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实例(PPT版本)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研究性学习实例(PPT版本)

资源简介

课件14张PPT。唐代瓷文化唐代瓷文化唐代著名瓷器
唐代瓷器欣赏唐代瓷器的发展
唐代瓷器总的特点唐代瓷器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工艺迅速发展,浙江的越窑在西晋时烧出的青瓷器,其烧制水平已接近近代瓷器标准。 北魏统治的中 原地区在南方制瓷工艺影响下,也成功地烧制出青瓷、并发明了白瓷。它的出现,为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唐代,北方邢窑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的青瓷代表了这个瓷业空前兴盛时期的最高成就,被称为“南青北白”。唐代瓷器还远输国外。在丝绸之路和海上航路所经之地,都发现有唐瓷碎片。印度的勃拉名纳巴 特废址曾发现我国邢窑瓷器残片。 唐代的瓷器基本上还是单色釉,釉色以单色的白、青为主。唐代白瓷生产发展很快。白瓷创制于北朝,唐代产白瓷的名窑以邢窑为最。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技术迅速发展。
唐代的陶瓷生产虽有“南青”与“北白”之说,但这只是对整个唐代陶瓷发展情况而言的,除了青、白瓷之外,唐代还有“釉下彩瓷”与“花瓷”等新品种,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彩陶器”也是唐代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越窑青瓷中已有褐色釉下彩绘装饰,但并没有充分发展起来。湖南长沙窑釉下褐绿彩绘的出现,为瓷器装饰开辟了新的途径。唐代“花瓷”的出现是陶瓷工艺的又一新创举。所谓花瓷是指一种黑釉带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现针状蓝色斑的瓷瓷工艺中一支独放异彩的鲜花。它虽是陶器,却与一般低温釉不同,其胎体用白色粘土制成,釉料用数种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如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褐色,氧化钴烧成蓝色。并用铅作釉的熔剂,利用铅在烧制过程中的流动性烧成黄、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各种色调,斑斓绚丽,颇能显示盛唐风采。唐三彩器型繁多,一般用做冥器。回目录唐代瓷器总的特点
在唐代,瓷器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器类大大增加;中外文化的交流,导致新的器物应时而兴,如皮囊壶、鸳鸯壶、堆花高足钵、跪人尊、塔形罐、双龙柄瓶、凤头壶、花釉拍鼓等等;茶具、酒具、餐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各类陈设装饰器类,无所不备。器物造型是浑圆饱满,舒展大方,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物都不例外。这是唐人喜欢丰满圆润形态的审美观和自信心态在瓷器造型上的体现。
唐代的瓷器基本上还是单色釉,釉色以单色的白、青为主,但已经开始追求釉色的变化,如绚丽的三彩釉,斑斓的花釉,醒目的黄釉、黑釉,变化巧妙的绞胎瓷,表现出唐人的创新精神,为单色釉转向彩瓷开了先河。
在工艺上,讲究质量,器物要小中见大,精巧而有气魄;器型制作单纯而又富于变化。
在装饰风格上,有多元化倾向。既有在光素的器面上划几条垂直的划线,使之产生节奏感,以质朴大方取胜;又有装饰性极强的堆贴花工艺,堆贴的人物、动物形象 栩栩如生,花朵图案排列穿插,整齐而有变化,以纹饰丰富优美而取胜;还有移植域外的装饰艺术,瓷器上的象头、狮子、胡人、卷草纹等,以新颖奇特取胜。
