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30 近现代文化史一,中国近现代科技文化成就时期归类 近代前期1840--1919 近代后期1919--1949 现 代1949--科学技术 译书机构:同文馆、、 江南制造总局译书局科技人员化学:徐寿铁路:詹天佑飞机:冯如数学:李善兰华衡芳 数学:华罗庚、苏步青地质:李四光桥梁建筑:茅以升其他:气象:竺可桢 化学:侯德榜 政策: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邓小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思 想 早期维新思想:王韬、郑观应严复:翻译《天演论》 马克思主义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教 育 兴办新式学堂:洋务运动:20多所戊戌变法: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教育制度改革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1905年,废除科举制袁世凯:尊孔复古蔡元培:全面教育 不同的教育道路:[国统区…解放区…]在中共建立的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事业得到发展,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等。重视初等教育,努力发展小学教育。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徐特立杨贤江 新中国成立:创立人民教育制全面建设:推行两种教育制度, 新时期: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立法;⑵加强基础教育;⑶发展高等教育;⑷重视少数民族教育史 学 史界革命:梁启超《新史学》《中国史叙论》考古成就:甲骨文的发现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史学要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范[文澜]通”“郭[沫若]稿”“翦[伯赞]纲”“侯[外庐]思”文学艺术 鸦片战争期间:爱国诗人[林则徐、魏源、张维屏]戊戌变法时期:“诗界革命[夏曾佑、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清末:谴责小说;翻译家林纾[李宝嘉、吴沃尧、曾朴]艺术:京剧、绘画 文学家:鲁讯、郭沫若、茅盾、巴金、叶绍钧、老舍话剧:曹禺《雷雨》《日出》田汉《名优之死》《丽人行》 郭沫若《屈原》电影:《渔光曲》[蔡楚生]《十字街头》《风云儿女》绘画:徐悲鸿《九方皋》齐白石、张大千、丰子恺音乐:聂耳《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开路先锋》 小说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80年代设立“茅盾文学奖”诗歌: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郭小川《将军三部曲》话剧:老舍《龙须沟》、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文成公主》影视艺术:略其 它 哲学:毛泽东《矛盾论》1937新闻出版: 体育:方针;水平提高卫生保健:二,世界近现代文化〈一〉、思想解放潮流1、文艺复兴:发源于意大利,繁盛于西欧各国。是反映欧洲各国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其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2、启蒙运动:在欧洲出现的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矛头指向王权、神权与特权。〈二〉、科技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它是以天文学的革命为开端的。17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尔把变量引进数学,实现了数学的转折;解析几何、微积分发明以后,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以变数为主的领域,称之为“高等数学”。从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转变,在人类的认识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这是在人类认识史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是19世纪电磁学的辉煌成就,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从而开辟了人类生活中的新时代---电的时代;17世纪英国科学家波义耳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19世纪60年代,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的化学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系统化和大综合;17世纪早期,英国科学家哈维建立了血液循环学说,是现代生理学的起点;18世纪,瑞典的生物学家林耐制定了对植物的分类法;19世纪早期,德意志的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了细胞学说;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学说;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放射现象,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由此把人们引向微观世界;20世纪初,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世界现代时期,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从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出现了原子能、电子信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系列高新技术,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影响极为深远。近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阶段:17世纪,近代数学兴起、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电的概念的提出、近代化学的创立、近代生理学的创立等,都体现了兴起的特点。⑵19世纪综合化阶段: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综合了电和磁的关系,并取得了电磁之间关系研究的飞跃;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相对论的创立等,都是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综合化的表现。⑶飞跃阶段: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新技术革命,科技的各个领域都有突破性进展,而且整体化、综合化程度更强,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三、学术和教育学术:存在两种趋势⑴不断分化的专业化过程⑵综合化、整体化过程占优势:1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兴起2 “纬线学科”迅速发展③整体化综合性学科的发展教育:战略地位发生变化[形成全球性教育改革浪潮]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特点:⑴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⑵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⑶建立终身教育体制⑷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⑸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四、文学艺术1、文学古典主义文学:17、18世纪欧洲文学的主流。特点:艺术上继承文艺复兴的传统,在创作上以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采用了大量的古典题材,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崇尚理性和创作的规范性,追求完美和谐的形式;政治上拥护王权。中心在法国,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莫里哀和英国的弥尔顿。启蒙文学:18世纪开始,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启蒙文学在欧洲文学界兴起。它的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着力刻画资产阶级的形象,表达了资产阶级进一步摆脱封建羁绊,实现个性解放的愿望。启蒙文学鲜明地反映了18世纪欧洲的时代特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笛福和法国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整个欧洲。