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考点现代史部分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考点现代史部分分析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09年江苏省历史高考考点现代史部分分析
根据2008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对现代史部分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共分38个考点。
一、俄国十月革命
(1)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2)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④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3)影响: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三、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②1921年喀琅施塔得兵变反映出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内容:
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作用:巩固工农联盟,迅速恢复发展经济,有利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四、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2)主要表现:①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②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
五、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1)苏联改革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①政治改革: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②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加大农业的投入,鼓励垦荒;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精简机构
六、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①经济上1985年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
②政治上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
(2)苏联解体
①标志:1991年底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阿拉木图协议,标志着苏联解体。
②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七、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极强。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八、罗斯福新政
(1)主要内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复兴、救济、改革三个方面: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
②调整农业政策。
③复兴工业。
④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影响: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九、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二战后至70年代初
表现:快速增长。
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②70年代
表现:经济滞胀
直接原因:石油危机
③80年代里根
表现: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政府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④90年代克林顿
表现:空前持续增长。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2)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①发展: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50、60年代,繁荣
原因:美国援助;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家干预经济;
表现: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3)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②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十、雅尔塔体制
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②影响: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十一、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十二、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十三、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十四、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十五、不结盟运动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十六、东欧剧变
(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3)剧变原因
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
十七、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十八、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2)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十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②《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②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二十、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欧洲联盟
①欧盟建立的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
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②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③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④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过程: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②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内容: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二十一、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世贸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它的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
②中国加入: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十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二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二十四、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二十五、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二十六、“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二十七、新中国建立初期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⑥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再次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十八、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二十九、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
①2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中法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亚欧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就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③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2001年,由中国倡导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为联合打击着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2003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三十、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①“一五计划”(1953-1957)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②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1961新中国面临有史以来最困难的经济困难。
④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三十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
(1)改革开放的政策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
(2)对内改革包括: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有: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
三十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
③购销体制:允许改革统购统销制,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④管理体制: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⑦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被废除。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③管理体制改革,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④所有制改革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⑤分配制度改革,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⑥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三十三、对外开发格局的初步形成
①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②1984年,我国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④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
⑤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新区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⑥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④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全面放开粮价;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十五、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
①建立标志: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标志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②《布雷顿森林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三个文件。《布雷顿森林协定》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①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②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
③宗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是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表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4)影响: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②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三十六、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1)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2)欧洲联盟
①欧盟建立的过程: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签订(即《罗马条约》);
1967年,三各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2年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生效,欧盟正式建立。
②欧盟扩大:1995年曾至15个成员国;2004年25个。
③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0年批准希腊进入欧元区;2002年,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
④欧盟建立的意义: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3)北美自由贸易区
①过程:
1988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签订;
1992年12月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②性质: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
(4)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①成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成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地跨亚洲、大洋州、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
②重要内容:
1991年《汉城宣言》正式确定宗旨和目标: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变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994年《茂物宣言》提出了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时间表。
1995年《大阪宣言》使实现这一目标有了保障。
③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
三十七、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
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1995年1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世贸组织的形成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它的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节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其决策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
②中国加入: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
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
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三十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问题
①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在发达国家主导下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②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又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