唐代无论青瓷、白瓷,其器型大多为日常生活需用的碗、盘、壶、罐、瓶等。碗一般较浅,有直口和45°角斜出口等多种形式,其共同特征是:口沿外部突出一周如唇状俗称唇口,圈足为平底或玉壁底,外部施釉不到底。壶最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圆柱短流的执壶,壶腹一般为椭圆形或瓜棱形,壶柄为双排曲柄,壶口多为喇叭口,外部施釉不到底,底多为微微内凹的平底。与唐代书法艺术普及相关,唐代亦多有瓷砚制作。唐代瓷砚的足较多,更有镂孔圈足,砚面明显向上凸起。总之,唐代器型从总体上看,往往给人一种浑圆丰满稳重的感觉。回目录唐代著名瓷器越窑
邛窑
定窑瓷
邢窑
唐三彩
回目录越窑:中国唐代越州所属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瓷窑烧制的瓷器。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唐陆龟蒙《秘色越器》诗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 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越窑窑址于1934年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经过多次调查,已初步弄清了越窑的分布范围、烧瓷的历史以及烧制器物的主要特征。唐代越窑窑址的分布以浙江慈溪县上林湖一带为中心。东边的上岙湖、白洋湖及上虞等地也有不少瓷窑。上虞窑的代表瓷窑寺前窑所烧制的青瓷与上林湖的基本相同。
唐代越窑瓷器的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浑厚滋润,品种增多,有“如冰似玉”之誉。主要器物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 水盂、唾壶等10余种。这些器物中,一部分继承了前代的造型,而又有所变化,如前期常见的鸡头壶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执壶;盘口壶变成了大口长颈的瓷罂; 碗也由深形平底变成玉璧底和矮圈足 2种,晚期以后,碗式更加丰富,有玉璧底碗、敛口浅腹平底碗、荷花碗、荷叶碗、菱形花口碗等;盘有翻口斜壁平底盘、敞口玉璧底盘、葵瓣口盘和方盘等,变化 多端;另有一部分器物明显地仿效当时的金银器皿,如:各式杯、盖盒、盏托等。有的执壶腹部做成瓜棱形;碗、盘的口沿做成葵花瓣形、莲花瓣形;盏托做成荷叶 形;盖盒小巧,盖与盒子母口相合,盖面刻划有简单的花纹等。这些器物的造型均与唐代金、银器皿有着密切关系。从上述越窑青瓷的器形演变以及食用器物种类的 不断增多,可以看出金、银器皿正在逐渐为瓷器所替代,故陆羽《茶经》里才有“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评语。下一页返回 1978年,浙江宁波遵义路出土的越窑执壶,喇叭口,腹作瓜棱形,肩部一侧贴多角形短流,另一侧在颈与肩之间连一曲柄,圈足宽矮, 廓线柔和,棱角挺拔,各部分的比例适度,配以匀净滋润的青釉,显得十分优雅秀致。嵊县升高工村出土的唐元和十四年(819)龙纹罂,大喇叭口、长颈、椭圆 腹、平底,颈与肩连四系,外口沿雕贴盘龙纹饰,这种罂虽然与前期的“盘口壶”有较大区别,然而不难看出它是从“盘口壶”发展而来。1958年,浙江慈溪县 上林湖出土的蟠龙四鋬罂,形制上也与此大体相同。这时的盏托,盏底较小,圈足向外撇出,口张开。口沿及腹壁五处凹进,托边翻卷,胎质细薄,釉色青绿,全器 犹如一朵出水的荷叶托着怒放的荷花,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表现出匠师们的高度艺术造诣。水盂式样很多,有敛口、短直口和盖,腹部扁圆形,或圆球形,或方形 圆角,细巧幽雅。

