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起止时间?主要发展阶段和朝代?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唐尧虞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 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原始社会: 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 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年——1840年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内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前2070年—前476年) 夏、商、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21年—1912年) 秦 到 清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 中国第一个王朝,始创王位世袭制度商朝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紧密结合;西周 分封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宗法制 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礼乐秩序 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当时文明中最高贵、典雅、精致的文化西周分封制:(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周王室。(2)主要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边远地区氏族部落首领;②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诸侯权利:再次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3)特点: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周王命令。(4)作用:①扩大统治区域,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②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周的政治文化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③诸侯国具有独立性,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兼并现象,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周天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诸子作为小宗被分封为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在各自封国内是同姓宗族的大宗,王位也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诸子则作为小宗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诸子作为小宗分封为士。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等级之间在亲缘上是大小宗关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的君臣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因此,宗法制是基于确定继承顺序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宗法制度:项目 主 要 内 容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保证王权稳定。内容特点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作用 ①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防止内部纷争,保持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强化王权。实质 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深度探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君臣关系;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礼乐秩序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用以规范贵族身份地位,是维护宗法制度的文化和道德规范。结论:为巩固政治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实行宗法制,为了维护宗法分封制,制定了礼乐制度。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受到了宗法制的影响?请结合当今社会现实分析宗法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4、干部职务终身制;5、“同姓不婚”、“娶于异姓”的联姻原则。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二、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变朝代 (中央)加强君主专制 (地方)加强中央集权秦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开创汉 (三公)外朝、中朝 郡国并行—“推恩令” 巩固唐 三省六部制 道州县三级 藩镇割据 完善宋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政财兵权收回中央 路州县三级 加强元 中书省、宣政院 行省制、宣慰司 加强明 废宰相,权分六部、设内阁 废行省设三司 高度强化 清 清初三大机构雍正设军机处 高度强化演变渊源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矛盾演变趋势 ①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主专制不断加强②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③地方行政机构从郡县制到行省制,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皇帝制度:(1)来历:嬴政统一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宣布自己为“始皇帝”,认为“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历代沿用。(2)内容:皇权至高无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3)特征:主要体现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它一方面以皇权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三公九卿制:(1)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九卿指中央政府中三公之下的许多重要官职,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2)特点: 分工严密 各司其职 皇帝任命 不得世袭 皇权至上 家国一体郡县制:(1)形成及演变:春秋后期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适应地主阶级政治需要而出现;战国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体制也更为完善;秦以后各朝代,一直沿用,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2)与分封制相比,最显著的不同:分封制 郡县制以血缘为基础 以地域为划分基础,无必然血缘关系诸侯官位、封土世袭 官员皇帝任命,主仆地方容易出现割据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垂直管理①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划时代的变革。它以中央集权的方式解决了分封制所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历史的进步。秦统一六国:统一是大势所趋 统一非秦莫属1、原因:(1)客观条件:(历史趋势;秦国实力)①商鞅变法: 使秦国实力最强,为秦统一奠定基础②人民要求: 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③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联系加强(趋势)(2)主观条件:(嬴政的雄才大略)①秦始皇锐意进取,有政治家的胸怀和气度;②广纳贤才;③ 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2、过程:韩-赵-魏-楚-燕-齐3、意义:结束了诸侯格局,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大一统的时代。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称皇帝,皇权至高无上;(2)设三公,政经军权独揽;(3)置郡县,防止国家分裂。(4)意义:奠定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2、军事上:(1)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2)南征百越,修灵渠,设三郡进行管理;(3)意义:扩大了帝国的疆域,巩固了国防,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3、经济上:(1)统一度量衡制度;(2)统一货币;(3)意义:有利于国内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4、文化上:(1)统一文字 (小篆)(2)统一思想 (焚书坑儒)(3)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心理共同文化的形成。5、交通上:(1)修筑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驰道、直道、人工渠道)(2)意义: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对秦始皇的评价:(1)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扩大疆域,使秦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①制定严酷的刑法,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②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③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短暂而亡。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形成过程:秦始皇、皇帝制度、中央到地方的政权组织2、形成原因(经济、政治、思想):①经济根源: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保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3、含义:两层含义:——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权、兵权、政权、财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帝制度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4、历史作用:(1)积极:①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②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2)消极①秦朝依靠皇帝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使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迅速激化,秦王朝统治十几年后即土崩瓦解。