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走向新世纪的政治文明
第一课 人权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相关史实,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态度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实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结合世界人权的奋斗历程和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教学重点】概述近代世界人民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比较分析近百年来中国人权状况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体会中国的人权观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人权的足迹
授课时间:2007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导入语:“当代社会,‘人权’一词的使用频率相当高,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要‘维护人权’或者批评某人‘侵犯人权’。大家说一说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与人权有关的故事。”总结:“人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们知道人权是怎样来的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看一看人类争取人权的奋斗历程。” 说明:人权的概念(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受到法律认可的,公民享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人身自由权利和民主权利)【新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5人权的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2第一段、P83剪影一和剪影二[西方古代奴隶制社会和中世纪的神权统治下的人权状况]提问:在那样的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回答:得不到保障,但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争取人权的斗争补充材料:神权、王权之下“人”没有地位;中世纪早期野蛮愚昧的神裁法说明:人权的普遍性要与各国国情相结合 [“天赋人权”的提出]回顾七年级第九单元第三课“文学艺术:创造美的世界”、八年级第五单元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的相关内容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建筑代表作,体会这些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而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对人的认识说明: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争取人权的历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2最后一段 结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四课“资产阶级的革命:新体制的创立”的相关内容 讨论、回答:剪影四、剪影六和剪影七主要反映的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如生命权、自由权、选举权、种族平等权等;剪影五主要反映的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集中在劳动条件方面。 [充分实现人权是长期的过程]说明: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作业本教材P85活动内容讨论:马丁 路德 金的梦在今天是否已经圆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
授课时间:2007 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导入语:“2004年,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就是进行了宪法的修订,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我国人权发展历程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6第一、二段、P87阅读卡提问:①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②为什么清政府为克林德立碑?为什么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反而被自己的政府处死?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③1908年的中国是否有能力举办奥运会?④1932年,为什么日本人会拟派中国人参加奥运会?⑤中国运动员在1936年奥运会结束回国时买不起船票说明了什么问题?⑥为什么说“最近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人权状况最好的时期?”⑦为什么说“北京主办奥运会是世界人权事业的胜利”?⑧说说中国在这两个世纪的开端,“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⑨结合中国百年奥运的历程,谈谈人权状况与国家、民族兴衰之间的关系[讨论、回答]①旧中国人们连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人权状况得到根本改变;②清政府腐败无能,在列强的强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只能按照条约的规定,为入侵者立碑。击毙侵略者的中国人本来应该成为民族英雄,但清政府迫于列强的压力,将恩海处死,作为赔罪。说明国家没有主权,人权就难以得到保障;③当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对外主权受侵犯,对内人民的生存权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根本没有能力举办奥运会;④企图利用奥运会之机, 把他们在中国一手制造的“满洲国”推向国际舞台,以骗取世界各国的承认和国际社会舆论的支持, 使所谓的“满洲国”合法化;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而他们遭到外国人的耻笑,说明了在国家、民族衰落的时候,中国人的人格尊严也难以得到维护;⑥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得到了维护,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这是世界人权历史上的巨大进步;⑦占全球人口近1/4的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权利与愿望得到尊重与维护,也是对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承认,同时也会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⑧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⑨国运衰落时,人权很难得到保障;国运昌盛时,人权能够得到真正的保障。总之,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阅读卡出示表格:年 份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水位 受 灾面 积 受 灾人 数 死 亡人 数 人力物力 提问:①从汛情、灾情方面,比较三次大洪水有何不同;②分析三次大洪水期间,政府在处理灾情方面有哪些区别;③分析说明灾情反映出的中国人权状况的变化;④从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状态三方面,说说实现人权的条件。 说明:人权的发展系于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是中国人民享有人权的根本保障。①20世纪中国人民经历了哪三次历史性巨变?②近年来,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在学了第一课“人权的足迹”后,你将怎样反驳他们?说明:对于发展中国家,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人权要主权来维护,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是实现人权的根本保证。