唐代越窑瓷器以美丽的釉色著称,采用了划花、印花、刻花和镂雕等装饰技法,以划花为主。划花线条洗练,寥寥几笔便展现出一朵盛开的 荷花,一枚风吹叶卷的荷叶,或花朵舒展、枝叶对称的海棠花和四瓣花。印花多用于碗底、盘底等处,花纹有云龙、寿鹤和花卉,一般拘谨呆板,不像划花那样奔放 有力。晚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釉下褐彩装饰,如1980年浙江省临安县两市街明堂山唐天复元年 (901)水邱氏墓出土的釉下褐云纹镂孔炉就是一例。这种装饰一直延续到五代。1970年,临安县板桥五代墓出土的褐彩云纹四鋬罂与水邱氏墓出土的装饰具 有同样风格。但这种釉下彩装饰并没有发展起来,很快就消失了。刻划花装饰则仍占主导地位,并一直延续发展下来。返回上一页 邢窑:
邢窑古窑址在河北省内丘县境内。唐代李肇在他著的《国史补》一书里写道:“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的白瓷达到很高的水平,白度纯正,色调稳定,釉色洁净而明亮。许多唐诗中都有赞颂唐代白瓷的名句。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邢瓷类银”、“邢瓷类雪”,杜甫在其诗篇中说“君家白碗 胜霜雪”。唐代白瓷胎质洁白细腻,结构紧密,造型精巧,釉质洁白莹润。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返回邛窑:
始创于南朝时期的四川邛崃县瓷窑。唐代后期生产青 瓷,有褐斑、褐绿斑青瓷,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唐代的瓷器以青、白瓷为主要产品,也有彩瓷问世。当时长 沙窑创制了一种多色的花釉瓷器。长沙铜官窑出土有釉下彩瓷,其 中有黄色釉下彩(绘兰褐两彩或绘绿褐等彩)青釉带褐彩瓷,以 及青釉加贴花褐彩瓷,开创了瓷器装饰艺术的新手法。返回唐三彩:
唐代的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然而陶器却有十分富丽 的彩釉。这种彩釉陶一般有黄、绿、紫、褐、蓝等色,近年来还 发现有黑色釉。因为一件彩陶上基本有三种以上的色彩,故世 人称之为“三彩”。彩陶早在北齐就已出现,安阳北齐范粹墓和 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有彩釉陶器,其中有白釉或在黄袖中挂以绿 色彩条。唐三彩则是白、黄、绿或黄、绿、蓝、赭等色釉同时在 一件陶器上交错使用。唐三彩的斑驳淋漓的彩釉形成了它独特的 艺术风格。”唐三彩陶的造型有器物和人物,其中佣是富有特色的 雕塑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意义。
唐三彩对国外同类艺术有巨大影响。传到朝鲜以后,当地人民在它的基础上创制成一种彩陶,名为“新罗三彩”;日本仿制 三彩也得到成功,称为“奈良三彩”。三彩器物上还采用印贴花 的装饰手法,其图案以宝相花和小朵花卉居多。三彩佣题材十 分丰富,有文吏武官、男女侍从,各族人像、乐舞游园。还有镇 墓神兽、十二属相。以及牛、马、羊、驼等等。返回定窑瓷:
定窑瓷器胎质较粗,胎色为青灰色,淘洗欠精者呈褐色,瓷胎均己烧结;白釉器物内璧施满釉,外施半釉,釉面光润,积釉处呈灰色。唐代中期,胎土经过仔细淘洗,胎质坚硬,胎色纯白,釉直接施于瓷胎上,无化妆上,釉色乳白,个别积釉处呈灰绿色或浅青白色,釉质细洁失透。晚唐至五代时期胎土质地此前期更细,胎壁薄而轻巧,釉质细洁,呈乳白色,器物除底足等接触面外,均施满釉。 晚唐五代直到宋初,定窑还有一种带有"官"或"新官"款字的精白瓷,其基本特征是:胎薄轻巧,质地细洁,呈纯白色;釉面滋润,釉为乳白色或白中泛青色,除底足外,均施满釉。一般讲," 官"、"新官"款宇刻在胎薄细腻、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白中闪青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刻在釉色白或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口沿无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则属于北宋后期。返回唐代瓷器欣赏 瓷器发展到一个阶段应该是在唐宋,而顶峰是在唐朝。这一时期风格很有特色,古朴雅致 朱圆玉滑,光彩润泽,每一件都展示了东方神秘古雅的魅力。充分表现了古人的审美观,美学理念,是瓷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里程碑,是艺术史上的颠峰。而日韩现存的瓷器基本上吸收了唐时期的风格
