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PAGE必修1专题九 第 10 页 共 10 页 胡杭军(南马高中) 2008.9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标内容]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学习要求]第一课 美苏争锋学习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背景、基本过程及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华约等重要史实或基本概念;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其综合国力所决定的。说明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目是本课重点。“‘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的学习,建议从“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角度切入,并能辩证地认识美苏“冷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一目中的“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经济互助委员会”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学习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简述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与概况及其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知道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了解不结盟运动的作用;说出两极格局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主要表现;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说明 本课内容较丰富,学习时要严格按“学习要求”掌握,无需再作拓展。学习本课要抓住“新兴力量”与“崛起”这两个关键词,了解战后出现了哪些新兴力量及它们崛起所产生的影响,理解两极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这一历史阶段特征。第三课 走向多极化学习要求 知道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简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知道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知道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主要表现;了解俄罗斯国际地位改善的主要表现及原因;简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说明 学习本课可以抓住“一超多强”这一关键词(也是学习重点)展开。“别了,雅尔塔”一目和“伊拉克战争”、“俄罗斯的困境”、“发展中国家与霸权主义的斗争”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第一课 美苏争锋知识与能力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从多维的角度来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明确国家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教学重点:“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过程。“教学难点: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抗与妥协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世界格局: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一、背景1、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为主导)雅尔塔体制实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2、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根本原因)不同的社会制度:美国是资本主义强国,苏联是社会主义强国。双方都因不同的制度对对方有敌意。不同的国家利益:二战后两国的力量都空前壮大,各自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两国的势力范围大幅扩张,双方都认为对方是直接的最大威胁。3、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垄断了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工业生产量占世界2/3,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黄金储备量占世界3/4;控制操纵联合国苏联成为唯一与之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赫鲁晓夫二、“冷战”对峙的形成过程1、什么是冷战?(概念)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2、如何冷战?(表现)(1)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条线背后坐落着中欧古国的首都——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等地。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受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摘自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说“冷战”的对象:苏联“冷战”的意图:遏制苏联,推行全球扩张计划意义:该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揭开了冷战的序幕(2)标志:杜鲁门主义的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咨文阐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直接原因,是美国要接替英国,填补东地中海的真空;并指出任何国家的人民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都“危害着国际和平的基础和美国的安全”。宣称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每个国家都面临着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抉择;因而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即美国要承担“自由世界”守护神的使命,充当世界宪兵的角色。咨文初步阐述了多米诺骨牌理论,认为如果丧失希腊,就会立刻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其影响将不仅是东方,还将殃及西方的民主制度。因此,他要求国会立刻采取行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4亿美元的军事援助。1947年5月22日,杜鲁门正式签署《援助希、土法案》。根据该法案,到1950年,美国共向希、土援助6.59亿美元。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它与美国当时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也标志着美国作为战后第一大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在此后长达30年的时间内,杜鲁门主义一直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并起着支配性作用。(3)马歇尔计划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欧洲之实,以达到共同“遏制”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目的。☆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有何异同?同:两者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份和实施步骤,马歇尔计划是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异:杜鲁门主义是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4)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的反击措施:政治: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经济: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军事:“华约”(1955)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有利于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经互会”旨在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北约”和“华约”作为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意味着美苏对峙局面正式产生,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三、影响1、消极影响(1)“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争霸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全面“冷战”德国分裂: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分裂:分成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其结果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局部“热战”朝鲜战争:二战后美国的第一次挫败,“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使朝韩长期分裂;越南战争: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局部战争,成为70年代美苏争锋美国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柏林墙:硬是把一个民族分成了两半;朝鲜战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的错误战争;越南战争:美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古巴导弹危机:人类几乎与第三次世界大战擦肩而过。(2)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3)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2、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客观上两强相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促进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欧共体形成等,从而促进多极化格局的发展)☆美苏争锋为什么以“冷战”为形式?双方力量大致均衡;核威慑的存在;大战刚歇,人心思和平。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一起了解了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苏争锋,他们进行了多年的较量!平静时,互送秋波,暗藏杀机;激烈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我们由此感悟到在战争与和平、生命与死亡的一线之隔。让我们一起为人类和平祈祷: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珍爱生命。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知识与能力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增强振兴中国的使命感。教学重点: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过程及影响。教学难点:新兴力量的崛起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一、相逢一笑泯恩仇——欧洲人的欧洲1、背景两极格局,美苏争锋;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发展。