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年级:初一教材分析本教学片断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教材首先由跳马运动介绍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在引出参照物的选择,然后进一步对机械运动进行分类,最后引出速度秒速机械运动的快慢,并探讨了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本教学内容属于运动和力的章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机械运动,本教学片断的参照物的选择、机械运动的分类以及速度的计算,为之后复杂的物体匀加速运动,变速运动等打下基础,也为接下来物体在电场中运动、在带电磁场中运动埋下了伏笔。学情分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该教学片断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机械运动的分类已经基本都所了解,并且对于速度的感性认识也有所体会,比较容易就能掌握速度的概念。并且该阶段的学生,由于错误的前概念,会习惯性地把地球作为参照物,对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对于本堂课从活动中自己归纳总结比较速度的方法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以及在速度的具体计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对速度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教学重难点重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难点: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公式的推导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理解并掌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状态。能对生活中机械运动进行简单的分类。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于生活中的实例。【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课本比较两车的运动,自行归纳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能结合课本边角A、B两车的运动快慢,自行推导速度的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本有生活实际推导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课本的两次对比活动,提高学生从活动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教学:教授法、探究法、问题链驱动教学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教学过程 环节一、链接生活,创镜激疑(教学目标:由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镜激疑】播放视频——运动员跳马的过程。问题一:观察跳马过程中,运动员什么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问题二:怎样判断运动和静止?怎样描述机械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参照物的选择,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引导学生看窗外的树木是静止的,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过渡】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事情果真这么简单吗?【思考与讨论】设想你正做观光电梯上升,地面上的人认为你是随着电梯向上运动的,但是电梯里的人确认为你是站在电梯里静止不动的。这是为什么? 图1 观光电梯引出参照物的概念:人们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总要先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他是运动的。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问题三:从思考与讨论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结论】参照物的选择不同,那么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结果也不同。【思考与讨论】你坐在车上正好与另一辆汽车并排挺着,当你看着边上的汽车时忽然感觉自己坐的车正在缓慢地运动,但当你向窗边看出去时,又发现自己坐的车根本没有动。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结论】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教学目标: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过渡】机械运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分为简单的几类。【读图】图2 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问题四: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结论】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过渡】一般来说,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些。但是,各种直线运动也有千差万别,所以有必要对直线运动再进行分类。 【读图】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如图3是两车在相隔相等的时间内所处的不同位置的示意图。比较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图3 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结论】物体沿直线路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思考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课堂练习必做题:选做题:回家观察生活中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而产生的有趣现象。板书设计PPT展示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