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及影响:(1)措施:①设“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②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它代表中央监察地方。③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削弱封国。(2)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牵制,形成严密的官僚体系,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作用:①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相权削弱,有利于加强皇权。③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国家的统一,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出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观、客观):①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③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功绩):(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虚怀纳谏;知人善任;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法律方面: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宽仁慎刑。《唐律》体现了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4)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突出表现在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5)民族关系方面: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③设置管理机构(西突厥地区的安西都护府);④和亲(吐蕃);影响(评价):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6)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积极友好的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具体表现:①设置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者;②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④对外来宗教,提出“示存异方之教”,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⑤中外交往交流日益增多,玄奘取经,朝日深受汉文化影响。影响:①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以及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②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①唐太宗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轻徭薄赋,文德治国,完善制度,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 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唐朝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④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他晚年的自我反省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对自己一生“功大过小”的评价是贴切的。北宋中央机构设置制衡集权北宋通过增设管理机构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1、明太祖废除宰相的原因:2、内阁的出现:根本原因:明太祖基于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的历史教训。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恣擅权;设立原因:废丞相,政务繁多。形成与发展: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发展神宗:内阁首辅(侵夺六部职权)—全盛性质:皇帝的内侍机构主要职权: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特点:非法定机构;无决策权;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影响: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君权进一步扩张。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君权得到强化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西方近代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并代表国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宰相 内阁首辅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职责 一级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任免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中枢权力机构军机处的由来:雍正初年为用兵西北而设置,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目的:强化皇权,加强统治;选择军机大臣的条件:亲臣、重臣(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特点: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职能特征:①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②人员可以随时被撤换③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④跪受笔录,传达执行,完全听命于皇帝性质:秉承皇帝旨意经办一切军政要务的国家中枢和核心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内阁:参与商讨、拟定,皇帝决策军机处:跪受笔录、秉承旨意,皇帝决策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a、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b、皇帝决策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c、造成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d、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深远)中国 西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封建社会晚期 开始步入资本主义社会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道路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及影响:加强专制统治:——铲除异己,稳定朝廷秩序;维护统一: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开府设县;平定准噶尔贵族噶尔丹的叛乱;崇尚儒家文化,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a、特别尊重喇嘛教;b、多伦会盟;c、册封班禅;(四大活佛)d、设立木兰围场、建立热河行宫维护国家主权: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重视农业发展:治理黄河、奖励垦荒、厉行节俭等;影响: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后人对康熙帝的评价:两种不同的评价观点:一是对康熙的称颂——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1、机智果敢。8岁即位,16岁智擒螯拜,稳定朝廷秩序。2、维护并巩固了国家统一。平定三藩之乱和准葛尔贵族葛尔丹的叛乱;派兵攻入台湾设立台湾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组织雅克萨之战,迫使俄国签定《尼不楚条约》,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3、学识渊博,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开博学鸿儒科,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等;4、重视农业发展。实行更名田制度和摊丁入亩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拉开了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的序幕。一是对康熙的重新评价——延误了历史的进程认为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因循误国。所谓的“康乾盛世”只能说是落日的余辉。中国近代落伍,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一个巨变时代,却拒绝了重大的变革,其一生功业只是在人为的延长已经衰落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迈进的最佳时机,给中国近代留下沉重的包袱和苦难。从康熙所处的时代来看,康熙即位前后,中国和世界都处于新旧交替的紧急关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已经到达中国的邻邦,俄国势力已深入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这种形势对于清王朝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能借机了解西方,加快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社会改革,率先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强国,就可以避免近代中国的厄运。从当时中国的情况看,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出现,到康熙时,正在逐渐滋长,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说明中国具备了社会变革的一定的经济条件。其次,当时中国的封建政治思想体系也面临者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方面清朝入主中原使”华夷有别”、“以夏变夷”论不攻自破;另一方面以顾炎武、李贽等人为代表,中国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与欧洲的启蒙思想不谋而合,说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社会改革的思想基础。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号称英明好学、文武全才的康熙帝,是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厉行变革,还是“拨乱反正”,使业已落后的封建社会复苏呢?