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2009届中国古代史同步教学案:夏商西周的文化

资源简介

《夏商西周的文化》教学案
特别提示:
本节非全国文综高考考纲要求内容,仅作一般性了解。省略习题环节。
目标导航:
1.知识与能力:掌握甲骨文和金文的概念,理解为什么说甲骨文的出现表明商朝时我国中原地区已有相当高的文明;识记夏、商、周三代在天文历法、医学、生物学、地理学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尚书》和《周易》的内容;重点掌握三代的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2.过程与方法:本节主要讲的是文化知识,学习时应注意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理解掌握,如甲骨文的“六书”构字规律与语文学科关系密切;金文和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成就与美术、语文学科相关;科学技术成就与中学理科相关学科所学内容有联系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甲骨文、金文、青铜器等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周易》书中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言论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提高个人修养,有积极意义。
教材内容详解:
夏、商、西周三代文明勃兴的根源和意义:
根源:夏、商、西周三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进步。
意义: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甲骨文和金文
(一)汉字的起源: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早期。
(二)甲骨文:
1.甲骨文的发现: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现,这是中国近代前期考古方面的重大成果。至今已出土15万片以上。
2.甲骨文名称来历和价值:
(1)以这种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
(2)迄今发现的甲骨文资料,主要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内容涉及祭祀、战争、渔猎和农事等。是研究商代历史的宝贵资料。反映了商朝时中原地区的高度文明。
(3)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已具备“六书”构字规律,与今天汉字基本相同。是古文字研究的宝贵资料。
注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归纳古代造字规律为“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此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三)金文:
1.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钟鼎文”。商朝青铜器上文字很少,西周出现长篇铭文。
2.金文的价值:金文记录的内容,反映了商周特别是西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诸方面的情况,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科学技术
类别 朝代 成就
历法 夏 《夏小正》记载一年中的物候、天象、气象、农事等知识
历法 商 使用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天文 夏、商 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医学 商、周 甲骨文中有数十种疾病记录并有医学分科,商代用石砭镰作医疗工具
生物 商 甲骨文中有许多动植物名称
地理 西周 《周易》首先提出“地理”的名称
环保 西周 初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王告诉武王要合理利用大自然
注意:
青铜冶炼技术高超也是三代科技进步的重要表现。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三.《尚书》和《周易》
(一)《尚书》:
1.《尚书》(即“上古的书”,“尚”同“上”),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夏、商、周一些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还包括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
2.《尚书》的价值: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对研究夏、商、周三代历史有着重要意义。
(二)《周易》:
1.《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
2.《周易》的价值和局限:
(1)书中讲述了许多阴阳矛盾的关系,反映了古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以后我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启发。
注意:
①《周易》以当时人们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来解释占卜的卦爻。所谓“八卦”,即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泽(兑)、水(坎)、山(艮)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而天、地又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思想观念。
②《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认为世界就是由于这一对具有对抗性的势力交感而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吉凶、祸福、大小、出入、往来、进退、上下、得失、生死、内外、泰否、损益这些对立事物的存在,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是在矛盾中影响着、牵制着、变化着。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其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发展到一定极限,就会发生物极必反的现象,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去。这又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周易》中一些观点,对形成中华民族精神和个人修养的规范,有积极意义。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
(3)含有若干迷信内容。
四.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商周两朝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
1.商代青铜器形制雄伟,工艺精湛,早期就有平雕、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有大量铭文出现。
2.商朝青铜造型艺术有较大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大型青铜铸像,是与这个时代相当的青铜艺术的杰作。
注意:
三星堆的青铜造型与商朝时中原的青铜器有很大差别,广汉三星堆也有很多至今无法解释的现象。三星堆青铜造型是否为商代青铜艺术的代表,学术界并无定论。
3.商代玉雕也达到极高水平。
知识拓展:
1.甲骨文:又被称为“龙骨”,所谓龙骨,本是一味中药,它是埋藏在地下的古代动物的骨头,有涩精被肾的功能。后被一个叫王懿荣的清末学者发现,认定是一些珍贵的古代文物,才开始有意识收集。其后,经过一些学者如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人的研究,才确定是商代的一种文字材料。商朝用甲骨占卜的方法是把事物整治好的甲骨钻一圆孔,凿一长槽,然后用火烧灼,钻凿过的地方经火灼后,自然裂成不同的纹路,贞人(专掌用甲骨占卜的商代史官)据此确定吉凶,决定事情当做不当做。最后把占卜的结果,包括占卜时间、卜人的名字、所问事情、事后的应验等,刻在纹路的附近。甲骨文就是当时占卜的记录。
2.《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郑玄讲“《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执简驭繁)、“变易”(穷究事物变化)、“不易”(永恒不变)。一说周代人所作,故名《周易》。原是部占卜书;但从其内容的哲理性以及所记载的史料的重要性看,实际上是一部很重要的哲学、历史著作。《周易》由“经”、“传”两部分组成。“经”最早可能萌芽于殷周之际,经长期积累而成,其作者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和事物变化的根源,所以最基本的符号是“――”(阴)和“—”(阳)。由阴阳符号三画重叠,组成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叠构成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每卦又有六爻,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合为经文。“传”也称“易传”,是战国时期至秦汉之际儒家对《周易》经文的解释,有10篇,又称“十翼”。
3.《尚书》:单称《书》又称《书经》。西汉时才称为《尚书》。《尚书》即为上古之书。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史书,共28篇。《尚书》有“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之分。西汉时,用当时最通行文字隶书书写的称为“今文尚书”。另外相传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了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称为“古文尚书”。
本节归纳总结:
夏、商、西周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是三代科技文化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古代 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代在文学、典籍、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深厚文化底蕴,以青铜工艺为代表的高超的科技、艺术水平,奠定了在同时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或相地区相比的领先地位。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