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一课时:在多极化的进程中授课日期:2006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就世界范围而言,多极化意味着存在多个“力量中心”,它们互相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作为当代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力量,美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以及印度等国都发挥着或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世界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以欧盟为代表的一些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也在多极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会探讨欧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Ⅰ、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欧盟的扩大 ( lianjie\\oumeng_b.jpg ) 视频播放:欧元产生带来的讨论 ( lianjie\\oumeng.wmv )。由此导入新课。Ⅱ、新授:1、欧盟扩大: 看过视频后,讨论以下问题:○ 欧盟的扩大,会对其成员国的贸易产生哪些影响?(将进一步巩固它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的地位。)○ 欧盟的扩大,会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改变欧美经济实力的对比。)○ 欧盟的扩大,会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提高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2、欧元:展示欧元示意图 ( lianjie\\ouyuan.doc ):○ 这些欧盟国家原来的纸币上的图案有什么特点?(都使用本国的元首、历史人物或著名景物作为票面的图案。)○ “欧元”纸币的图案设计与它们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欧元”选择代表开放和沟通的“门窗”和“桥梁”的图案,由于“欧元”通行于欧盟各国,不可能只突出某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而是浓缩了欧洲上千年的建筑风格和历史。)○ 目前欧盟25个成员国的人口中生活着近5亿人口,而使用美元的人口为2.72亿。这说明了什么?(有利于欧盟的稳定与发展,增强欧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欧元区的出口占国际出口量的19%,而美国占15%,这又说明了什么?(欧盟的开放程度高于美国。)3、观点形成:通过欧盟的扩大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欧盟逐渐成为世界“一极”的过程及其对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欧元的诞生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欧盟的各种努力对世界多极化的深远影响,并从中体会国际格局多极化的背景及其价值。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二课时:联合国与《联合国宪章》授课日期:2006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教学目标 首先比较系统地理解联合国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然后知道《联合国宪章》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公正客观地说明联合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所起的积极作用。最后,能说出中国为联合国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视频播放:联合国成立。 问题竞猜:Ⅱ、新授:1、联合国会徽: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联合国会徽。几分钟之后,让学生凭记忆绘出联合国会徽的图样,并在学生绘出的图样中挑选出最佳的作品进行展示。提示学生,尽管大家绘制的图样未必与联合国的会徽完全一致,但都会抓住最突出的特点:世界地图和橄榄枝。2、联合国任重道远:网站链接:www. www. www. 等事例选取:http:///w/2006-01-07/07077917155s.shtml 联合国粮农组织称非洲之角千万人濒于饿死学生看完后,发表讨论或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分析联合国的行为对国际事态发展有什么影响,这些行为反映出联合国对待国际事务的何种态度。)教师归纳:联合国的作用。3、中国与联合国:让学生回顾相关史实,思考以下问题。同时播放相关内容,(1 )同步显示。○ 1945年,中国为什么能够以创始国身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中国是二战的胜利国。)○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如果不是恢复席位,重新取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的作用将大打折扣,而且对两岸统一也非常不利。)○ 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什么能够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因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 你还知道我国为联合国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如中国军人赴刚果维和: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先后派出2496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在百废待兴的吴哥大地,在危机四伏的中东沙漠,在硝烟未散的非洲丛林,都可以看到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2003年,中国派出547名军人参加维和。)4、观点形成:建立联合国的目的和意义;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联合国在尽力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在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经济发展。● 课后反思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三课时:世界贸易的“游戏规则”授课日期:2006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教学目标 知道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目标。会探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解如何遵守WTO的规则,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Ⅰ、导入新课: WTO的标志 ( lianjie\\wto.doc )Ⅱ、新授: 提出问题:这个标志有什么象征意义?(良好的视觉效果表现了这个充满活力的组织在保证世界贸易持续、有序、蓬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球体的造型和六个弧形图案象征着世界贸易组织及其成员国共同努力铸造战略联盟,螺旋状的整体体现着活力和乐观主义,概括出WTO促进公正、公开的贸易的团结精神)1、国际贸易有规则:首先,引导学生结合自由贸易区各成员国关税贸易规则示意图及其文字,分析自由贸易区的贸易规则。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关税贸易规则示意图及其文字,分析关税同盟的贸易规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WTO的贸易规则,画出其贸易规则示意图。