【教学反思】
第二课 人民当家作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国家;知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各种民主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了解我国政府权力的来源、政府的职能。
态度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体验公民的主动参与对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体会民主决策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公仆的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的职能、公民的民主权利)
【教学难点】把握民主的实质,理解和体会民主制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民主的优越性,体会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对于发展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国家的主人
授课时间:2007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问题导入】:“你们知道课本89页上面的图标叫什么吗?谁能说说它的来历和象征意义?”提问: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一切权利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何时当家做了主人?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呢?1、提问:①回顾中国近代历史,说说1945年7月有什么特殊的意义;②黄炎培和毛泽东的这番谈话的中心内容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③举例印证历史周期率;④为何毛泽东认为“民主”能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⑤毛泽东的观点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讨论、回答:①1945年7月,抗日战争就要取得胜利;②对于战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胜利前夕就成为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国共和谈也已经摆上日程;③秦帝国的灭亡、苏联的解体等;④在中国古代的专制社会里,广大的人民基本上被剥夺了管理国家的权利,不可能参与决策以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监督。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的社会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国家建设也蒸蒸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的同时,决定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从此,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前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制度保障。2、出示材料: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几个场景:①、各地代表陆续而至 ,答记者问……②、人大代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③、大会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④、人大代表投票选举产生中央军委主席 3、出示资料:①、申纪兰,全国人大代表,她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感到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大……”②、人大代表王永民挂牌为民服务,被誉为“群众的贴心人”。③、“人大问责制”:浙江丽水市庆元县一位乡人大代表因为不作为而被免除代表资格。④、山东菏泽市人大代表开展向选民述职活动,自觉接受选民的监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0—91的镜头一、二、三和图3—13至3—17,说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讨论、回答:通过选举人大代表,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达、反映自己的意见。广大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人大代表,来参与国家的决策、管理以及对政府的监督。比如,镜头一和图3-17就反映了人大代表倾听群众心声和意愿;镜头二和图3-14、图3-15、图3-16反映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参与国家决策与和管理;镜头三和图3-13反映了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对政府机关工作进行监督。4、“代表组”集体讨论以下问题,之后选派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自我”介绍:①、介绍自己代表的单位或团体②、介绍选民对自己的期望③、介绍自己要履行的职责④、说明自己能够行使的权力⑤、如果自己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会如何做?⑥、如果不能很好履行职责该怎么办?“选民组”集体讨论以下问题,之后选派一个同学上台发言:①、我们认为当人大代表,首先应该有的素质是什么?另外还应有什么素质?②、我会选什么样的人当人大代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人民的公仆
授课时间;2007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1、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国家机关吗?2、出示任长霞的几个先进事迹片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4阅读卡【新授】1、提问:政府官员在遇到责任冲突、利益冲突时应该怎么做?2、思考:①任长霞所在的公安机关是政府机关吗?②什么是政府?③你还知道哪些政府机关?④你及你家与政府机关发生过关系吗?⑤为什么需要政府?⑥你认为政府官员最应该学习任长霞的什么精神?由此可见,政府的宗旨应该是什么?⑦政府怎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思考、回答:遇到责任冲突的时候,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如重要性或紧迫性的程度,选择履行更重要的职责。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应该以社会、国家、集体利益为重,由此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履行职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3—943、提问:①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方面?②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产生差异的原因何在?③你认为举行这种听证会对决策是否有好处?为什么?讨论、回答:①主管价格部门、主管铁路运营部门、铁路企业经营者、人大代表、消费者代表;②意见差异主要集中在铁路企业经营者与人大代表、消费者代表之间。