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金牌学案专题一十四:俄国历史面面观一、温故知新 高考资源网政治制度: 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帝国宪法》)政治对外战争: 统一战争、侵略战争、世界大战经济:进行工业革命,后来居上思想: 马丁·路德、康德、马克思、恩格斯文化 艺术: 贝多芬科学: 爱因斯坦、普朗克技术: 戴姆莱、狄塞尔、李比希、柏琴、雷佩、西门子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1、战争与争霸名称 背景 概况 影响北方战争 17世纪末,西欧各国发展迅速,而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俄国要想改变落后的局面,跻身于强国之林,当务之急是打通与西欧强国交流的入海口,夺取瑞典人控制的波罗的海和土耳其人掌握的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航路。 时间 彼得一世统治期间 俄国取得了对欧洲事务的发言权,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有了与英法德等国争霸的资格。对手 瑞典结果 俄国获胜,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克里木战争 300年来,沙皇俄国一直竭力向南扩张,它的目标之一是在南方获得一个“不冻”的出海口。为达此目的,俄国对土耳其发动了战争,随着英法两国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很快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史称克里木战争。 时间 1853—1856年 克里木战争一败涂地,表明俄国经济和军事落后,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对手 英、法、土耳其结果 俄国战败,接收苛刻的《巴黎和约》。日俄战争 20世纪初,俄国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社会矛盾尖锐,为转移人民视线,争夺朝鲜和中国的东北,又进行了一场战争——日俄战争。 时间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的失败再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引发了1905年革命。对手 日本结果 俄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极端民族主义泛滥。俄国挥舞着所有斯拉夫民族统一到沙皇统治之下的“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1892年与法国、1907年与英国分别签订军事协约,组成三国协约集团,扩军备战,与德奥同盟国展开了厮杀,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时间 1914—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加深了人民的痛苦与不满,引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对手 德奥结果 俄国与德国签订苛刻条约,退出战争。国内战争 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国内战争爆发。 时间 1918—1920年 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由国家监督,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对手 英、法、美、日及其支持的叛军结果 苏维埃俄国取得胜利卫国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侵入俄国,卫国战争爆发。 时间 1941—1945年 苏联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但也在战争中不断壮大,二战后成为与美国抗衡的军事强国。对手 德国结果 苏联人民取得胜利苏美争霸(冷战) 自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苏维埃俄国诞生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企图扼杀社会主义政权,只是面临着法西斯的威胁,双方才联合起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法西斯国家被彻底打败,苏联和美国失去了合作的基础,意识形态和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重新主宰了双方的关系。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苏联不甘示弱,与美国针锋相对,展开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角逐。 1949年 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冷战持续了40多年,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苏美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两部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苏美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国际和平。1953年 苏联研制成功氢弹1955年 组建华沙条约组织,与美国组建的北约抗衡。1958年 苏联向美、英、法提出限期缔结对德和约,结束西方国家对西柏林的占领。1961年 第二次柏林危机达到高潮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关系有所缓和。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1985年 苏联新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国家外交战略,寻求与美国的全面缓和。1987年 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与美国总统里根签署《消除中程导弹条约》1991年 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冷战结束。2、改革与革命(1)改革名称 背景 内容 影响彼得一世改革 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握国家大权,1697—1698年出访西欧国家。欧洲之行使他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回国后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政治改革 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中央设立直属沙皇的参议院,地方设直接听命于沙皇的总督,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高官厚禄的特权。 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力不断壮大,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等国。军事改革 按照西欧方式改造俄国军队,实行征兵制,重视发展海军,建立起一支庞大的军队。经济改革 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关税,增添新税种。文教改革 引进西欧文化教育体系,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建立各种学校、医院,筹建科学院、博物馆,聘请外国人传授先进的科学和技术,修建公共剧院。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克里木战争一败涂地,表明俄国经济和军事落后,农奴制改革势在必行。 解放法令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份土地,仍要接受村社的管理。 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司法改革 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地方自治 在农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在城市建立城市杜马,由选举产生,负责地方的文教卫生等。列宁改革 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进行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 农业方面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税数额大大降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工业方面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赫鲁晓夫改革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管理体制也高度集中,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社会资源,成就突出,但弊病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压抑地方、企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赫鲁晓夫执政以后,开始进行改革。 农业方面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 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部分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勃列日涅夫改革 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继续进行改革。 工业方面 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改革收到了一定成效。农业方面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戈尔巴乔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这种修补性的改革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随着美苏争霸的加剧,苏联消耗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经济全面滑坡。就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着手进行改革。 经济改革 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提出“加速发展战略”,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就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阻力重重,效果不佳。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指标,但代之以各种严格的间接控制,企业自主权无法真正实现。 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民族纷争迭起,各派政治力量激烈争斗,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解体,战后两极中的一极不复存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极冷战格局宣告结束。政治改革 经济改革限于困境,经济继续滑坡。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2)革命名称 背景 概况 影响十二月党人起义 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曾经参加反拿破仑战争的俄国青年贵族军官远征到巴黎,目睹了受过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冲击的西欧社会,产生了变革俄国社会的呼声。 时间 1825年12月 传播了进步观念,震撼了沙皇统治,促进了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进行。参加者 十二月党人主张 反对沙皇专制,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结果 失败,被镇压。1905年革命 1904—1905年俄国与日本在中国的土地进行了一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俄国战败,再一次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革命的发生。 时间 1905年 1905年革命使沙皇政府认识到,为了在农村建立稳定的社会基础,为了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需要扶持一大批富农,进行了斯托雷平改革。导火线 时间:1905年 事件:流血星期日事件城市 罢工、罢课,起义,组织苏维埃。军队 “波将金”号军舰水兵起义农村 农民暴动结果 失败,被镇压。二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皇俄国的落后与腐朽充分暴露了出来,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和不满,二月革命爆发。 时间 1917年3月(俄历2月)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方式 示威游行、武装起义结果 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民众的要求,拒绝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俄国社会发展,继续进行战争。长期流亡国外的列宁回到国内,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时间 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历10月24日)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领导 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结果 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起义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3、文化与名人思想 时期 19世纪中期代表人物 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知识分子”群体思想主张 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文学 作家 果戈里 赫尔岑 涅克拉索夫 杜勃罗留勃夫 车尔尼雪夫斯基 陀斯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高尔基作品 《死魂灵》 《谁之罪》 《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怎么办》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战争与和平》 《母亲》科学 1957年 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的开端。