出示案例:http:///GB/jingji/8215/28299/ ( http: / / / GB / jingji / 8215 / 28299 / )中国彩电迎战美国反倾销http://info.textile./html/zt/dc/ ( http: / / info.textile. / html / zt / dc / ) 05年中国迎来反倾销高潮http://info.jj./list/qingxiao.shtml ( http: / / info.jj. / list / qingxiao.shtml ) 04年美国对华木制家具反倾销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遭受多次反倾销,承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什么会这样?○ 浓缩苹果汁胜诉的例子说明了什么?中国企业应怎样维护自身权益?有两个误区和两个问题需要解释:误区一: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自会有世贸组织出面干预反倾销问题。误区二:反倾销是政府的事情,企业只要按照世贸规则经营就不会有问题。这是对世贸规则的重大误解。在反倾销方面,世贸组织虽然有明确的规则和处理的程序,但是,具体到每个个案,当事人必须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反倾销的制裁由进口国政府作出,被诉企业必须与一国政府较量;二是在反倾销的实体规则中,倾销的构成要件有极其复杂的认定标准,其中又以产品“正常价值”的认定方法最为复杂。○ 在人们的观念中,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非市场经济”身份容易遭受国际贸易伙伴歧视。尽管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取得很大成就,却仍然被大多数国家列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截至2004年6月,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只有5个。进口国在对中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往往采用“替代国”同类产品的价格来衡量我国产品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由于发起国在“替代国”的选择上具有相当大的主动权,因此对中国企业倾销行为的认定也就变得十分容易。)○ 我国是否也可以对其他国家采取反倾销措施?(当然可以。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成员国采取的抵制外来不公平竞争的手段之一,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当然享有此项权力。我国也有对他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制裁的先例。)2、中国加入WTO利弊辩:资料同步显示:《中国入世利与弊》 ( lianjie\\zhongguorushi.wmv )可事先把学生分成三组。一组代表正方,持“中国加入WTO利大于弊”的观点,负责收集反映中国加入WTO产生的积极影响的资料;一组代表反方,持“中国加入WTO弊大于利”的观点,负责收集反映中国加入WTO产生的消极影响的资料;第三组为裁判组。在课堂上,让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裁判组的同学负责整理两方证据,并做总结陈词。然后,由教师作总结性发言。3、观点形成:实践证明,加入WTO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总的来说是利多弊少。只有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用规则保护自己;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课后反思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四课时:多彩的世界授课日期:2006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教学目标 知道在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人们更加珍视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还要知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并理解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国家完整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它们多种多样的传承形式。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Ⅰ、导入新课:教师阅读一段上海申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新闻:“世博会创办于1851年,是展示各国经济、文化和科技成果的国际盛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博会基本上每五年举办一次。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宣布支持上海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并于2001年5月2日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了申请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国家。除中国以外,申办的还有俄罗斯、韩国、波兰等国家。”读完这段新闻后,提出问题:“上海是否成功地申办到2010年世博会?”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大家想一想,上海为什么会在众多的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呢?”由此导入新课。 (播放上海申博宣传片) ( lianjie\\shibohui.wmv )Ⅱ、新授:1、五城“申博”: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各组分别简单介绍除上海以外其他四座城市所在国家的历史文化。每组介绍之后,其他学生根据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这些国家的历史进行评述,教师加以总结。教师总结时注意引导学生去欣赏各国的文化。如:然后,可让学生共同讨论:“上海为什么能够在世博会申办中取得成功?”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民族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讨论的结果,引出下面要探究的话题,即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2、奥运会徽: 播放05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发布视频 ( lianjie\\jixiangwu.wmv )讨论:福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你认为紧密吗,是否能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呢?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对呈现内容进行猜想,充分体会奥运会徽蕴含的深意。在学生猜想、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总结、提炼。3、观点形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而奥运会徽正是各国独特文化与国际奥林匹克精神结合的最好印证。因此,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说出教材中给出的四个会徽各自具有的文化特色● 课后反思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五课时:文化的交融与选择授课日期:2006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教学目标 知道文化多样性的特点之一,即传播过程中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与选择。