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化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现代文化生活

资源简介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金牌学案
专题九:中国现代文化生活
一、温故知新
建国之初: 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 程
确立 1953—1957年: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计划经济 1953—1956年: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成功:1956年 中共八大 、1960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探索
失败: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 文化大革命,抓革命促生产
时间: 1978年 年、 1992年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市场经济 确立 改革
城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开放:初步: 1980年 进一步: 1992年 新阶段: 2001年
巨变: 国内生产总值猛增、 城市化进程加快、
进入互联网时代 、 中国变得越来越时尚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毛泽东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阶段 背景 著作 内容 地位
丰富 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1、根据中国特点,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与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用逐步过渡的形式改造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2、主持召开的中共八大认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3、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它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失误 在社会主义建设速度问题上急于求成,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在阶级斗争问题上逐渐改变了“八大”的正确论断,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发展 邓小平理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必须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等一系列问题,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文选》 1、全党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一国两制5、坚持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6、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 世纪之交,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江泽民文选》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也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直接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它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南。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论论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双百方针
阶段 时期 概况
提出 20世纪50年代 文学理论界思想活跃,文艺创作的题材、风格得到拓展,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干扰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 许多文艺界、学术界人士被错误地批判,把学者的学术观点当作错误的政治主张,戴上“反党”的政治帽子。一些爱国、学有专长、仅仅针对国家某些领域的不足进行了“争鸣”的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长期迫害。
纠正 20世纪60年代初
破坏 “文化大革命”时期 盛行“阶级斗争”文艺,只有8个样板戏和交响乐《沙家浜》轮番演出,独占戏剧舞台,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几乎中止。
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重新把“双百”方针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中国文艺重现生机,作品数量大增,题材更加广泛,小说、戏剧、诗歌、影视争奇斗艳,繁花似锦。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一度被撤销的许多学科相继恢复,并发展了不少新的学科
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
丰富:赎买政策、中共八大、人民内部矛盾、“双百”方针
思想结晶:毛泽东思想 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
邓小平理论:经济建设、一国两制等
发展
“三个代表”:生产力、文化、人民利益
国防:原子弹、氢弹、运载火箭、战略核导弹
科技成就 空间: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遥感卫星、神舟飞船
农业:杂交水稻
信息:巨型计算机
文艺学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育成果: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
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新中国的科技文教有哪些历史之最?
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 军事领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是在 1964年10月16日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是在
1967年6月17日
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是在 1964年6月
中国最早拥有战略核导弹是在 1966年10月27日
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1970年4月24日 发射的 东方红—I号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标志是 1975年11月26日 发射的 返回式遥感卫星
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 南优2号 是在 1973年 ,此后又成功培育出 超级杂交稻,被西方媒体称作“东方魔稻”
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 1978年 ,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
银河—I型机 诞生于 1983年 ,每秒运算130亿次的 银河—III
诞生于 1997年
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是 杨利伟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 扫盲工作
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
(一)客观题
1.(2004·天津)我国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尖端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1)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籼型杂交水稻育成(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2)(4)B.(1)(3)C.(1)(4)D.(3)(4)
2.(2005·全国)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在科技领域进行大力整顿,其主要内容是( )
(1)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恢复全国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3)1978年初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4)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A.(1)(2)(3)B.(1)(2)(4)C.(1)(3)(4)D.(2)(3)(4)
3.(2007·广东) 20世纪90年代,中共中央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作出的重大部署是(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
C.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D.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2007·全国)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5.(2008·广东)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教训
6.(2008·广东)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是( )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二)主观题
7、中共十六大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据此回答: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形成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特点?
(2)这三大理论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什么作用?
8、阅读下列材料:
我的人口理论在立场上和马尔萨斯不同的,马尔萨斯从掩盖资产阶级政府的错误出发,我则从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和物质生活水平出发。
——马寅初
请回答:
(1)马寅初人口论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是否违背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什么?
(3)马寅初的人口理论在当时是否付诸实践?为什么?这造成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B A B C A B
(二)主观题
7.(1)毛泽东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特点: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2)作用: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起了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要作用。
8.(1)1957年,马寅初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建国以来,由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人口数量急剧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承受能力严重失衡。马寅初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生角度提出这一理论,体现了马寅初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
(2)不违背。因为马寅初是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出发,完全符合宪法的规定和社会主义的原则,这与“双百”方针是一致的。
(3)没有。因为在“左”的错误影响下,其见解被当成错误的理论,掀起了对马寅初的批判。此乃导致我国人口生育失控的原因之一,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中国现代文化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