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资源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特别提示:
本节内容在历年高考中尤为重视,特别是围绕“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两个子目,频繁出现高考题目。除继续关注上述热点外,也要注意“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从公田到私田”等相对较冷的子目。
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掌握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普及的情况;这一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及商业、城市发展概况;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注意掌握“公田”、“私田”、封建经济、初税亩、商鞅变法等概念;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学习商鞅不计个人得失、坚持改革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铁器的使用和牛耕技术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和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及其重大意义。
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运动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教材内容详解:
(第一课时)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
注意:
铁农具使用和牛耕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等。
注意: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郡县制已经出现。
二.手工业的发展
类 别 概 况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 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漆工艺 采有夹伫技术(战国)
纺织业 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三.商业和城市
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
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 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
互动:
《考工记》中关于城市规划的一些原则:
1、国中九经九纬(九纵九横)
2、左祖(祖庙)右社(社稷坛)
3、面朝(前面衙门)后市(市场、民居)
(第二课时)
四.从公田到私田
1.概念:
(1)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
(2)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2.根源与实质:
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
(1)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国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
注意:
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2)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分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己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
2.春秋改革:
(1)齐:“相地而衰征” (2)鲁:“初税亩”
(3)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4)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5)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
3.战国变法:
(1)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
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争霸影响: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必须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增强国力。
④巩固统治: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强国并巩固统治。
(2)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
(3)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4.商鞅变法:
(1)商鞅生平:
公孙鞅、卫鞅、商鞅、“王道”、“仁道”、“霸道”、执木立信、处理太子的老师、逃亡、车裂
(2)变法内容:
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 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
军事上:奖励军功。 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
注意:
商鞅第二次改革较第一次改革在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方面加大了力度。
(3)意义:(三个“了”)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4)评价:
①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考题:战国后期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变法促进、农业发展)
②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
注意: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
知识拓展:
1.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服恶龙,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2.商鞅简介:(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前356年和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魏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本节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步确立的历史时期。这一大变革历史时期的根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变革特征具体表现为:卿大夫夺权,争霸战争、兼并战争,瓦解了分封制,战国时期废除了分封制;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取代了奴隶制统治秩序;政治经济变革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长期改革和变法,特别是战国时期出现了长达百余年变法运动。
同步精练: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迅速发展 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商鞅变法政治上主要的前提条件是
A.奴隶主土地所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
B.新兴地主阶级已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C.秦孝公审时度势取变法强国之路
D.争霸战争的形势迫使秦国改革内政
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了相当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4.最能体现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现象是
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B.逃亡者“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
C.水利工程的兴修 D.封建城市的兴起
5.秦国的强大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以下与此有关的表述,错误的是
A.李冰修都江堰工程 B.郑国修郑国渠工程
C.统一度量衡的使用 D.变法运动从秦国开始
同步精讲:
1.注意限定语“直接动力”意即直接目的。选B。
2.注意限定语“政治”“前提条件”,意即变法要满足新兴政治势力的需要并获得其支持。选B。
3.结合背景,封建制度确立适应了新兴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选A。
4.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是封建生产关系的普遍出现。选B。
5.D项不符合史实。选D。
高考例题:
1.(2004全国文综一卷1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C
A.促使井田制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2005全国文综二卷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D
A.成都平原 B.河北地区 C.渭河流域 D.淮河流域
3.(2007江苏历史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C
A.孙叔敖 B.管仲 C.李冰 D.郑国
4.(2005天津文综1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
A.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 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 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 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历史A组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D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6.(2007上海历史B组1)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D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7. (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月考好题:
1.《史记 河渠书》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钟,古代容量单位)。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材料中的“渠”是指 B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广通渠
2.下面描述的是古代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你认为这四项可能真实的是 A
①他在公元前350年发生的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国君赏赐的50亩土地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土地,成了大地主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得到了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中国古代官吏选拔标准有一个由世袭—功劳—道德—门第一才学的变化过程。其中实现选择标准由家族世袭到功劳大小的变化的时期是 B
A.西周 B.战国 C.魏晋 D.隋唐
4.《史记 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这段话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A.遵循先代旧制 B.因时进行变革
C.加强思想控制 D.强化专制统治
5.“它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成为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这段文字介绍的是 A
A.四川都江堰 B.大运河 C.八达岭长城 D.河北赵州桥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