教 学过 程 导入新课 →→示标导学 →→自主学习→→讨论释难→→点拨释疑→→课堂总结→→当堂训练→→布置作业
教 法 讲解法;讲述法;置疑法;比较法;讨论法;
学 法 阅读思考法;提纲归纳法;比较法;知识网络构建法;口诀记忆法;
教学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教 学难 点 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的理解;
教具资料 电脑、《导与练》
教学环节( 时间) 师 生 活 动
示 标导 学(3分钟) 教师展示教学目标和阅读思考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完成阅读思考题;构建知识网络; 4、时间:10分钟;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10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知识点并完成以下阅读思考题:什么是经济体制及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内容、根本目的、目标、实质)?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必要性)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从点到面推进和进一步深化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过程(两步)和历史意义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改革后的农村经济体制有何特点?其性质是什么? 对外开放的含义是什么?它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什么区别?对外开放是怎么由点、线到面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改革开放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 拨释 疑(20分钟) 第1题:经济体制----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经济体制改革——(见教材)。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2题:改革的背景(必要性):①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②原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革经济体制是适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迫切要求。第3题:推进和深化: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户→→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展开第4题:改革后农村新体制的特点---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其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第5题:对外开放-----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旧中国“门户开放”区别——新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主动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旧中国“门户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屈辱外交,它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
板 书设 计 一、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及必要性:(1)含义 (2)背景(必要性):①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背景: ① ② 过程(两步): 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特点)②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评价)历史意义: ① ②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探索及中心环节(2)全面展开及内容(3)历史意义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的含义及与旧中国门户开放的区别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1979开放的尝试---两省优惠政策);1980设置经济特区——198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海南经济特区---1991上海浦东开放区---内地开放城市三、改革开放的成就(5方面的表现)
当堂训练分层评价(9分钟) 《导与练》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分 层作 业 《导与练》中的材料解析题、课后练习题
教 学后 记 教学中应注意弱化过程讲解,重在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