1961年 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宇宙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政治制度: 沙皇专制——苏共集权——多党制、总统制政治 对外关系: 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日俄战争、世界大战、苏美争霸革命运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改革: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列宁、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经济 表现: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中体制:斯大林模式 优势: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社会资源,成就突出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压抑地方、企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思想: 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勃夫文化 文学: 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科学: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19世纪上半期以来,俄(苏)国经济是如何发展的?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俄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农奴的生活及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社会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1861年,俄国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俄国的封建势力仍很强大,沙皇政府又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因此俄国帝国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1914年,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农田荒芜,粮食供应紧张,工厂倒闭,经济濒于崩溃,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极端恶化。战争的失利和经济危机激起革命潮流,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先后爆发。1917年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当时内有叛乱,外有干涉,为集中力量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其要点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4年的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1921年天灾造成的饥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农民暴动、水兵暴动此伏彼起。为了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要点包括:在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在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平。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苏联党和国家领导权。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必须使苏联变成在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这就决定了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所不同,它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从1928年开始,苏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7 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严重问题。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涨速度明显下降。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把这一变化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1936年,苏联召开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种体制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缺陷也很严重。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十分低下,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苏联的第三个五年计划被战争打断。194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第四个五年计划,195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显著。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作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地位逐步确立。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在经济领域特别是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最后失败。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赫鲁晓夫下台后的18年,勃列日涅夫执政。他的改革和赫鲁晓夫一样,也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修补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他把经济改革重点转移到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方面,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后期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上台之初先是进行经济改革,困难重重,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一)客观题1.(2003·全国)下列事件发生于1917至1918年的俄国,其先后顺序是( )(1)《四月提纲》的发表(2)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3)布尔什维克党在彼得格勒发动武装起义(4)《布列斯特和约》签订A.(1)(3)(2)(4)B.(2)(4)(1)(3)C.(2)(1)(3)(4)D.(1)(2)(3)(4)2.(2003·上海)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3.(2004·广东)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正确的是( )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得最早 B.没有摆脱斯大林的模式C.只局限于农业领域 D.没有取得任何效果4.(2005·江苏)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联共(布)十五大提出总方针 B.优先发展轻工业C.与农业集体化同时展开 D.到1937年基本实现5.(2005·上海)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有人对列宁说:我们过去认为可以一举消灭商品经济,走向社会主义,但实际情况表明,必须发展商品经济。此后苏维埃政权A.采取余粮收集制 B.建立战时经济体制C.实施新经济政策 D.颁布新的土地法令6.(2005·广东)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7.(2006·上海)1693年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面对浩瀚的海洋心潮澎湃,立志要使俄国面向西方,成为海上强国。之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有( )A.鼓励商品进口 B.推广平民教育C.废除农奴制度 D.建立新式海军8.(2006·全国)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十月革命( )A.是在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中取得胜利的 B.推翻了俄国沙皇统治C.中止了帝国主义大战 D.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9.(2006·广东)关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造成1921年春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重要原因B.实践证明,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C.农业集体化方针确立后,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D.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10.(2006·全国)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11.(2006·江苏)苏联解体的直接和主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的削弱B.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C.苏共党内斗争的尖锐化D.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12.(2007·宁夏文综)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1640年英国的伦敦 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 D.1949年中国的南京13.(2007·江苏)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叙述,不属于斯大林时期的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B.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C.联合个体小农经济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D.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14.(2008·天津)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1961 年柏林危机B.苏伊士运河战争C.1964年越南战争D.古巴导弹危机15.(2008·四川)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16.(2008·全国)图5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 B.1914年C.1918年 D.1941年17.(2008·全国)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18.(2008·广东)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二)主观题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列宁全集》请回答:(1)材料一涉及到了一个当时苏俄实行的重要的经济政策,那就是:(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当时实行上述政策的目的有哪些?(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5)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能得出什么结论?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就下降6.9%……——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材料三 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1991—1999年任俄罗斯总统)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2)材料三中叶利钦所说的“过去”指的是斯大林时期的什么经济体制?(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究竟给苏联人民带去了什么,一致叶利钦要毫无留恋地彻底抛弃之?(4)对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叶利钦不是第一个冲击者。在他之前,还有哪些人进行过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5)叶利钦是在苏联解体8年后说上述那番话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苏联解体的呢?参考答案(一)客观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C B B 4 C B D D D C D C D D B C B A(二)主观题19、(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维持生活,对付战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现共产主义。(3)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由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退到私人买卖,自由贸易。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5)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20、(1)变化: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原因:为了满足国内工业化的需要。(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该体制短期内虽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这却是以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4)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局限: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5)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高考资源网德国历史面面观俄国历史面面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