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学案特别提示:由于近几年来高考对思想文化史的重视,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六个单元均列为必备考点,可见其重要性。对本节内容要重点熟悉春秋战国的思想情况。目标导航:1.知识与能力: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他在教育和文化上的成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成就;天文和物理学成就;名医扁鹊。2.过程与方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列表整理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思想观点或代表作品;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在天文和物理学领域取得的领先世界的突出成就。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从先秦文化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克已复礼”的谦恭自牧;自强不息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日新其德、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等。重点难点:1.重点: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诗经》,屈原和《离骚》;编钟;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十九年七闰”法;《墨经》中的物理学知识;扁鹊。2.难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思想及对他们的评价;对某些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教材内容详解:(第一课时)春秋战国文化特点:文化异常繁荣。春秋战国文化繁荣的表现:哲学流派纷呈;文艺百花竞艳;科技世界领先。一.老子和孔子(一)老子和《道德经》1.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2.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3.《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4.评价老子的思想:①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去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②消极:“小国寡民”思想。注意:老子言论选摘:(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右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4)小国寡民,使民人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二)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1.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2.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①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②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③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3)孔子学说经历代儒者改造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1)教育思想: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③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2)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4.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注意:《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5.孔子的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讨论: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不受重视的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挥。二.“百家争鸣”(百家:虚指,极言其多)(一)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儒墨两派最有实力)(二)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总之,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1.墨家—墨子:(1)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2)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3)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2.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②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③主张和要求: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2)荀子:①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②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③主张和要求:“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3.道家—庄子:(1)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2)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4.法家—(先商鞅、后)韩非:(1)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2)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3)思想主张:①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②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③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注意: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儒、墨、道、法的历史地位。“非儒即墨”说明当时持儒墨两派主张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欢迎。5.其他:兵家、阴阳家、杂家、农家等(略)(第二课时)三.《诗经》和屈原1.《诗经》(1)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4)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 ,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5)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2.屈原(1)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2)创造新体裁——楚辞(3)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四.诸子散文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2.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3.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4.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5.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五.艺术1.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2.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3.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注意: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六.天文和物理1.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2.物理:《墨子 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七.医学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知识拓展:1.老子简介:姓李,名耳,又字老聃,楚国人。他出生于一个小贵族家庭,做过周朝王室管理藏书的史官。曾因政治原因避难到鲁国。当时17岁的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问题。老子比孔子大20岁左右,生卒年月不详。据说老子晚年骑了青牛西游要过函谷关,函谷关的关令尹很崇拜老子,请他写书。老子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就入关到秦国去了。后来死在扶风,葬在槐里。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落,成年后曾任“委吏”(管仓库小吏)、“乘田”(管牛羊畜牧小吏)等小官,也做过为人居丧礼赞的“儒”。中年时,孔子曾一度为鲁国司寇(管刑法的官员)。去职后开始私人讲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游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诸侯国君绝大多数对孔子师徒敬而远之。晚年的孔子则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曾整理过诗、书,审定了礼、乐,编纂出《春秋》。孔子的言论由其门徒记录整理,编为《论语》。3.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离骚”二字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读《离骚》的诀窍是掌握三句话:一部交响乐,两个主旋律,三次大变奏。其中的两个主旋律:一是得不到君主支持的忧患;二是得不到同伴理解的忧患。这两个主旋律经过三次大变奏,它的抒情叙志就变得很有深度和力度。由于诗中充满了宏伟想像和华丽词句所构成的瑰丽形象,全诗显得波澜壮阔、色彩浓艳、气象万千。它的内容又表现进步的政治理想和斗争热情,从中显示了诗人坚强无畏、正直高洁的品格,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4.庄子的哲学:庄子的哲学真正令人留连忘返。