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试卷(历史部分)自评报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8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试卷(历史部分)自评报告

资源简介

2008年河南省中招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试卷(历史部分)自评报告

一、命题指导思想与命题组织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07年中招考试思想品德与历史综合试卷命题总的指导思想是:结合河南省的省情(人口大省,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边远贫困地区之间基础教育水平差别极大等),严格以新课程标准和2007年河南省中招文件规定的考试范围为依据,落实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即坚持“六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义务教育的本质特征;有利于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有利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命题组织
2008年河南省中招思想品德与历史综合试卷的命题工作是在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直接领导下进行的。组织严密、管理严格、 程序科学。经过命题人员、审题专家和相关领导反复不断的推敲、修改、完善、补充、审查,层层把关,努力确保试题质量,为中招工作客观、公正地进行提供一份有力的保证。
二、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考试方式:开卷考试,笔试答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题数量、题型及分值分布:
题型
内容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思想品德
历史
思想品德
历史
综合
数量
12题
8题
4题
3题
2题
分值
24分
16分
30分
22分
16分(思品)
10分(历史)
共计两大题,29小题,满分120分,其中思想品德70分,历史50分。
整卷阅读量:约6000字(含题干及提示)。
考查内容及比例:
历史方面:
中国古代史(科技文化方面):4%
中国近现代史:46%
世界古代史:6%
世界近现代史:44%
2008年的考试内容覆盖面较为全面,重点突出思想品德、历史知识的主干部分,并且将乡土史内容有机地融入试题中,内容构成合理。
试卷难度:试卷难度比例值适当,容易、稍难、较难之比为4:4:2,难度系数0.69。
试卷的形式:在注意试卷格式规范同时,也注意卷面布局的合理与科学,确保相关
图片、表格等资料清晰,为考试创设一种活泼、清新的试题情境。
试题特点
历史部分:
其一:突出专题知识,强调对辨析、理解能力的考查
纵观2008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思想品德与历史中招学业考试中历史试题部分,所涉及到知识点都是对课程标准中基础、主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体现了该试卷在整体上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强调了学科主干知识,选取了重要的历史知识为命题载体。在命题时,这些基础、主干知识大部分是以专题形式出现的,此变化体现了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重要理念即:注重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作用的认识,以及对历史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注重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思维、判断、概括、运用等能力。 如:
14、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整个民族为之动容。不仅为他“刺破青天锷未残”自豪,而且更震撼那种“国为重”、挺起民族复兴大业坚实脊梁的精神!下列人物与钱学森同一时代且堪称“民族脊梁”的是 ( )
①邓世昌②张謇③王进喜④邓稼先⑤袁隆平
A.①② B. ②③④ C. 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7、下列属于为捍卫民族尊严,维护国家主权而进行抗争的历史事件是 ( )
①章西女王抗英斗争②收复新疆③十月革命④巴拿马政府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②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8、19世纪6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但下列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中,没有体现时代发展主流的是 ( )
A.美国南北战争B.俄国1861年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D.中国洋务运动
以上试题涉及到中外历史的爱国人物、民族解放、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等重要专题,这类试题在内容上都是从某一专题入手,或选取某一专题的某一层面构建试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理解状况和综合能力,所给材料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等,有利于考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其二:关注现实,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
2008 年中招历史试题从命题情境看,多以现实材料入手,以热点材料为背景,以当今世界热点和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为立意中心,创设新的命题情境,使试题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紧扣时代脉搏,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发展,做到学以致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也经历了一次思想洗礼的过程,塑造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关注世界的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为其成长提供导向,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也正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如:
13、2008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开始施行。历史上,哪一次禁毒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
A.虎门销烟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运动D.抗日战争
25、解读蕴含着丰富历史信息的世界遗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历史,了解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文明。观察下面世界遗产图片资料:
(1)辨析上面图片资料中与下列提示相关的世界遗产。(写出图片对应字母即可。4分)
①西方文明之源的典型代表是:
②世界不同文明交汇融合的见证:
③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④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2)保护文化遗产已成共识。在生活中,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文化遗产?(2分)
其三:进一步开发、完善、发展已有的优秀题型,加强试题的探究性与开放性,突出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