铁路企业经营者主要是从稳定铁路运营状况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浮动票价,缓解运输压力;人大代表主要从民工的利益角度出发,担心票价浮动会影响民工的利益;消费者代表则从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角度考虑,认为票价与乘客所享受的服务应当成正比,只上浮票价而不改善甚至恶化服务状况,就会侵犯消费者的利益。4、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听证会对民主决策有好处。社会听证制度可以保证公众的广泛参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更要听取有关团体、专家学者及其与该决策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的意见,把决策变成集思广益、有科学根据的、有制度保证的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决策。 5、总结: 政府作用:建立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正常的生活秩序;提供各类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加速经济的发展,兴办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 政府的权利必须受到制约和监督,这也是民主制度的重要内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守望公共家园
授课时间:2007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播报新闻:2005年是浙江省农村的“选举年”:全省3.8万个村将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3500万农民将选举自己的“当家人”。这是浙江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出示具体案例】1、小明:“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在这次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镇政府的老李为了弟弟能当选村委会主任,正在到处拉票,昨天老李送给我爸爸一条毛毯,要我爸爸投他弟弟一票。”  小刚:“有这事!我们去告他。” 小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正我们是未成年人,别多管闲事啦。”2、通过商量,三人决定去揭发老李的行为。3、后来他们写信给有关部门如实反映了情况,老李受到了应有的处分。这事传到社会王老师的耳朵里,王老师表扬了他们。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5第一、二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阅读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5第三段思考:你认为小强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思考:他们有检举揭发的权利吗?如果有,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途径? 猜一猜:王老师会怎样表扬他们?讨论:①在我国,哪些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此外,我国人民还享有哪些民主权利?③村委会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什么?你认为选村委会主任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是什么?④面对老李的违法行为,有人听之任之,有人敢怒不敢言,有人漠不关心,你认为选民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选举?假如有人在选举过程中有违纪违法现象,你知道后会怎么办?⑤假如你爸爸也在竞选村委会主任,但你觉得他并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你会怎么办?教材体系:享受的民主权利行使民主权利的途径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自己做起,共同关爱生活家园
【教学反思】
第三课 在法治的国家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运用具体事例,说明人治和法治的特点,知道实施人治或法治的不同后果;
态度与方法目标:能够就自己特别关注的若干权利,如受教育的权利、隐私权、继承权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尝试提出依法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身边发生或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列举相关的法律规定,说明要依法为社会特殊群体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提供特殊的保障。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领悟依法治国的道理,体会法治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关心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自觉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履行公民的义务。
【教学重点】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树立起尊重他人权利、人人平等和依法治国的意识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以法律为准绳
授课时间:2007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在现代生活中,“依法治国”的字眼经常见诸报端,大家能不能凭感觉说说,法治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新授】出示反腐斗争的材料提问:这些案子的审判机关是什么?审判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说明: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9提问:①有法可依的‘法’是指什么法?②我们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是由谁来制定的?③除了宪法,你还知道哪些在我们生活中要遵守的法律?④除了财政部,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行政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又是哪一个? 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说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懂法!守法!用法!讨论、回答: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法律是最大的权威,法律面前人人等) 讨论、回答:①宪法和法律;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据人民的意志制定的③劳动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④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国务院辖属的国家各个部委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属于国家的行政机关举例说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0阅读卡提问:人治社会最突出的表现是什么? 出示表格 法治人治基 础 特 点 体现原则 回答:在人治社会里,谁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谁就说了算请找找生活中人治的现象,并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法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我是中国公民
