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资源简介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教学案
特别提示:
本节概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与民族融合,应特别注意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历史趋势: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从分裂走向统一。
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识记春秋争霸的背景、目的、经过(如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齐魏之间、秦赵之间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比较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霸战争的不同;正确认识关于“春秋无义战”的观点;分析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实质,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霸战争的影响;明确民族融合的概念,掌握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概况及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用最凝炼的字眼来表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恐怕没有比“争”和“变”这两个字更恰如其分的了。所谓“争”就是诸侯争霸、大夫争权、人人争利、百家争鸣;所谓“变”就是从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到政治结构、思想文化,整个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变革。而“争”和“变”最突出地表现为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各诸侯国内的变法图强,残酷的兼并战争呼唤着变汉,深刻的变法又为激烈的战争提供了条件,二者的和弦共鸣,构成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雄壮乐章。
重点难点:
1.重点:齐桓公称霸;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2.难点:春秋战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材内容详解:
(第一课时)
一.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的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民族不断融合,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是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一)背景与目的: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频繁的战争。
(二)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1.齐桓公首成霸主的条件和过程:
(1)物质条件:齐国濒临大海,便鱼盐之利,国家富庶。
(2)政治和军事条件:管仲相齐,改革内政和军事制度。全国设置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编制,经常在一起操练。管仲改革稳定了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假尊周天子之名,以号令诸侯,目的是提高齐的地位,发展齐国势力。
注意:
“尊王”就是要替周王讨伐不服从王命的诸侯国,如伐楚;“攘夷”就是打退周边各族的进攻。如助燕退戎、助卫挫狄。
(4)齐强大后,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迫使许多诸侯跟随齐国作战。
2.齐桓公霸主地位正式确定的标志——葵丘会盟
周王派代表参加,说明其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三)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强国;同时南方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诱敌深入战胜楚国(“退避三舍”)。此后,晋文公霸业确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楚王问鼎”)。
(四)吴越争强(春秋晚期)
1.吴、越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2.越王勾践苦心砺志(卧薪史书有载,尝胆后人所加),发展生产,训练士兵,重新强盛灭掉吴国。
(五)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怎样看待“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1.性质:“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争霸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春秋争霸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性质上确实“无义战”)
注意:
分析战争性质主要看战争的目的,而战争的目的贯穿在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中。
2.影响:(主要看客观进步影响)战争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大国扩展了疆域,区域性的统一实现,加强了集权性;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争霸战争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影响上“无义战”太片面)
互动:
1.晋文公重耳与介子推(寒食节—清明节)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范蠡辞职与文种贪位
(第二课时)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背景: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诸侯国内卿大夫掌权),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格局。这些卿大夫取代国君事件的发生是奴隶制、分封制日益瓦解的表现之一。
2.战国七雄识记:
(1)方位: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和中原。
(2)都城:齐临淄赵邯郸燕蓟韩郑魏大梁楚郢秦咸阳。
3.主要兼并战争:
(1)齐魏争雄,互相削弱。
①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围魏救赵); ②马陵之战(今山东郯城,减灶计)。
(2)东方衰落,秦国独霸。
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离间计,纸上谈兵)。
4.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统一趋势;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兴起。
四.春秋战国时的民族融合
1、多民族:中原华夏族,四周少数民族
2、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意义: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知识拓展:
1.“春秋”、“战国”名称的来历: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襄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春秋以后,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连年战争,当时人们就称呼这七个诸侯国为“战国”。《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一年。共255年。
2.晋文公与清明节的由来: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3.田氏代齐:齐是西周封国之一,国君姓姜。贵族田氏为了控制姜齐取而代之,遂在国内实行改革。他先以“大斗贷出,小斗收进”等办法笼络人心;后又逐一消灭了其他贵族栾氏、高氏;最后,田和将姜齐最后一个国君迁到海边,给他一城池,终于夺取了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和为齐国国君,田氏遂据有齐国。
4.三家分晋:战国初年,晋国原来的卿大夫中只剩下韩、赵、魏、智四家。公元前453年(周贞定王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共同灭掉了智氏并三分其地,晋国国君实际上成为附庸。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了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5.长平之战:公元前263年,秦攻占韩的南阳(今河南沁阳一带),使韩与上党郡隔绝。郡守冯亭以上党郡降赵,秦和赵遂为争夺上党郡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被困达三年之久,守将廉颇始终坚壁固守。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中秦反间之计,改用赵括为将。赵括空谈兵法,率大军盲目出击,秦将白起从两面包围赵军。围困46日后,赵军粮绝而降,赵括被射死,赵国实力从此一蹶不振。
本节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从性质上看都是大国国君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别国控制权的战争。但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政权,战国兼并战争则是为了满足封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利益。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推动了政治改革和民族融合,逐渐加强了统一趋势。
同步精练:
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的实质是
A.抑制少数民族对周朝进攻 B.加强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
C.削弱各诸侯国的势力 D.借周天子名义壮大齐国势力
2.春秋时的诸侯国与战国时的诸侯国相比,最大的不同是
A.领地的大小 B.国家的实力 C.政权的性质 D.对周王的态度
3.《史记》载:楚庄王向周王“问鼎大小轻重”,其含义是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4.春秋后期,在各诸侯国国内逐渐取代国君掌握国政的政治势力是
①没落奴隶主贵族 ②卿大夫阶层 ③新兴地主阶级 ④立功将士阶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围魏救赵”的成语出自
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同步精讲:
1.A、B、C三项是直接目的,D项才是最终目的与实质。选D。
2.结合时代背景,战国时各诸侯国已逐步确立封建统治,故最大差别在于政权性质。选C。
3.当时“鼎”象征着“国家权力”,联系实际可选出C。
4.奴隶主本来就是统治者,①不选;而④是战国时变法的措施。选C。
5.围魏救赵出自战国时齐魏桂陵之战。选B。
高考例题:
1.(2006江苏历史1)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右边示意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C
A.盘庚迁殷
B.牧野之战
C.吴越争霸
D.葵丘会盟
2.(2006北京文综12)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C
A.“尊王推夷 B.楚王问鼎 C.三家分晋 D.秦修万里长城
3. (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D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4. (2008山东基本能力11)人生需要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下列事例中,凭借坚强意志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是 A
A.勾践卧薪尝胆 B.项羽垓下突围
C.韩信胯下之辱 D.刘邦约法三章
月考好题:
1.下列反映秦统一兼并战争的战役是 A
A.长平之战 B.牧野之战 C.桂陵之战 D.城濮之战
2.成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最早可能出现在 C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3.下列诸侯国既属于“春秋五霸”(按课本正文说法)又属于“战国七雄”的是 A
①齐 ②楚 ③燕 ④韩 ⑤秦 ⑥晋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②④⑥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