从他的思想行为看,他选择了后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中央机构设置)西汉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削夺相权:(1)频繁任免丞相。(2)设“中朝”(又称“内朝”)抑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 实行多相制度,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参加政事堂议事的其他官员身份亦等同于宰相。 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化相权。 废丞相,权归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内政的助理机构。 清雍正年间设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基本特点 相权不断分散和削弱,君权不断加强朝 代 地方机构秦 朝 郡、县西 汉 汉初郡国并行,汉末州、郡、县唐 朝 道、州、县宋 朝 路、州、县元 朝 行省、路、府、州、县明 朝 承宣布政司(行省)、府、县清 朝 行省、道、府、县讨论:1、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演变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2、你认为这样的变化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对元朝;对后世)从汉至元地方制度的演变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许有独立行政体系。(2)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3)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在分权基础上,控制地方官的任免、监督和考核。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3、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际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日益加强过程!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监察体制概况秦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汉朝: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以后历朝:御史台、都察院评价:加强了皇权,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选官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实行时间 世官制先秦时期 察举制秦汉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至1905年选官标准 血统出身 德行才能 德行才能(门第权势) 考试成绩特点 官职世袭 从社会基层选用 设立中正官 择优录取仕途开放局限 限定在贵族范围 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科举制科目—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开元礼科、童子科、道举科、制科、武举科等。方法—帖经、墨义、策问、诗赋、口试程序—生徒或乡贡—乡试—省试—吏部复试—授官积极:1、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参政提供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2、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3、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消极影响:1、士人把精力集中在应付考试上,忽视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2、同年登科的进士容易结成朋党,败坏官风;3、考试内容的封闭(儒学经义)和方式的僵化(八股取士),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的人才,实质上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才的制度。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中央集权有四个基本线索:(1)中央行政机构演变;(2)地方行政机构演变;(3)监察制度演变;(4)选官制度演变。君权的强化主要围绕三个重点问题展开:(1)皇帝制度的继续完善发展;(2)君相之争,权归皇帝;①降低丞相权威;②分散丞相权力;(3)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权归中央 ;①郡国并行制; ②设置监察区;③中央收权、地方分权; ④行省制度;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积极影响: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封建社会前期(明清以前),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消极影响①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③思想文化: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但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反击外来侵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冲击:1、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2、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努力(维新运动、辛亥革命)3、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制、多党合作制、人大制、民族区域制、村民自治)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题归纳总结) (1)特点:秦以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逐渐形成了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结合的基本特点。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结构形式,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本质是地方必须绝对服从中央。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政体的特点。 (2)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夏商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宗法制在夏朝萌芽、商朝开始、周朝成熟。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巩固和发展了西周王朝的统治。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地方听命于中央的政治体制及相关机构和制度。汉朝通过王国问题的解决及选拔和监督官吏制度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了这一体制。隋唐时期,针对中央政权机构建设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北宋的地方分权措施和元朝的行政体制改革,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清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发展趋势:第一,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第二,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自成系统,其体系之完整、规范之详密、制度之完备,居同时期世界的先进水平。第三,君权与相权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4)产生及其改革的原因:一是历史的因素,即政治制度的继承。夏商周政治制度继承了原始社会中的血缘关系和部族集团的特点。秦建立的以专制主义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宗法制下有关王位继承和爵位世袭的宗族制度。二是统治的需要,即根据建立和巩固政权的政治需要,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或变革旧的政治制度。如周武王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不仅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还拓展了疆域。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顺应了国家统一的需要,体现了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分封制的确立与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说明政治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与不断完善的。 (5)历史地位、作用与影响: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权的巩固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经济和思想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秦朝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色。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秦朝到唐朝,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从宋朝到清朝,消极影响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中央集权制度是祖先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政治遗产,有精华有糟粕,只有清楚地认识,才能批判地传承。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够迅速发展和强大;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就注定走向落后。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是对人类社会客观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请你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指出那些朝代在制度上的创新从而保证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对今天的改革有何启示?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建设,保证了大一统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唐朝: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庶族地主开仕途之路扩大了地主阶级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元朝:设立行省制,加强了地方管理制度的完善。并影响后世,沿用至今。启示:只有创新和不断地自我完善,才是我们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户籍、土地、赋税工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国家的工程建设等刑狱军政礼仪、科举官吏的任免和考核吏部尚书省审议决策政事堂门下省中书省皇帝执行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