授课时间:2007 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出示中国反对日本“入常”的图片说明:世间有一种称号,它并不表示某种荣誉,却比任何荣誉称号更具有价值,那就是“公民”;无论在哪里?在什么地方?千万别忘了我们都是中国公民!说明: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依据我国宪法,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不论其年龄、性别、出生、职业、民族、种族、宗教信仰等不同,都依法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新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图3—29、图3—30提问:公民与古代的各种“民”之间有何区别?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图3—25、图3—26提问:被审判的人为什么不是人民?出示表格比较点人 民公 民概 念 范 围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图3—27、图3—28提问:为什么要以18周岁作为能否成为选民的条件? 说明:公民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他依法享有的任何一项权利,都必然伴随着保证其实现的义务;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讨论、回答:“子民”和“臣民”和公民的区别是依法履行义务却没有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或者说是享有很少的权利。 回答:他们的言行损害了国家利益或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他们的不良言行使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了对立的关系。思考:公民与人民有何区别? 回答: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18周岁是成年与未成年人的法定界限。年满18周岁,意味着生理、智力趋于成熟,能对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所以,宪法赋予18周岁以上公民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这一规定,体现了我国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严肃性和公平性。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3阅读卡提问:①按常理,老人的财产应该由他的两个女儿继承,但老人为什么立下这样一份遗嘱呢?②老人的两个女儿最后为什么败诉了?③你认为小保姆有权利得到老人的遗产吗?为什么? ④上述这些说明了什么?⑤通过这一事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提问:举例说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讨论、回答:①财产是老人的私有合法财产,对财产的支配,这是老人的权利;②她们没有履行子女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她们没有权利提出此要求,法律更不可能支持她们;③有,小保姆履行了她作为保姆的义务,而且老人的遗嘱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她有权利获得老人的遗产;④权利和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回答:在公共生活中,人们在享受使用公共物品这一权利的同时,也有保护公共物品的义务;在家庭生活中,未成年人有被抚养的权利,同时也有尊敬长辈的义务;在学校生活中,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仅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权利;在市场交易中,人们有自由买卖的权利,同时也有遵守相关法规的义务。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尊严
授课时间:2007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
教 学 过 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
【导入】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出示材料(1)小红的爸爸妈妈从山区来到县城打工,小红听爸爸说在他工作的那家企业里凡是外来民工进出厂门都要被搜身,待遇也与城里工人相差很大。今年初,小红爸爸因为举报了厂里的质量安全问题而遭老板的毒打,并被扣发了工资。 (2)小红妈妈为此埋怨小红爸爸多管闲事。小红建议爸爸向人民法院起诉,她爸爸认为民工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哪里都只有受欺负的份,对付老板之类的人只能以暴制暴,以牙还牙。(3)小红如今在县城读书,她从心里感激帮助民工子女解决读书困难的领导们。但这几天,她却躲在家里不肯去上学,原来同学小华因为嫉妒小红的成绩,在背地里造谣说小红曾多次偷窃东西,使小红遭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她想到了辍学,还跟妈妈顶嘴说:“上不上学是我的权利,我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去。”(4)老师知道原委后,严厉批评了小华,还说如果小红告上法庭,小华将承担法律责任。小华认为公民有言论自由权利,老师肯定是想吓唬一下自己。(5)前几天,小红的表弟李强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小红和家人纷纷鼓励他去给自己的小发明申请专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06、107“谁用了我的剪纸”、“王兵的大学梦” 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二是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三是任何公民都不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都不得强迫其他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讨论、回答:老板侵犯了小红爸爸哪些权利? 讨论、回答:如何评价小红、小红妈妈、小红爸爸三人的想法?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社会弱势群体? 讨论、回答:你认为小红什么权利得到了保护?什么权利遭到了侵犯?小红顶撞妈妈那句话有道理吗? 讨论、回答:你认为老师是在吓唬小华吗?你想对小华行使公民权利提一点什么建议?讨论、回答:你认为未成年人有资格申请专利吗?如果李强申请专利成功的话,他要履行什么义务? 请给白秀娥、王兵出谋划策出示材料:大学生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民警当作“三无人员”收容,被当地派出所民警指使其他收容人员殴打致死。惨剧发生后,案件得到迅速、严肃、公正地处理,相关犯罪人员被依法惩处。同年,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流浪乞讨人员由收容遣送改为救助管理。说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尊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对维护公民平等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关注。思考:①“孙志刚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什么问题?②对“孙志刚事件” 的处理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公布施行体现了课本哪些道理?
【教学反思】
选举权
批评建议权
控告申诉权
检举揭发权
向人大代表反映
通过媒体发表意见
向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打电话
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