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教学案特别提示:要重点掌握夏朝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国人暴动等重要历史事件;分析井田制、分封制的内容与作用,揭示其性质与相互关系。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掌握夏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王位世袭制度代替禅让制、活动中心和都城、桀的残暴统治和夏的灭亡;商朝的兴亡时间、盘庚迁殷、纣王的残暴统治;牧野之战与西周建立、都城、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分封制和井田制内容和作用。2.过程与方法:运用表格归纳夏、商、西周兴亡的简况;根据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内容分析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相互依存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夏桀、商纣残暴统治导致亡国的历史中认识到:君主只有勤政爱民,才能国运长久,长治久安;从牧野之战,奴隶阵前倒戈的历史中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重点难点:1.重点:夏朝的建立;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和东周开始。2.难点:如何认识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分封制为何能够起到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作用。教材内容详解:(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分期:1.先秦(前221年以前) 2.秦汉(前221—220年) 3.南北朝(220—581)4.隋唐(581—908) 5.宋元(908—1368) 6.明清(1368—1840)(鸦片战争前)一.夏朝的建立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禹死启继,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这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2.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王朝是奴隶主贵族作为统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的国家。3.夏朝的统治范围: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豫西晋南),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4.夏朝灭亡:夏桀暴政引起百姓的反抗。黄河下游商部落的首领汤,乘机起兵灭掉夏建立。注意:第一,从夏王朝的阶级关系看,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奴隶阶级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夏政权性质是奴隶制的;第二,夏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包括武装、刑法、监狱、官职等内容),是一个国家。所以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是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根本理由。二.商朝的兴衰1.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被称为“中国第八大古都”)为都城。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安定(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商都屡迁原因:政局不稳多次迁都;摆脱保守势力束缚;重视水源地;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从都城地址总结)。3.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1)赋税沉重,奢侈腐朽。(见《史记》材料)(2)残害人民,自取灭亡。第一种:炮烙之刑(赤脚走烧红铜柱) 第二种:人祭、人殉(奴隶做祭祀贡品或陪葬)。附:奴隶社会发展脉络:产生于夏;发展于商;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东周)。(第二课时)三.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1.周国(商属国)振兴:位于泾水、渭水流域;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周国强大。2.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牧野之战(奴隶反戈)。3.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4.西周强盛: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注意:牧野之战属于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1.国人暴动:(1)原因:周厉王暴政(材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激化社会矛盾。(2)性质:平民和奴隶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武装斗争。(3)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动摇了西周政权。2.西周灭亡:(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不朝,战争连年,国力贫困。(2)简况:前者771年,犬戎破京,杀死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3.东周开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春秋)开始。五.井田制和分封制1.井田制(1)性质:表面上是国有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制。(家天下)(2)内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②诸侯臣下受田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纳贡;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2.分封制:(1)性质: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2)内容:①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③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吴等。(3)作用:①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也分封);②后期削弱了中央,壮大了诸侯,长期分裂混战(败也分封)。(思维方法:辩证观、发展观)注意:1.井田制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在西周时,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2.古称分封制为“封建制”(即封土地建侯国),要注意这里“封建”的意思。诸侯在得到封地的同时也得到土地上的人民。3.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它反过来了又巩固了井田制。知识拓展:1.国人:是西周的平民,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平时种地、习武,战时“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兵役、军赋的主要承担者。西周的政治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原始民主的传统,平民可议朝政即其中之一。国王遇有大事,征询平民的意见。他们的向背,常常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西周井田制:这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周朝一切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周天子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即“田里不鬻”。