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资源简介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金牌学案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一、温故知新
(一)中外历史整体框架
(二)2008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一瞥
政权更迭 起止时间 都城所在 开国者 所处社会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至今 北京 毛泽东 1956年至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49—1956 过渡时期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北京—南京 孙中山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 1840年以后 1840—1912 北京 皇太极
1840年以前 1636—1840 封建社会
明朝 1368—1644 应天——北京 朱元璋
元朝 1271—1368 大都 忽必烈
南宋 112—1276 临安 赵构
北宋 960—1127 东京 赵匡胤
金 1115—1234 会宁 完颜阿骨打
夏 1038—1227 兴庆 元昊
辽 916—1125 上京 耶律阿保机
五代十国 907—979
唐朝 618—907 长安 李渊
隋朝 581—618 长安 杨坚
南北朝 386—589
东晋 317—420 建康 司马睿
西晋 265—316 洛阳 司马炎
三国 220—280 洛阳、成都、建业 曹丕、刘备、孙权
东汉 25—220 洛阳 刘秀
西汉 公元前202—公元8年 长安 刘邦
秦朝 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咸阳 嬴政
战国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西周 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 镐京 周武王姬发
商朝 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殷 汤
夏朝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阳城 启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夏朝王位继承制
核心内容:王位传子
呈现特点:看重血缘
2.商朝内外服制度
内服涵义: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
外服涵义: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内外服关系: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但对附属国的控制力又是有限的,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王处于战争状态。
3.西周宗法制
涵义: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政治制度。
大宗的涵义:嫡长子系统,也称宗子。
小宗的涵义: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家族等级关系,政治隶属关系,是相对的。
维护宗法制的制度:礼乐制度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4、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是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受封者是王族、功臣和先代(商代)贵族,是为诸侯,诸侯的义务是服从周王命令、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周王作战,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作用是初期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王权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朝觐和纳贡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分封制逐渐崩溃。
战国时秦国:废分封。
西汉: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5、秦朝三公九卿制
名称 职责 关系
三公 丞相 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御史大夫 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 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6、郡县制
战国时秦国:行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西汉: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引发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叛乱王国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强干弱枝。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7、隋唐三省六部制
名称 职责 关系 作用
三省 中书省 起草诏令 相互牵制,互为补充 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朝臣独揽大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负责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略
8、隋唐科举制
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期:立军功授官爵
汉武帝时代:察举制和征辟制
背景:科举制以前的选官制度 东汉末年: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
来历: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分科举人就是科举制的来历。
完善:唐代完善,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
作用: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人士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1、丞相制度
存在时间:1600多年
确立朝代:秦朝
西汉:汉武帝设立中朝,与外朝分庭抗礼。
受压朝代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宰相权力。
北宋: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皇权进一步加强。
集权朝代:元朝设中书省,集行政军政财政于一身,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废除朝代:明朝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
流波余韵: 明成祖时设内阁
清承明制,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12、军机处
设立时间:清雍正年间
设立目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
军机大臣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军机处的特点: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达。
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
1、
内容: 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
秦朝郡县制
特点:郡守县令与皇帝没有血缘关系,职务不能世袭
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西汉郡国并行制 弊端: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历程 实施者:汉景帝、汉武帝
对策 措施: 剥夺王国封地、颁布推恩令
结果: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解除
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
唐朝节度使制
恶果: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背景: 割据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权: 削弱宰相、节度使和地方官员的权力
宋初集权 措施 钱: 中央掌握大部分财赋收入
兵: 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利弊: 利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弊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国家出现财政危机。
结局: 中央在与地方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
2、
皇帝制: 皇权至上 , 家天下 。
秦朝 三公: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三公九卿制 九卿:略
关系: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西汉:建立 中朝 ,选用亲信侍从
东汉:形成 尚书台 ,取代了 三公 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 改称尚书省 ,新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 和
名称: 三省六部制
隋唐 结构:三省: 中书省 、 门下省 、 尚书省
历程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朝臣独揽大权,有利于皇
权加强
行政权: 宰相
宋初 措施: 军权: 枢密院
财权: 三司
结果: 改变了分裂局面,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国家出现财政危机。
元朝:中央设置 中书省 ,长官为 左、右宰相和平章政事 。
措施: 朱元璋 时废 丞相 ,设 殿阁大学士 。
明朝 朱棣 时正式设 内阁 。
影响: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清朝 措施:沿用明制,设 内阁 , 议政王大臣会议 负责军国大事。 雍正 年间设军机处。
影响: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评价: 虽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中国古代选拔官吏曾经依照过哪些标准?
出身贵贱: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此后一直到战国时期,出身都是选官的重要标准。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军功大小:战国秦商鞅变法时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
皇帝喜好:秦朝时期,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声望大小:西汉实行乡举里选,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
品级高低:魏晋以来把人才分为9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主要依据。中正是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是为九品中正制。
考试:隋朝至清,科举制。
2、说说科举制的来龙去脉?
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大大增加,宋太宗在位20多年,科举取士近万人。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重新编撰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受官,以资鼓励。
明朝:八股取士。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清朝:沿用八股取士制度。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但未实施。1905年取消科举制。
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
(一)客观题
1、(2005·上海)“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记功石刻说的是( )
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2、(2006·重庆)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 )
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
3、(2006·上海)《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
4、(2006·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
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
5、(2006·天津)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
6、(2006·重庆)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长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7、(2006·天津)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
8、(2006·广东)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
(1)参知政事的设置(2)丞相制度的废除(3)军机处的设立(4)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1)(2)(3)(4)B、(4)(2)(3)(1)
C、(2)(4)(1)(3)D、(4)(1)(2)(3)
9、(2007·广东)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10、(2007·广东)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1、(2007·广东)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2、(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3、(2007·宁夏文综)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14、(2007·宁夏文综)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5、(2007·全国文综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16、(2007·山东)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17、(2007·四川文综)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的是( )
①御史大夫 ②通判 ③御史台 ④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2008·山东)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19、(2008·天津)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20、(2008·上海)“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
21、(2008·上海)“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
22、(2008·上海)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
23、(2008·上海)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
24、(2008·上海)有网友发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二)主观题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载: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豫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载: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如何?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
(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方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26、(2006·江苏)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C B A C B D A C D A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A C D C A B A A C C B C
(二)主观题
25、(1)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
(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26、(1)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权空前加强。
(2)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虽有可能提高工作效率,但却导致一人独尊,将国家命运系于一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的较量
秦汉以来君权和相权的博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