它的特点是:较少地注意人是理性的动物,更多地注意人的本能和感情。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拜伦、雪莱和法国的雨果。批判现实主义:从19世纪30年代起,现实主义成为文学的主要潮流。特点:⑴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⑵对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塑造和赞扬英雄人物和正面人物的形象。⑶爱用长篇小说形式。代表人物:法国的巴尔扎克、莫泊桑;英国的狄更斯、哈代;俄国的普希金、果戈里和列夫·托尔斯泰等。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晚期,20世纪20、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它是现代西方文学思潮中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它的特点是:集中表现自我;违反传统的创作方法。代表作有《等待戈多》等。苏联文学: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生机勃勃。代表人物有高尔基、阿·托尔斯泰、奥斯特洛夫斯基、肖洛霍夫等。受政局的影响,赫鲁晓夫时期,出现了“解冻文学”。亚、非、拉美文学: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非、拉美文学迅速崛起。特点是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的思想。代表人物:印度的泰戈尔[东方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和日本的夏目漱石;印度的普列姆昌德是现代民族主义文学的代表。60年代的魔幻现实主义是拉美文学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2、艺术⑴欧美艺术----绘画、建筑17世纪,巴罗克艺术在欧洲兴起,该艺术的风格是显示威严和力量。最初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这与法国强大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有关。荷兰独立后,适应市民需要的绘画小品在荷兰发展起来。18世纪,洛可可艺术取代了巴罗克艺术的位置,兴盛于法国。 特点:小巧优雅[建筑]、轻快潇洒[装饰]、豪华纤细[绘画主题],轻淡稳静[色彩]、柔和[线条]。18世纪下半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人认为都市生活不堪忍受,乡间还保留着美好。因此,风景画开始在英国流行。19世纪最初20年,古典主义在法国十分有力,其风格是偏重理性,注意形式完美,重视线条的清晰、严整。拿破仑统治结束后,古典主义绘画逐渐被浪漫主义绘画取代,其风格是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19世纪中期,现实主义绘画兴起。19世纪60年代起,印象派绘画在法国兴起。其风格是重视光和色彩的运用。⑵欧美艺术----音乐、电影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盛行,其风格是结构严谨,富有表现力。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占据主导地位,将其表达得最充分的是歌剧。19世纪中后期,反映民族特色的民族乐派音乐在俄国和东欧地区兴起。20世纪,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流行音乐]。“二战”前,通俗音乐包括爵士音乐、拉美的伦巴和探戈等歌舞音乐、电影音乐、世界各地流行的地方性音乐。“二战”后,又增加了摇滚乐、乡村音乐、西部音乐、迪斯科等。 20世纪,电影艺术出现。重点问题解析1,如何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1)中国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鸦片战争前:中国固守封建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盲目排斥1840—1919年: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时间 派别 主张 性质 影响鸦片战争期间 抵抗派顽固派洋务运动期间 洋务派顽固派维新运动期间 维新派顽固派辛亥革命期间 革命派保皇派新文化运动 激进民主主义(2)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用批判的继承的观点,大胆扬弃,剔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吸收合理因素,作到古为今用对待世界文化首先要有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反对盲目排外;其次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作到洋为中用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2、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 ?首先,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目的:一是要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要混淆与动摇民众的爱国思想与民族精神,扰乱社会秩序,从而为其政治经济侵略服务。 ?其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入侵也为西学传入中国提供了条件,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起了分解作用,客观上促使中国文化结构趋于近代化。近代学校教育、文化传播工具从无到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日趋广泛,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第三,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并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西方文化冲击下产生分化,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出现了守旧与进取两方面的冲突与斗争;农民阶级一方面反对西方文化入侵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借用西方文化(含宗教)组织武装起义;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从西方文化物质外层深入到西方社会变革的内层进行改良维新,中下层则转向了民主革命。 ?总之,近代西方文化虽曾和殖民主义的剑与火同时输入,但在客观上却又加速了中国旧文化的解体,给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建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人民迈向胜利的历史阶梯。3,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在宣传西方文化方面的各自特点 ?维新派:①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主张君主立宪。②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观点来宣传优胜劣汰。 ?革命派:①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指导思想武器。②结合中国国情,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用于指导革命。 ?激进派:①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②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③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前期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面一些杰出的科学技术人才在艰苦的环境里发愤图强,努力探索也是重要原因。 ?特点:一是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二是虽有进步和发展,但十分缓慢,远远落后于欧美日等国。认识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观点分析认识新中国科技进步的原因。联系时事理解我国构建创新工程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和认识深化发展的观点。我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构建创新体系应在广泛吸收、借鉴前人及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把人类科技文明推向前进。中国要发展、要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因此科教兴国抓住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国家职能、党的性质等角度掌握我国构建创新工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