哲学家说,庄子的哲学是诗意盎然的散文写出的;文学家说,庄子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他的哲学的起点便是文学的核心;美学家说,庄子是哲人、诗人、艺术家,他的思想已经融入生命的无穷节奏,是情和理,道和艺的完美融合。而他们同时说,东汉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和大艺术家都受到庄子哲学和庄子思想的震撼性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运用他的智慧。今天常用的一些成语,如“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越俎代庖”、“螳臂挡车”、“相濡以沫”、“莫逆之交”、“贻笑大方”、“朝三暮四”、“得心应手”、“踌躇满志”、“游刃有余”都出自《庄子》。本节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出现了老子、孔子等大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列国纷争,社会剧变,各种矛盾复杂。这是出现思想活跃和百家争鸣的主要原因。法家思想反对守旧,提倡改革,主张法治和集权,对于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巩固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医学和物理等科学技术有较大的进步。文学艺术达到较高水平。《诗经》标志着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离骚》则是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诸子散文,异彩纷呈;青铜工艺又有了进步;绘画技艺提高;乐器制造精美;音乐有很高水平。科技文化成就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特征,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步精练:1.“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教学方法是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3.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A.兼爱主张深得人民拥护 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4.“吾是以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持这种观点的学派是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5.下列对“诸子百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非攻”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B.“民贵君轻”思想的实质就是性善论C.庄子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这是唯心主义思想D.“以法为本”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同步精讲:1.归纳材料,其中心是反对刑罚、军事等政府干预,符合道家无为主张。选C。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孔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学。选C。3.结合战国封建经济发展史实及墨家思想内容特点解答。选C。4.强调刑罚重要,符合法家思想。选C。5.民贵君轻是儒家提出的维护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一种措施,不能等同于性善论。选B。高考例题:1.(2004天津文综16)中国古代记载物理学知识,其中包括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著作是 AA.《墨子 墨经》 B.《梦溪笔谈》C.《营造法式》 D.《天工开物》2.(2005江苏历史2)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B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3.(2007广东历史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4.(2007全国文综二卷12)古人所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 A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5.(2008四川Ⅰ卷文综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C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6.(2008重庆文综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旧中国时期为 A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7.(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D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8.(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B组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D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9.(20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D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10.(2006四川文综37题第(1)问)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教育方面、孟子和韩非子在治国方面的哪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6分)答:有教无类;民贵君轻;以法为本。11.(2007重庆文综37题第(1)问)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答: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变化: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月考好题:1.老子和孔子是先秦时期的两位先哲,虽属不同的学派,但二者在思想上却有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 DA.治国的理念上 B.哲学思想上C.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D.统治人民的方式上2.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 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此处孔子的智慧指的主要是 AA. “仁”的思想 B. “仁政”的思想 C. “王道”的思想 D. “大一统”的思想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BA.甲——儒、乙——墨、丙——法、丁——道B.甲——道、乙——儒、丙——墨、丁——法C.甲——儒、乙——法、丙——墨、丁——儒D.甲——道、乙——墨、丙——法、丁——儒4.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其中“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蕴涵着我国古代的 BA.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B. 墨子的“兼爱”思想C.庄子的辩证法思想 D. 韩非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5.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后人称其为“亚圣”,以下言论不属于孟子思想的是 BA.“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6.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曾评说道:“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非特我中华学界之大观,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这种壮观的历史场面的出现,其历史条件不包括 CA.经济基础的变革 B.阶级关系的变化C.对外交往的频繁 D.政治上的割据纷争7、据《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反映了古代帝王在春天祭日,秋月祭月的礼制。那么,中秋节祭月的典礼可能起源于 A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辛亥革命时期8.《荀子 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三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D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9.古汉字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甲骨文能够反映商周政治状况的是 D大 巫 人 王A B C D10.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写一篇关于弘扬民族精神方面的小论文,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DA.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11.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曾言“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A.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思想 B.不利于社会的发展C.实际包含了一种社会和谐的成份,有积极意义 D.是一种主张社会倒退的思想12.《管子 任法》说:“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其“法治”思想的实质是 CA.法律体现人民意志保护人民利益 B.用法律约束每个人的行动C.法律是君主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 D.体现中国古代的民主思想13. 孟子认为,要让百姓做到“养生丧死无憾”,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制民恒产的问题,即把人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下列主张体现上述思想的有 D①“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也。”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④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A.②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