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下《道德与法治》提纲专题一 宪法概论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一、公民权力的保障书国家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尊重和保障人权。什么是人权?人权就是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什么? 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或: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如何坚持宪法至上? 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为什么要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有何作用?)因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的原则是什么? (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1)基本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如何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什么说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1)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2)宪法规定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3)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4)宪法规定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5)宪法还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它必须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如何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2)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3)它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4)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5)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6)国家还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什么说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宪法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相应的职权。 (2)宪法还规范权力的运行。宪法怎样组织国家机构? (宪法如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的国家权力机关,由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使得国家权力的运行稳定有序。 (3)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守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4)宪法规定,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宪法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1)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2)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3)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宪法如何规范权力运行?(1) 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任何超越权限、滥用职权的行为均应承当法律责任。(2)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3) 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 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4)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一、坚持依宪治国如何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需要做到什么?)(1)坚持依宪治国。 (2)加强宪法监督。宪法的权威地位表现在哪里?(1)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 效力。为什么要维护宪法的权威?(为什么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 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③ 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无法树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如何维护宪法权威?(1)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2)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2)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依宪执政。(3)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宪法与其他法律有何不同?)(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3)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4)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二、加强宪法监督加强宪法监督需要什么?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为什么要监督权力行使?(为什么权力的行使需要接受监督?) 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如何保证国家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宪法规定什么机关有权监督宪法实施?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依法治国需要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1) 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2) 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增强人们宪法意识的举措有哪些?设立国家宪法日(每年的12月4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为什么要增强宪法意识?(1)加强宪法监督,既需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2)宪法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宪法的保护。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我们中学生应当如何增强宪法意识?①学习宪法;②认同宪法;③践行宪法;我们应当如何做到认同宪法?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让宪法真正铭刻于心,让宪法精神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践行宪法?(1)将宪法原则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准则,落实在实际行动上。(2)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学会运用宪法精神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坚决维护宪法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我们怎么做?坚持宪法至上,自觉践行宪法精神,积极推动宪法实施。专题二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课 公民权利一、公民基本权利宪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详见下页表格)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是什么?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我国宪法如何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1)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2)禁止非法拘禁或以其它方式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 基本权利 基本权利细类 行使或享有权利的意义 政治 权利 和 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18周岁的中国公民) 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政治 自由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③ 监督权 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 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身 自由 人格尊严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社会 经济 权利 劳 动 权 劳动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财产权(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物质帮助权、休息权文化权利 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受教育权、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宪法如何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教育的地位(或作用)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接受教育?) 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我国为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采取了哪些措施?(1)制度保障: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2)物质保障: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二、依法行使权力为什么要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不仅关乎我们个人的尊严与家庭的幸福,而且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国家发展。公民应当怎样正确行使权利?(1)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2)我们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自由和权利。(3)公民行使权利应依照法定程序,按照规定的活动方式、步骤和过程进行。(4)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维护权利的方式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第四课 公民义务一、公民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口诀:护国守法服兵役,纳税劳动受教育,计生育子养父母)①遵守宪法法律 ②维护国家利益 ③依法服兵役 ④依法纳税 ⑤劳动的义务 ⑥受教育的义务 ⑦夫妻双方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⑧父母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⑨成年子女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1世为什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职责。遵守宪法要怎么做?遵守宪法就是要忠于宪法,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具体表现有哪些?(爱尊遵遵保)爱护公共财产、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保守国家秘密。建设法治社会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要求? (1)我们要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自觉做到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思想上)(2)我们要自觉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规定,同时,以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依法办事。(行动上)维护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我们应当如何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应当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维护民族之间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包含哪些具体内容?(1)维护国家安全包括:维护国家政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秘密不被窃取、泄漏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2)维护国家荣誉包括:维护国家尊严不被侵犯,国家荣誉不被玷污。(3)维护国家利益包括: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等各方面的利益为什么要依法服兵役?(1)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公民的神圣职责。(2)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为了保卫祖国,我们要自觉履行这项义务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兵役制度?我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兵役分为现役和预备役。现役军人必须做到什么? 必须遵守军队的条令和条例,忠于职守,随时为保卫祖国而战斗。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义务。任何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与义务是什么关系?(1)权利和义务是相统一的,公民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如劳动和受教育权利义务的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怎么做?(如何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1)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2)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为什么要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1)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具有强制性。