唐代主要著名的是青瓷与白瓷,其光洁如玉,蕙质秀雅在那个时代分别用“类冰 类雪”来形容。而相对于白瓷,唐时期的青瓷无疑在特色和艺术性上更为知名。青瓷可以说是唐宋时期瓷器的代表,其美感,质感,光泽程度上确实要比白瓷更为优秀。然而现在,中国的青瓷可以说是不怎么常见了,现在中国瓷器的发展,主要是以清代的青花,粉彩,珐琅为主体。虽然青瓷在中国已不再出名,却在韩国生根发芽,青瓷也早已成为韩国的国宝韩国的专利。

再说白瓷,白瓷洁白如玉,色泽胜雪,从唐代瓷器中可见一斑 古人好玉,凡事不是喜其华丽,而是喜其清洁如冰,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性情德行如白壁无瑕,清洁不染,清凉无为。这点和后期崇尚繁琐奢侈的华而不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我们再看看后世的玉,不是与传统精神相符的简洁明快,而是多为繁乱华丽的玉雕,过于强调人为修饰,从而忽略了玉质朴的天然本质。所以,从根本上说,玉和瓷器一样,已失掉了它原有精神与内涵。下一页 唐时期的瓷器不仅光洁玉润,象征着人性的饱满和谐。色调上更好用冷色调,清雅而不浮夸,从某中意义上说,也能反映出当时儒道中清谈无为 ,不与世争,戒骄戒躁的人文精神本质。在器形上也多崇尚大气圆和。在茶具上,唐宋茶具多以托盏,托杯为主,直接影响到日韩,而后来的茶具,多倾向于盖碗,明清式提梁壶,紫砂,因此也很少见到唐宋时期的茶具样式了
除了青瓷白瓷外,唐代常见的还有秘色,黄柚等瓷器。更多的器物以玉为主,充分说明了那时人们对玉的偏爱。秘色瓷,不仅色泽如冰,更因为其光洁到碗底如同盛满水的程度而为人所知。唐代的黄釉,虽为亮色,但也不像后世那般亮到刺人之目,过分夸张色泽,显得不自然,相反更平和谈雅些,看上去就如同清玉般,足以以假乱真。唐代的瓷器,华丽中透着典雅,典雅中又不忘增添几分光华与锋芒,所以,典雅与华美,在唐时期的瓷器艺术上,才完全做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唐代生产黄瓷的窑口主要是安徽准南寿州窑、萧县白土窑,此外河北内邱窑、曲阳窑,河南密县窑、郏县窑,陕西 铜川玉华宫窑,山西浑源窑也兼烧一些黄瓷。寿州窑黄瓷可以作为唐代黄瓷的代表,它的基本特征是:胎体厚重、坚硬粗糙,胎色为白中眨黄或黄红色,为了掩饰胎 质粗恶,往往在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器物底足多做成平足或底心微凹形状;釉的玻璃质较强,流动性大,为防止流釉粘连,多是器内施满釉,器外施半釉;釉色以黄 为主,有归蜡黄、鳝鱼黄、黄绿等色;釉与化妆土结合不好,有时有剥落现象;常见的器型有碗、盏、杯、钵、注子、瓶、盘、罐以及玩具等,造型特点与唐代其他 窑相似。
下一页 唐代黑瓷的一般特点是:胎体厚重,器物多为平底,制作较青瓷、白瓷略为粗糙;釉色有的色黑如漆,也有些因火候把握不好而烧成褐色或茶叶末色。 花瓷是唐代一个新出现的瓷器品种,它是在黑釉或黄釉、黄褐釉、天蓝釉、茶末釉上饰以天蓝或月白色斑点,一般深色釉饰以浅色斑点,浅色釉则饰以深色斑点,深浅 相间,对比强烈,釉斑排列无论是有序或任意,都很工整,这种花斑釉器物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花瓷"。花瓷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罐、瓶、碗、壶、腰鼓等。唐代 生产花瓷的窑口主要是鲁山段店 窑、郑县黄道窑等,近年来有些假的花瓷行世,这些质品多数制作粗糙,而且彩斑混杂,与唐代花瓷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唐代还有一个新的陶瓷品种,即绞胎瓷器。绞胎瓷器外壁有的施白釉,有的施青釉,还有的施绿釉。它的造型不多,主要有碗、盘、枕等。由考古资料知,唐代的越窑、巩县窑及耀州窑均生产绞胎瓷,唐代晚期开始出现专门生产绞胎枕的作坊。返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