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金牌学案专题一十五:日本历史面面观一、温故知新 高考资源网政治制度: 沙皇专制——苏共集权——多党制、总统制政治 对外关系: 北方战争、克里木战争、日俄战争、世界大战、苏美争霸革命运动: 十二月党人起义、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改革:彼得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列宁、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经济 表现: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中体制:斯大林模式 优势: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社会资源,成就突出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压抑地方、企业、农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思想: 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勃夫文化 文学: 果戈里、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高尔基科学: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加加林)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1、政体演变时期 状况1世纪 开始从氏族部落向国家过渡3世纪 大和国逐渐统一了日本,国家体制仍不完备:最高统治者天皇仅仅是氏族联盟的首领,没有绝对的权威,中央政权中的豪族势力很大,地方豪族也扩大势力对抗中央。7世纪—12世纪 国家政治体制完备:确立了天皇的最高地位,在中央设立掌管国家祭祀的神祗官和掌管行政的太政官,太政官下设大藏、刑部等八省,地方设置各级机构,置于中央控制之下。12世纪—19世纪60年代 天皇虽然依然存在,但大权旁落,将军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将军的统治机构叫幕府。17—19世纪,因德川将军幕府设在江户(今东京),有江户时代之称。19世纪60年代—80年代 日本发生倒幕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建立明治新政权,天皇权威日增。19世纪80年代——20世纪40年代 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天皇总揽统治权,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命,国民是天皇统治下的臣民,天皇拥有军队的统帅权,内阁无权过问。为了维持专制统治,灌输天皇崇拜思想,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日本宪法规定,天皇是日本国家和国民总体的象征。2、革故鼎新名称 大化改新 明治维新背景 日本落后 国家体制不完备政局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 日本落后 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资本主义因素处境艰难;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黑船来航使幕府被迫开国,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先进 隋唐时期,中国国家体制完备,经济发达,文化昌盛。 西方先进 政治制度民主,经济文化发达,军事力量强大。后进学先进 为了吸收先进文化,促进自身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派出使节,其中遣唐的使节最多。入唐留学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归国后促进日本的改革,出现以中臣镰足为代表的改革派,主张仿效隋唐制度。大化改新由此开始。 后进学先进 中国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感同身受,“落后就要挨打”,对谁也不例外。主张学习西方的改革派粉墨登场,主张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逐外国侵略者,结果失败。痛定思痛,改革派转而进行武装倒幕,彻底消灭了幕府势力,建立了以新天皇明治为中心的新政府。颁布《五条誓文》,表示改革决心。明治维新由此开始。概况 政治上 确立了天皇的最高地位,在中央设立掌管国家祭祀的神祗官和掌管行政的太政官,太政官下设大藏、刑部等八省,地方设置各级机构,置于中央控制之下。 政治上:破旧立新 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取消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级的特权,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设置都、道、府、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宣布“四民平等”,都是天皇统治下的“臣民”。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领导倒幕运动的下级武士长期垄断国家政权,被称为“藩阀”,以天皇名义掌握政权。经济上 实行班田收授法,定期向农民授田。接受土地的农民负担租庸调。 经济上:殖产兴业 工业上,重点兴办军事工业、重工业,同时致力于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创办国营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扶植私人企业,将一大批国营工厂出售给与政府关系密切的民间大资本家,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农业上: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文化上 城市建筑风格、服饰、文字、生活习俗等全方位学习中国 文化上:文明开化 开办学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思想启蒙、新闻出版、衣食住行评价 经过大化改新,氏族豪族的世袭特权被打破,日本国家形态基本完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确立了天皇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在较短时间内,跳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意义 国内: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 政治上 封建割据状态结束,国家统一实现,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民族危机摆脱,全部不平等条约废除,成为世界强国。经济上 工业化物质基础奠定,工业革命热潮掀起,工业体系比较完整,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文化上 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被打破,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变化深刻。国际 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启动为其他落后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局限 政治上 藩阀专权,议会虚设,人民无权利可言。经济上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导致农民贫困,影响国内市场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军事上 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深重灾难。思想上 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有着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3、对外扩张政策 实施名称 大陆政策 步骤 概况内涵 大陆政策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第一步是征服朝鲜,第二步是征服中国东北,第三步是征服整个中国,第四步是征服亚太地区,第五步是征服整个世界。 第一步 征服朝鲜又用了四步:第一步打开朝鲜大门(1876年《江华条约》),第二步控制朝鲜(1895年甲午战争后),第三步把朝鲜变成事实上的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后),第四步吞并朝鲜(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第二步 1931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征服了中国的东北。