(2)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公民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如何履行法定义务?(1) 法律要求我们做的必须去做。 (2) 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什么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其后果是什么? (1) 含义: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2) 后果: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专题三 国家制度和机构第五课 我国的基本制度我国各种经济形式比较表:经济形式 性质特点 地位 作用 国家政策 公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 保障它的巩固和发展 集体经济 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它的 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帮助它的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 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护它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 支持、引导 其发展,激 发其活力和创造力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资料公有制。现阶段我国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地位和意义分别是什么?内容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地位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意义 作用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哪些基本内容?(人民怎样行使国家权力?)(1)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4)这些机关依法行使自己的职权,对它负责,受它监督。(5)实行民主集中制人大代表有哪些职权? (审议权、 表决权、 提案权、 质询权)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和质询案。人大代表有哪些义务或职责?(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是什么?)人大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以来,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2)它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3)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3)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我国还实行哪些基本政治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实现共产主义。多党合作的方针是什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人民政协的性质、工作主题和职能分别是什么? 性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工作主题 团结和民主职能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什么意义?(1)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2)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3)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4)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哪三级行政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与中央的领导是什么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何意义? (1)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2)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3) 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含义、组织形式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含义 我国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由居民或村民分别选举产生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组织形式 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村民委员会(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意义 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六课 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分类表:机关性质 机关名称 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 最高 地方人大 国家行政机关 人民政府 国务院 最高 地方政府 国家司法机关 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 法律监督机关 人民检察院 国家监察机关 监察委员会 国家监察委员会 最高 地方监察委员会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地位是怎样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 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人民代表大会有哪些职权? (1)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决定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3)任免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据宪法和法律享有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决定、罢免的权力。(4)监督权。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 县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监督本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性质、产生方法、资格、任期和职权分别是什么?(1)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首, 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2)产生方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3)当选资格: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四十五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4)任期:国家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5)职权:① 公布法律、发布命令。② 任免权。③ 外事权。④ 荣典权。行政机关的含义、组成、性质、宗旨和目标分别是什么?含义 行政机关是依据宪法设立的,依法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国家机关。组成 我国行政机关由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性质 行政机关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任务 负责贯彻执行权力机关通过的有关法律、决议和决定。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目标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监察委员会的性质、组成、产生方法、工作原则和职责分别是什么?性质 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国家监察机关)。组成 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国家监察机关。)产生方法 国家监察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工作原则 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职责 监督、调查、处置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有何不同?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性质 国家审判机关 法律监督机关 职权 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 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 维护社会秩序, 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 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忠实于事实和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人民服务。 作用 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维护司法公正,保障法律 统一正确实施。专题四 崇尚法治精神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一、自由平等的真谛自由的含义是什么?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如何正确认识自由?(1)拥有自由的价值或意义:拥有自由,不仅能增强个人的幸福感,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活力,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繁荣。(2)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理由如下: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与法治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无法治不自由?)(1)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2)社会生活中,有边界才有秩序,守底线才能享自由。2·1·如何从法律上理解平等的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平等的意义是什么? (1)平等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2)所有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二、自由平等的追求如何珍视自由?(1)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2)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特权的含义、表现和具体事例?含义 所谓特权,就是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特殊权利。表现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或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或利用社会关系追逐一己之利,并想方设法逃避法律制裁等。具体事例 公车私用、特权住房、特权医疗、特权车辆、以权谋私等。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不平等现象?有什么危害?如何面对不平等现象?现象 就业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乙肝歧视、身高歧视等。危害 损害了公民的人格尊严,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正确态度 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怎样践行平等?(1)反对特权。(每个公民都应平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我们要以法律为基本的行为准则,平等地对待所有成员,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面对一些不平等现象,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4)增强平等意识,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践行平等,共同建构平等有序的社会制度。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一、公平正义的价值公平的含义、内涵、要求和重要性是什么?含义 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内涵 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具体 要求 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 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都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 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重要性 ⑴ 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⑵ 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正义的内涵、价值(重要性、作用、力量)、要求分别是什么? 内涵 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 价值 ①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②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 ③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 ④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要求 ① 要求国家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 ② 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③ 制定正义的制度,使社会弱势群体,能获得基本的生活 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 ④ 出台体现正义原则的法律法规,使之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⑤ 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二、公平正义的守护如何坚守公平?(如何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2)个人如何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事。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3)制度如何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作为公民,为什么要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应当怎样做有正义感的人?(个人应当如何守护正义?)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司法如何维护正义? (1)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2)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