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整理(新考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整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轮复习专题知识点整理(新考纲):中国古代史考点整理

资源简介

重点归纳与解析(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考点一 先秦
一.西周的建立
事件;武王伐纣 战役;牧野之战
建立;公元前1046年 建都镐京(今西安)
二.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分封制
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
2.分封的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
3.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
4.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
5.影响: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目的:保证王权稳定。
宗法制
1.特点:(西周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和庶子分封。
2.内容: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3.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体现。
4.影响:①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②保证了贵族的特权。③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考点二、秦——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秦
1.皇帝制度:
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
①三公:
1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2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3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
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 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 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汉
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
3唐
唐朝三省六部制:
1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
2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3 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
②评价: 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元
元朝的行省制:
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
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3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4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
⑤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
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设军机处:
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
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
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1 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②经济: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④对外: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消极影响:
1 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
2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思想上的控制使科学和文化的发展严重的滞后.
新增加内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你如何认识古代的选官制度?
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可以表现出“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评价:
A、“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继承祖上的权位。此选官制度使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有用人才的选拔。
B、“察举制”则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此制度虽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但各方面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C九品中正中制
D、隋唐以后实行的“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但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评价科举制)
考点三.古代经济史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原始社会:(耕作方式):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
②春秋战国及以后的封建时期:(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土地制度私有制的确立
①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特权,剥削农民。
3.小农经济的含义
含义: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基本生活和交纳赋税。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土地私有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精耕细作是鲜明特色。
③小农经济是主要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
1.官营手工业
含义:由官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大作坊生产,水平最高。
特点:利用国家权力,集中最优秀工匠,生产最精美产品,水平最高。产品一般用于宫廷消费。
2.主要成就
丝织业:
我国古老的手工业,商代出现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还出现了斜纹提花织物。汉代,丝绸之路,大量丝织品销往欧洲。明清时期,纺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丝织业。
冶金业:
A.青铜制造:夏商周: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B.冶铁业: 春秋: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钢剑)的技术。东汉时期,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C 制瓷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从商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了青瓷和白瓷两大系统。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瓷都,清代,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动了制瓷技术的提高。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②长期占统治地位,技术水平高。
③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农业紧密结合。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 商业起源早,并不断发展。
2 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曲折。
2.市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并设有专门管理时的机构。
隋唐时期,市进一步发展,农村集市草市的作用日益明显,夜市出现繁荣。
宋代的市突破原来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市坊不分,买卖时间也一改“日中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以经营。商品交换品种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开始转向市场。商税收入越来越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3.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就是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消极后果;使社会经济的 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新的资本主考点义因素的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重要因素。
考点四、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背景:
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主要流派: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墨家:墨子。
意义:
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⑴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⑵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礼”就是要“克己复礼”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②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这种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了民本思想,也是他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3.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伦理观:“性本善”。
④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4.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 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
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③“性恶论”,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④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含义:融合阴阳家、和法家思想
1 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 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及其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统治者的提倡—儒学成为主流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
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宋代出现了新的儒学体系,即理学.它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著作《二程遗书》)和南宋的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程的主张: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世界的本源,先有理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发挥孔子“仁”的学说,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朱熹的主张:
①“理气论”。主张先有理后有气,这是一种唯心的观点。
②“心性论”。人们应克制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2.王阳明的心学:(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把理学发展到心学。吸取了佛教禅宗的思想)
①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宣扬 “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发挥儒家 的“仁”的思想。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的思想主张:(明朝后期的思想家)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2.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读通鉴论》)的思想主张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黄提出“工商皆本”,顾、王都主张“经世致用”,认为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所用。)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批判“君为臣纲”,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顾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新的时代特点:
反传统、反封建专制、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原因是?
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为什么?
考点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造纸术:①西汉时就发明了纸。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造纸术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发明司南;②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运用于航海。③13世纪传入西欧,
印刷术:①北宋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②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传到朝鲜,以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③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活字印刷机
火药:①唐初发明了火药。②唐末,火药已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广泛应用于多领域。④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 .. / .. / 模拟试卷 / 09各地模拟分章节 / 必修三 / 2.doc )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骑士阶层开始衰落,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④印刷术的使用,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促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起源、演变的过程:
①汉字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原始文字大多是象形字,称为文字图画。象形字越来越
符号化,形成汉字。②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从那时起,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秦朝)、隶书(盛行于汉代)、楷书(盛行于隋唐)的脉络演变。
2.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①楷书始于东汉,特征:楷书笔画详备、结体严整,魏晋时期,楷书特征得到完善。
初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法度森严,清峻刚健”。盛唐:颜真卿《颜氏家庙碑》,“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晚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遒劲丽健,气质高雅。有颜筋柳骨之称
②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特点: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盛唐的张旭、怀素等。
③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经过东汉至西晋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东晋王羲之
《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3.中国画
⑴起源:新石器时代萌芽,有彩陶画《颧鱼石斧图》、岩画、壁画、地画。
⑵演变:①夏商周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壁画和帛画。 ②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时期,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等。《夫妇宴饮图》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士人画:以顾恺之成就最高,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开创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强调“以形写神”。⑤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高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善作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步辇图》。盛唐吴道子有宗教人物画《送子天王图》,后人称他为“画圣”。⑥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转折点,崇尚写意的文人山水画形成潮流。商品经济发展,又使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代表作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⑦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高,元代王冕《墨梅》、明代徐渭《黄甲图》明清时期,绘画也逐渐平民化、世俗化、实用化。
⑶特点:①注重线条,讲究神似、意境和气韵。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③表现手法灵活、自由,融诗、书、画、印为一体。④宫廷画和民间画注重写实,人文画主写意。
三、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
1.《诗经》
概况: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以四言为主,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楚辞——①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了诗歌新体裁──“楚辞”。
②《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
3.汉赋——①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在骚体诗的基础上,吸收散文成分形成的。
②特点是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
③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东汉张衡的《二京赋》等。
4.唐诗——辉煌的原因:
①政治上:国家的统一
②经济上:国力的强盛,封建经济的繁荣
③文化: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
④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
唐诗的四阶段:
①初唐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
②盛唐是唐诗繁荣的顶峰。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山水诗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成就最高的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③中唐白居易的成就最高,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④晚唐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5.宋词——
繁荣的原因:
1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宋词两流派:①婉约派词人代表是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其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以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为代表,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6.元曲:由散曲(元代出现的新体诗)和元杂剧合称而得名。元曲中许多作品抒发了汉族文人愁闷的情怀,也表达了下层文人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
7.明清小说
繁盛的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明清小说的特色: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出现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这类小说多采用影射、嘲讽与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以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四、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形成:
①清乾隆年间,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
②以后徽剧和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后来称为京剧。
发展: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清朝末年,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各地,成为全国流行的最大剧种。
戏曲成熟是元杂剧
PAGE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