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资源简介

第一节 鸦片战争
1.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的时候,世界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在中英正当法贸易中,中国出超,许多白银流入中国.
直接原因: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危害: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威胁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林则徐主张严禁鸦片,19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着,振奋了民族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1)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2)开始标志: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
(3)清失败原因: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加上道光举棋不定,忽战忽和,
(4)结果: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
3 中英<<南京条约>>
在英舰”皋华丽”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丧失) (2)赔款2100万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派驻领事
(4 )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关税和贸易主权丧失)
危害:严重危害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逐渐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到中华民族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最主要矛盾),上一矛盾仍在;革命任务由反封建到反侵略反封建.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1)根本原因: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借口:法国”马神甫’’事件英国’’亚罗号’’事件 (3)开始标志: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
(4)1857年攻陷广州,直逼天津,威胁北京.1858年订<<天津条约>>1860年再次占领天津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2`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闯进北京西北角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攻进北京安定门,北京陷落.<<北京条约>>签订战争结束.
3`沙俄的侵略1858年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共割占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时间
不平等条约的名称
割占领土范围
割占领土面积
1858年
<<瑷珲条约>>
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
60多万平方千米
1860年
<<北京条约>>
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
约40万平方千米
1860年
1864年
<<北京条约>>
<<堪分西北界约记>>
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44平方千米
19世纪80年代
<<改订条约>>和以后的五个堪界议定书
中国西北部
7平方千米
4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继续对中国进行疯狂的掠夺,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和弥补战争中的军费开支,极力进行搜刮,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是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双重压迫`剥削和掠夺的必然结果.
(2) 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占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3)痛击洋枪队:1860年,李秀成带军直逼上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成立了’’洋枪队’’美国人华尔统领.8月华尔进军青浦太平军,负重伤.1862年9月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在慈溪战役中,太平军击毙华尔,严惩洋枪队.后戈登任统领,1864年金坛会战中戈登战败.
第三节 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1 左宗棠收复新疆
(1)1865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入新疆,建立政权,英`俄两国为达到控制新疆的目的承认其政权.(成为两国分裂和肢解中国领土的罪恶工具).1876年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清军收回除沙俄强占的伊犁以外的全部领土.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评价:粉碎了俄`英肢解中国的阴谋,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2 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
(1)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1894年7月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中国运兵船,甲午战争爆发.1984年9月17日,日舰突袭中国护送舰,海军提督丁汝昌应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冲向敌吉野号,敌首先退出战场.北洋主力尚存.
3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1895年,日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月慈禧太后派李鸿章赴日求和,4月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内容:A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B赔偿日军费白银2亿两C增开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
第四节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八国联军侵华
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严重威胁其在华侵略权益
2过程:1900年,英,俄,日,法,德,意,奥,美组成联军,由英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京津之间:1900年6月廊坊,杨村之战,义和团胜利
天津:1900年6月,陷大沽炮台,犯天津,聂士成阵亡.成立都统衙门进行殖民统治
北京:1900年8攻进北京,慈嬉,光绪西逃,瓦德西在紫禁城成立联军司令部,对北京分区占领.
清对义和团的态度:剿灭,招抚,再招抚,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和统治秩序
3<<辛丑条约>>
直接结果:中国战败. 间接结果:签订<<辛丑条约>>外加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共11国
内容(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加上利息共9.8亿两
(2)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
(3)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
(4)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危害:极大地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请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近代化的起步
第一节 洋务运动
1`洋务派的产生原因:面对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清政府的官僚认识到西方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第一个军事企业),曾国藩,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
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求富’’为口号,在继续军事工业的同时,又创办一批为军事工业服务的民用工业.李鸿章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兴办学堂:京师同文馆
军事方面: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意义: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第二节 戊戌变法
1背景:(1)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客观原因)(2)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阶级基础),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2戊戌变法的兴起
代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经过: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梁联合参加科举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史称’’公车上书’’.意义:打破了清政府长期以来规定的知识分子不得过问朝政的禁令,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上书’’失败后,康梁在北京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为<<中外纪闻>>),运动波及全国.
3`’’百日维新’’ 推动因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时间:1898年6月11日到1898年9月21日 共103天,故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
内容:政治上: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经济上: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文教上: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军事上: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等
4’’戊戌六君子’’
6月15日,免翁同龢,任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官吏任免权
六君子指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意义:(1)是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维新派在帝国主侵略日益加深的紧要关头,要求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
(3)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教训:戊戌变法失败的血的教训,促使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第三节 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的酝酿
189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与黄兴,宋教仁等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召开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通过<<中国同盟会章程>>,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 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意义: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新阶段.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 (,创立民国),,’’民生’ (平均地权)’,简称三民主义. 意义: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 武昌起义
背景:1911年,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成立起义总部,蒋翊武任总指挥,孙武任参谋长, 主力:湖北新军
经过: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冲向楚望台军械库,当晚占武昌.12日武汉三镇均被占.史称’’辛亥革命’’
12月独立各省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以南京为首都,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3月孙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第四节 新文化运动
背景:北洋军阀尊孔复古
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该为<<新青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1916年, <<新青年>>移居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为主要干将
指导思想:前期为民主科学(即’’德先生’’’’赛先生’’);后期为马克思主义
主要阵地:<<新青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内容:前期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鲁迅的<<狂人日记>>把反封建的思想内容同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为新文学的典范.
后期,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
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1`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日益加深
直接原因和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过程:5月4日,北京大学等十几所学校的3000多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开始标志),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
惩办对象:曹汝霖(火烧其住宅),陆宗舆,张宗祥
5日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6月5日,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活动,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斗争的主力.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初步胜利(1)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2)罢免曹,陆,张卖国贼的职务
(3)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共早期组织的建立
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最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活动: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条件:内部条件:阶级基础: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举行,后移至嘉兴
内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工作是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陈独秀担任中央局书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