周天子和诸侯等贵族所掌握的田地,称“公田”、“大田”、“籍田”等。公田全是土地肥沃,经过精心治理,成为路渠纵横交错的、疆界整齐方正的井田。公田主要集中在都邑的周围,特别是王都和诸侯都城的近郊。西周井田制以一百亩(合今31亩多)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一田”;而且约以一平方里土地定为“一井”(通常是由纵横相连的“九田”组成一井)。据说井上还有“通”、“成”、“终”、“同”、“封”等单位,它们是十进制。这些井田都是由庶人,即奴隶耕种的。这些奴隶是在上级奴隶主贵族册封时,连同土地一起授给下级奴隶主贵族的。奴隶被分置在井田上,进行着强制性的大规模集体耕作。农业奴隶在田间收获结束后,还必须为奴隶主贵族从事田猎、酿酒等劳作。他们的妻儿也是奴隶,要为奴隶主贵族终年从事蚕桑、纺织等艰苦劳动。3.西周分封制:周本是臣服于商的西土小邦,既成天下主宰,就不得不考虑如何去统治比商还要广阔的领土。分封制就是周王朝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分封,即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地和民,分别授给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及所谓先圣后裔,让他们建立封国,拱卫周室。册封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周天子要向授封者颁发“授民授疆土”的“册命”,要赏给受封者官属、奴隶、礼器、仪仗等;诸侯要向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当兵勤王、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以起保卫周王室的作用。周初进行过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在武王克商后,“封功臣谋士”,封吕尚于营丘(临淄)曰齐;封周公于奄(曲阜)曰鲁;封召公于燕;封叔鲜于管;填叔度于蔡等。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后,封殷贵族微子于襟;封康叔于卫;封唐叔于晋。西周的封邦建国,增强了周王室控制四方的力量,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使西周成为一个幅员空前广阔的奴隶制大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国的势力逐渐扩大,终于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这是西周统治者始料不及的。本节归纳总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这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夏桀暴虐,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商朝中期在盘庚迁殷后稳定下来。商朝晚期,纣王暴政,社会矛盾尖锐。武王伐纣,前1046年牧野之战后西周建立,实行井田制、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国人暴动后西周日益衰亡。夏、商、西周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说明:勤政爱民得人民则得天下,暴政害民失人心必失天下。同步精练:2000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请回答1—2题:1.之所以称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是因为三代的历史A.没有连续性 B.没有确切的纪年C.没有考古依据 D.主要是一些传说2.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依赖于下列哪些条件?①考古学的发展 ②古文献的记载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④神话传说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3.武王伐纣的性质是A.商周之间的民族战争 B.商周国家间的争霸战争C.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 D.奴隶主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4.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国”5.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展了西周疆域;在后期却造成了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造成这种决然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 B.生产关系的发展C.诸侯地位的变化 D.井田制的兴衰同步精讲:1.关键是理解“断代”的含义是确定年代。选B。2.神话传说不能作为确定确切年代的依据,用排除法。选B。3.从阶级方面分析,武王也属于奴隶主阶级。选D。4.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周王的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归周王所有。选B。5.周初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分封制能起到巩固周朝的作用;随着着生产力发展,诸侯势力增长,要求改变政治地位,出现争霸局面。选A。高考例题:1.(2002上海历史2)在下列历史事件中,导致王朝更替的是 B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周公东征 D.共和行政2.(2003上海历史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BA.夏人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3.(2005江苏历史1)“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以下哪个朝代的百姓诅咒统治者的话 A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4.(2005广东历史1)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相传它最初的都城是 AA.阳城 B.殷 C.镐京 D. 牧野5.(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C6.(2006广东历史26)(13分)阅读下列材料中学历史教学园地【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材料二】凡进食之礼……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食:干饭类食品; 羹:有浓汁的食品) ----摘自《礼记》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通宴)----摘自《周礼》【材料三】羹之有菜者用枝,其无菜者不用枝.(枝;筷子)----摘自《礼记》【材料四】考古发现的战国以前的餐叉——据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概述周人饮食生活的信息.(不得直译和摘抄原文)(13分)答:周人在饭、菜的食用上有严格的规定,通过饮食礼仪体现等级区别。国王、诸侯、公、卿的饮食要符合一定的礼教,礼又以多为贵;周礼不仅讲求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投也有规则;周人以不同的规格来款待不同亲疏的亲属;周礼中有使用筷子的礼仪和筷子的禁忌,羹中有菜,用筷子取食,如果无菜筷子派不上用场,直饮即可;我们的祖先不仅用筷子进食,还使用叉子,而且中国人使用叉子的历史久远。本题要求考生从两个层次回答问题。第一层次信息: 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8分)第二层次信息: 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差,贵贱有序的思想。(5分)月考好题:《尚书 牧誓》记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王曰‘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暴虐于百姓’”。材料中所反映的战争性质是 CA.诸侯兼并战争 B.诸侯争霸战争C.反抗暴政的战争 D.地方叛乱战争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