2、过程(1)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时间:1951年4月国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意义: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促进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为欧洲统一铺平了政治道路。(2)欧洲经济共同体(西欧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原子能联营)时间:1958年(3)欧洲共同体时间:1967年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3、欧共体的发展(欧共体政治联合的加强)原因:西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表现: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的主张,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欧洲联合为基础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在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一会”成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共体的政治联合进一步加强,共同体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二、东边日出西边雨——迅速兴起的日本(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1、原因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以日美关系为基本;重视教育,发展高科技产业。☆补充:战后日本一系列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美国的特需订货及援助;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制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快人才培养;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的更新换代。2、表现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居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在海外的纯资产占世界第一位;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3、转型:泡沫经济,低迷,仍然举足轻重。4、影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由于西欧、日本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使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受到重大冲击,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三、天翻地覆慨而慷东——方巨龙的腾飞(中国的振兴)1、建国初期(1949-195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至1966年之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遇到过一定的挫折,但依然取得了较大发展。3、“文革”时期(1966-1976):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极大的损失。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后):综合国力迅速增长(1)表现(2)影响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四、长风破浪会有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条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赢得了民族独立,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而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2、标志:1961年在南斯拉夫召开第一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3、特点: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和原则4、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归纳新兴力量的崛起之路:多样性、曲折性欧洲——联合自强之路;日本——非军事化道路;中国——和平崛起道路;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道路。小结: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 走向多极化知识与能力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从经济与政治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其根本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畅想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所能赋予的平等、公正和安宁感。教学重点:苏联解体的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后,“一超多强”局面形成。教学难点:怎样认识苏联解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一、两极格局的瓦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别了,雅尔塔”)1、东欧剧变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剧烈动荡。在很短的时间内,东欧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各国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概况:结合教材《东欧剧变示意图》国家 备注波兰 第一个发生剧变民主德国 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罗马尼亚 流血冲突南斯拉夫 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 一分为二原因历史原因: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内部原因:改革没有突破旧体制,酿成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外部原因:苏联战略收缩,放松控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苏联解体过程:1985年戈氏改革,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1991年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1991.8年《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要将苏联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8.19八一九事件,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质变→1991.12.22《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原因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不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全力发展军事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民族政策中的偏差;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政治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方向。)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标志着二战以来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中我们得到了哪些认识?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也需要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此次剧变仅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两极格局是如何演变的?特点 时间 表现形成 战后初期-50年代中 两大阵营对峙、对抗(冷战)演变 50年代中期-80年代 美苏争霸解体 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1、多极化势力的加强(1)鼎足之势话西方(美国、欧洲、日本)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综合国力世界第一;表现:对外实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意愿;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欧洲一体化。过程:欧洲联盟的成立;欧元正式启用;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影响:这些举措,使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加强,对国际事务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努力注重日美关系;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谋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企图成为军事大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谋求入常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各有哪些?根本原因:日本已经是经济大国,要求取得与其经济大国身份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以实现全球范围利益的重新划分。有利条件:①雄厚的经济实力;②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不利因素:①如何正视历史问题;②与周边国家的关系。(2)走现低谷的俄罗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重重困难——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俄罗斯的全方位外交——确保大国地位加强与欧盟的关系,但反对北约东扩;车臣问题上,采取强硬措施对付分裂主义势力;协调与独联体内其他国家的关系;发展与亚太国家的关系。普京总统的举措内容:改组政府、应对车臣问题、加强中央权力作用:稳定了局面,在国际上,俄罗斯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3)风云际会看东方第三世界的斗争:第十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中国人权问题上的斗争;东亚经济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中国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政治大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保持汇率稳定,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有哪些因素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俄罗斯 有政治军事实力 经济实力不足美国 唯一超级大国 企图独霸世界日本 经济大国 国际影响力不足欧洲 政治经济地位提高 不能用同一声音说话中国 综合实力增强 仍是发展中国家2、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国家联盟是多极国际格局中的重要力量。3、影响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目前制约中国崛起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美日等西方国家的抑制(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或崩溃论)地缘因素:周边强国美、日、俄、印等国势力牵制。人口、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台湾问题。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塑造。科技落后,教育滞后,人才缺乏。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