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北宋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北宋重文轻武的基本史实。归纳概括宋太祖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实行的原因,学会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北宋重文轻武政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陈桥兵变是一次近乎和平的兵变,学习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厚仁爱之心。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难点:如何评价北宋的重文轻武政策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河南省陈桥驿显烈观中赵匡胤的塑像。学生欣赏图片。教师:这个人物可不简单,他原是后周大将,后来被他的部将黄袍加身,自立为王,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六课北宋的政治。出示课题:第6课北宋的政治本节课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学习,版块一:北宋的建立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出示图片:陈桥兵变地图和黄袍加身图片教师: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对赵匡胤而言,黄袍加身仅仅意味着开始,要给五代以来的乱局彻底画上句号,开创一代盛世王朝,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地区分裂割据局面出示图片:五代十国割据形势图和北宋、西夏、辽对峙图教师:他首先面临的是唐末以来四分五裂的江山。通过形势图,可以看到广袤的中华大地,大多仍被十国的残余政权占据着,面对这种形式,赵和他的后继者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北方的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但是在北宋周边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事实上统一序幕开始之前,就有人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宋太祖御驾亲征,很快将叛乱镇压下去,天下归于平静,但宋却失眠了。怎样做才能稳固江山,避免重蹈五代十国的覆辙。他想起了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赵普。板块二: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赵普为宋太祖指明方向出示材料: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提问:赵普指出国家的“病症”是什么?为此,他开了什么良方。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并回答杯酒释兵权老师:四个月后,赵匡胤导演一场好戏,下面请欣赏由我班同学带来的历史剧《杯酒释兵权》,思考宋太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欣赏历史剧《杯酒释兵权》,思考问题。提问: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除此之外,宋太祖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出示材料:材料一:皇帝通过杯酒释兵权收回禁军统帅权,直接统辖禁军。材料二:“天下营兵,......不使常在一处”,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局面。提问:此外,使“天下营兵,不使常在一处”,意思是各地的禁军经常调动、轮流换防。达到了什么目的?教师:通过以上措施,宋太祖把什么权利收归到中央。达到了收其精兵的目的。仅仅靠收其精兵是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宋太祖必须采取更有限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老师: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我们再具体看看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他任用什么样的官员为州县长官,他解除谁的兵权,由此可见宋朝的政治有什么特点?版块三:重文轻武的政策重文轻武的原因和表现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思考两个问题: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重用文官掌握军事大权,抑制武将,提高文官地位。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重文轻武是宋太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富有争议性的政策课堂小结: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而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宋朝创造了灿烂的经济文化。从太祖立国到逐步加强君主权利,重文轻武,开创了繁盛的经济文化时代,但也因为片面推行重文轻武造成诸多弊端,给宋朝统治带来隐患与危机,这些我们在下面的新课里会一一为大家呈现,到时你会了解一个更加立体、全面的宋朝,让我们敬请期待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