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25 三次工业与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改变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产业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一次社会变革(人口、社会经济结构、社会阶级结构);产生的新兴产业部门1、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生了棉纺织业、金属冶炼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2、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力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汽车制造业、造船工业,3、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了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信息产业等,工业中心第一次工业革命 曼彻斯特为----棉纺织工业区;伯明翰--钢铁工业基地。第二次科技革命 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第三次科技革命 出美国西南部的斯坦福工业区(硅谷)、日本九州岛(硅岛)、英国苏格兰电子工业基地、德国慕尼黑工业中心。工业布局的趋势,产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布局的趋势是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轻工业发展迅速。第二次科技革命 工业布局进一步趋向集中,重工业突飞猛进。第三次科技革命 工业布局总体趋势是分散,发达国家以分散为主,发展中国家以集中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三次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方面、社会关系方面和国际格局方面产生的不同后果1、生产力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为标志,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太空时代”。2、社会关系方面:⑴第一次工业革命:社会阶级结构:近代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社会经济结构:英国工业经济中心的扩散和城市化浪潮。社会生活结构:交通工具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生产关系调整: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自由改革运动的高涨,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⑵第二次科技革命: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也发生变化。⑶第三次科技革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人们生活也发生变革。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经济、思想)1、第一次工业革命:⑴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2、第二次工业革命:⑴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⑶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关。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三次科技革命时,中国没有把握科技革命大好机遇的主要原因?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处于清朝中后期,受专制政治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具有本能的排斥性,中国经济没有发生大的变动。⑵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②资本主义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③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近代科学技术和教育;④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国内市场狭小;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愿意中国强大,因而没有先进技术设备的引入,反而通过战争和资本输出在中国继续掠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极其缓慢。⑥洋务运动只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和科学技术,不是为了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发展。⑶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滞后的原因:①二战结束后,中国处于内战时期;②帝国主义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③新中国建立之初,党的工作重心是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④长期采用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⑤50年代后期,党的主要领导人对形势估计错误,导致“左”倾错误在六七十年代进一步发展。认识:国家主权独立是发展经济、科技的必要前提;认清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发展经济、科技的保证;要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方针政策。科技革命的启示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出现都是实践的需要,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三次科技革命既有共同点,又有特点,说明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对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社会政治、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也产生重大影响。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事物是相互联系的。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