了解文化传播过程中互相交融的现象,理解文化多样性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它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探讨对全球化促进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Ⅰ、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同时播放《梁祝》 ( lianjie\\liangzhu.mp3 )音乐)1954年,周恩来作为首席代表,率中国代表团到日内瓦参加国际会议。为了让参加会议的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人士更多地了解中国,中国代表团在会议间隙放映了一些国产影片,其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有关工作人员用英文写了长长的剧情介绍,准备分发给外国观众。周恩来看后认为不妥,人家是来看电影的,谁有闲心看如此冗长沉闷的剧情介绍?写长了不行,写短又该怎么写?周恩来建议只写一句话,并打保票说,“仅此一句,就足可吸引观众,不信咱打赌,如果不奏效,我出一瓶茅台。”打赌的结果,周恩来果真赢了。外国观众不仅看得津津有味,甚至有些还泪眼婆娑。周恩来建议写的这句话是什么呢?那就是:请您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的西方人士不仅看懂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且还连呼“OK”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共同探讨一下多元文化的交融。 Ⅱ、新授:1、《图兰朵》:资料展现: ( lianjie\\huamulan.doc )○ 《图兰朵》受西方关注欢迎主要是因为:◇ 对西方观众而言,中国是一个充满神秘的东方古国,因此,《图兰朵》所讲述的故事也充满异国情调;◇ 故事的主题是爱情,这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 戏剧表演的音乐、背景等都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经过艺术家重新创作、演绎的作品,符合西方观众的审美情趣;○ 《图兰朵》原本讲述的是一个中国故事,在经西方艺术家的诠释后,终于回到了故事的发生地中国,并且是在中国著名的古代皇家建筑太庙上演,舞台背景符合故事本身的要求;而由中国导演执导,对故事的内容和表演的基调重新进行了诠释,对中国观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的故事采用了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等。走出国门的《图兰朵》受到广泛欢迎也与上述因素有很大关系。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基本上可在教材中寻找答案,教师只需要做适当引导。如果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作深入的阐述,将更有助于他们对案例内涵的理解。2、文化交融: 文章阅读《从电影《花木兰》谈真情自我 》 ( lianjie\\pinlun.doc )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你看过或知道哪些由《木兰辞》改编的戏剧、电影、电视?(如学生熟悉的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电视连续剧《花木兰》等。)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动画片《花木兰》的文字。有条件的话,教师可播放片中的主题曲,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这部动画片为什么会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 它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关于芭蕾舞的内容,可让学生说说知道的芭蕾舞名剧。在城市中,可能有不少学生都学过芭蕾舞,在此可稍加拓展。可请学过芭蕾舞的学生表演几个动作,谈谈跳过的芭蕾舞及知道的改编剧目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教师可播放越剧《化蝶》片段及小提琴协奏曲,并联系前面的新课导入,提出以下问题。○ 周恩来为什么会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天才的联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相似。)○ 为什么文化背景与我们不同的西方人士不仅看懂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且还连呼‘OK’?(不同的艺术形式都传递着同样的文化内涵。)3、观点形成:体会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不同文化的交融、选择与共同生存、共同分享,由此感受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课后反思第五单元:生活在国际社会第六课时:世界遗产在中国授课日期:2006年 月 日 学期总第 节教学目标 将落脚点放在中国,突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以世界遗产为切入点,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世界遗产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中国。了解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探讨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以及国际保护世界遗产的行动。知道中国的世界遗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或点评Ⅰ、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的文化遗产〉 ( lianjie\\zhonggwenhuayichan.wmv )提出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什么要评选世界遗产?你知道中国有哪些世界遗产吗?”由此导入新课。Ⅱ、新授:对我国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如长城、故宫、天坛等,但是对世界遗产的定义、类型、评定标准等,学生了解较少。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可适当地对世界遗产的情况进行介绍,让学生对相关概念有个大致的了解。探究的重点应该落在中国的世界遗产,以及珍惜和爱护世界遗产上。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提示”的内容,让学生先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然后,将图5-32中的几处世界遗产进行连线,并有针对性地回答它们各自的遗产类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必拘泥于问题的先后顺序,最好能够将几个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探究。比如,在连线活动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的家乡或者周围省份有哪些世界遗产。上述活动的时间不宜过长,教师应结合最后两个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本课的教学目标。比如有亲身经历的教师可展示一些图片,讲讲自己游览过的某一世界遗产的主要特色和自己的感受,引起学生的同感和求知欲。然后,请有过亲身经历的学生也来说一说。对于某一世界遗产的主要特色和它的保护现状与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展开探究活动。每组选择1~2处世界遗产,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由小组代表一一陈述,其他同学还可提出问题或建议。课下,可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世界遗产的报告,题目可以是:《我最喜欢的世界遗产》《爱护我们的世界遗产》等,也可由学生自拟。●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