15、为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同学们准备排练一部反映周恩来伟大人生历程的课本剧。下面在他们编写的剧本提纲中不准确的是( )
演出顺序
主要剧情
第一幕:开启心智
A.周恩来与同学们争相传阅《新青年》杂志
第二幕:南昌枪声
B.周恩来与贺龙、朱德等人商议起义方案
第三幕:民族大义
C.周恩来陪同毛泽东到达西安,与蒋介石谈判
第四幕:外交丰采
D.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演讲,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6、“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警醒着世人:青少年能否担负起国家、民族未来与希望的重担,教育是关键。
请探究:
(1)按要求完成中国教育发展专题表格:(6分)
历史阶段
时代特征
教育变革(写出相关一例史实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大变革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
创立并完善科举制
明清时期
君主专制加强
八股取士
近代化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
(2)通过上列表格,对历史发展与教育变革间的关系,你有何想法?(2分)
(3)专题学习法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上面两个问题的探究,你能总结出用专题学习法整理历史知识内容时要注意什么? (写出一条即可。2分)
27、材料解析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
数据
国家状况
1970年
1992年
32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7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129美元
22185美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战后欧洲主要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哪一组织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哪一国际组织的成立是这种经济趋势的重要表现?(4分)
(3)结合材料一、二,面对材料三所示现状,发展中国家该怎么做?(2分)
其四:注重加强学科间的综合。
如:29、历史如果失去了有血有肉的人和他们的活动,就不成其为历史。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这是一位人生道路崎岖曲折的人,在历经“三起三落”的磨难后,仍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面对祖国十年浩劫、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的现状,他毅然以其睿智,坚定不移地改革。
材料二:这是一位双腿瘫痪,只能以轮椅代步的人。面对祖国“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等“大萧条”现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他,一方面用“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来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战胜恐惧,另一方面坚定地“对这个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两位历史人物面对国家发展现状,“毅然以其睿智,坚定不移地改革”、“坚定地‘对这个国家进行大胆的、坚持不懈的试验。’”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他们在治国智慧方面最突出的相似之处是什么?(6分)
(2)运用思想品德课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准备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三个方面即可。6分)
2008年河南省中招试题命制时,正值中国进行着世界瞩目抗震救灾工作,面对困境,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此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生动地补充了更为丰富的史料,在设问上有机地将思想品德与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相互交融、渗透,自然地淡化学科界限,综合性大大加强,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等,有利于考查、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三)自评结论
2008年河南省课改实验区思想品德与历史中招学业考试试卷的命题和审题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指导意见和相关要求进行。严格依照课程标准命题,不出难题、偏题;试卷形式活泼、适量,刻意创新,反映时代特征,贴近生活,联系现实,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使试卷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又能对初中历史教学起很好的导向作用。
试卷结构合理,格式规范,长度适中,页面设置简约合理,方便答卷和阅卷;难易比例适中,客观题和主观题比例适中,在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加大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力度,注重试题的多样性、开放性,鼓励学生答题的创新性。
三、试题的命制对今后初中历史教学的启示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强化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基础知识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活化基础知识。所谓活化基础知识即认识知识的本质特征,了解知识间的关系,把相互关联着的知识组成知识网络,就是“活”的知识。这种“活”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认识、分析问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注意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
重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给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探究的能力。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施教,完成教学目标。
(二):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的改革。
联系实际是历史教育的需要,也是其价值体现,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引起他们对问题的思考,进而得出有益的启发。在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应注意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提高过程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感悟人生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重视新课程改革对中招命题、初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和中招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招命题的导向作用也会更加明显。这就迫使我们教师都要认真学习、研究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把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008年7月20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