第三步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欲征服整个中国。第四步 1941年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开始其征服亚洲太平洋的计划。第五步 最后的结果是战败,无条件投降,大陆政策寿终正寝。三、本专题你应该构建的知识体系:7————12世纪————19世纪————1945年————至今政治:政体演变天皇专制 幕府专制 天皇专制 立宪君主制农业:班田收授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工业:军事工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民用工业、国营工厂、民间企业文化:开办学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思想启蒙、新闻出版、衣食住行四、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如何?19世纪70年代,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了国内重重关卡和行会制度,积极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办工厂,扶植私人企业,发展对外贸易。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885年前后,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高潮。20世纪初,日本的工业革命基本完成,也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由于日本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十分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竞争,只有更多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相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有“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之称。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日本,工业生产普遍下降,失业人数猛增,农产品价格惨跌,大批农民破产。法西斯专政逐步确立起来,日本成了亚洲的战争策源地。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后日本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生产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爆发,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已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1987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五、本专题你应该做过的测试(一)、客观题1.(2004·江苏)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1)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3)推行征兵制,建立一支绝对忠于天皇的军队(4)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允许土地买卖的法令A.(1)(3) B.(2)(3) C.(1)(4) D.(2)(4)2.(2005·全国)在日本的武装倒幕运动中( )A.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领导力量B.中、下级武士积极参加了斗争C.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D.通过付见、鸟羽战役彻底消灭了幕府武装力量3.(2006·北京)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1)开展工业革命(2)废除封建制度(3)实施“大陆政策”(4)推行“文明开化”A.(1)(2)(3)B.(2)(3)(4)C.(1)(2)(4)D.(1)(3)(4)4.(2007·天津)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5.(2008·全国)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6.(2008·上海)19世纪70年代有个日本人对来访的德国友人说:“我们的历史自今日始!”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一时期的日本( )A.正开始建设现代国家 B.刚准备抵制西方文化C.才决定学习儒家经典 D.已成为世界重要强国(二)主观题7.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关系的发展有赖于青年一代的沟通与交流。为此,我省N中学邀请日本某校学生前来访问,并拟定了以下交流提纲。假如你作为N中学的一员,按照提纲要求,将如何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中,先进的中华文明曾予日本以很大影响。请以汉、唐为例,各举一项史实说明。(2)19世纪60年代后,中日两国开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试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例,简述其背景的共同点和各自军事改革的措施。(3)明治维新后,日木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中日关系发生逆转。指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源。(4)近代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试列举日军制造的两起惨绝人寡的大屠杀。同时,侵略战争也使日本人民备尝战争的苦果,右图《1945年8月的广岛》的景象是哪次空前军事行动的结果 (5)综上所述,你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8.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到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19分)(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12分)(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一)客观题题号 1 2 3 4 5 6答案 C B B 4 C B(二)主观题7.(1)汉代: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唐代:大化改新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答出: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吉备真备在日本大力传播唐朝文化,亦可)(2)共同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封建统治出现危机。洋务运动的军事改革措施:前期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购买和建造舰船,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成立海军衙门;培养军事人才。明治维新的军事改革措施:推行征兵制,建立富于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的新式军队。(3)根源: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增强;但仍保留较强封建残余势力;竭力推行军国主义。(4)两次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旅顺大屠杀。全面侵华战争期间的南京大屠杀。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造成巨大伤亡。(5)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答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相关意思也可)8.(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高考资源网俄国历史面面观日本历史面面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