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教学内容: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过程与方法】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难点: 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四、教学过程一、创建新理论的宣言书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1)“文革”后,“左”倾错误的继续(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 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宣言书,它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2.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2)内容: 工作重心; 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指导思想)(3)意义:确立了正确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实现了重要的历史性转折.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二、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20C90S)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2、特点: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毛泽东思想,把握社会主义本质.3、基本内容:A.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一国两制”的理论 E.工作重点4. 邓小平理论的深化(1)“南方谈话”A、内容:本质,关系,标准邓小平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对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做了深刻的阐发。B、意义: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2)中共“十四大”(1992.10)A、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中共“十五大” (1997.9)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规定邓小平理论是党的行动指南。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0S)1、背景:(1)国际形势 (2)国内发展 (3)面临问题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及其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2、提出:(1)含义、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3.地位: 十六大,写入党章4、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2)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知识拓展]1、中共“十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据此回答: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别是在哪一历史时期确立的 形成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这些理论创新成果反映了怎样的共同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1942年中共七大会议上确定。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②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会议确定。背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特色理论逐渐成熟。③“三个代表” :2002年中共十六大会议确定。背景:进入21世纪,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共同特点: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2)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于这三大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起用的认识毛泽东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的准备。邓小平理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了重要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伟大的三大成果,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知识延伸]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①第一次: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权的革命道路。②第二次: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③第三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后记】通过学习,能让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从总体上加以把握,认识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能够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习本课过程中,要搜集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思想理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邓小平理论加以概括和阐释。[强调]邓小平理论形成完整体系的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展示:群众集会庆祝粉碎“四人帮”图。引导学生认知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强调]十五大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本题拓展题可以从毛泽东道路选择入手,并要求学生自行思考后,教师展示归纳总结。[本题分析与指导]1、提问学生“形成”与“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 第二问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问的背景入手。[问题探究]注意:区别“三大理论成果”与“三次巨大转变”各指的是什么 一、教学内容: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毛泽东等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活动和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多读毛泽东原著,不断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三、教学重难点:重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毛泽东思想成熟与确立极其历史意义。难点: 毛泽东思想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四、教学过程导入: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第一框题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思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结合相关内容思考: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它是怎样一步步成熟与确立起来的 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涵义解释]毛泽东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一框题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井冈山时期)1、原因:实践来源: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主观因素:中共党人的革命首创精神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国际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2、过程:毛泽东参加中共一大;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3、标志: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问题思考]思考: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内容、意义、及其文章。A、基本内容:立足点从城市转入农村,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土地革命战争,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最后占领城市,夺取全国胜利.B、历史意义: 成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反革命统治力量在全国不平衡。经济——中国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②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④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必要条件)⑤共产党组织有力和政策正确(重要条件)第二框题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延安时期)1、条件: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实践及其成功与挫折的经历;抗战时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大后方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毛泽东的不断努力。2、成熟与确立: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3、确立意义:它为中共领导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阅读课文P64第二段,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和前途问题的论述(P64)广泛的统一战线(动力):工,农,大,民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阅读课文P64,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旧民主革命 新民主革命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目的前途 资产阶级共和国 先民主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群众基础 不敢发动群众 有广泛群众基础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三框题 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之路1、理论总结1)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实行改造2)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3)严格区分并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4)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2、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著作《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对毛泽东的评价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就其一生来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例题训练]材料一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犹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引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材料一的论述强调了什么 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强调了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总结:1、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统一战线思想;政权建设思想;党建思想;军事思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外交思想;民族关系思想。2、毛泽东思想的特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义,是中共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第三、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共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教后记】通过学习,能够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多读毛泽东原著,不断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的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整体感知]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指出: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三次巨变:第一次:辛亥革命第二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位巨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知识介绍]区别:不同的时期及其理论总结:大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1924-192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延安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 [问题思考]思考: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①由中国社会性质决定②中国革命性质决定(民主革命) ③敌我力量对比和敌人统治特点决定的。[延伸拓展]材料一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材料二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请回答:以上两则材料出自毛泽东的哪一篇论著 据材料一回答,新旧民主主义的主要区别是什么?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②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材料二中所指的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是什么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第 1 页 共 4 页一、教学内容: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一节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二、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过学习,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能够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进行概括和阐释。学习过程中,注意运用自我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情境,丰富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难点: 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 ,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四、教学过程【课前思考】回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正式传播于什么时候,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及其活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意义:1)使中国人民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2)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义革命的转变,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一框题 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思考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2、具体内容是什么 3、在实践过程中是怎样运用的?结果如何 A、历史背景①19C末20C初,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②鸦片战争以来,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③孙中山等人学习接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④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B、内容:1)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前提(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内容: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2)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核心(创立民国)内容: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民生主义(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平均地权)内容: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C、评价:性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积极性:P59局限性:未明确反帝(族);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权)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生)。此决定了资阶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D、三民主义实践:1、1905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2、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3、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并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E、实践的结果: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并没有真正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框题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原因:1) 三民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十月革命的影响;3)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国民党改组工作完成;4)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5)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2提出:1924年 国民党一大 3内容: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反满族贵族专制“新”在反帝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国民的政府“新”在强调民权普遍性;反帝反封相结合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平均地权(后提出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民族主义;联俄联共;民权主义:扶助农工;民生主义:扶助农工[补充] 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在新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大革命高潮的到来。4、评价:A、进步意义:①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②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B、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知识拓展】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但为何两党又会最终分道扬镳?新三民主义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原则区别?区别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区别存在的原因:因为两党的革命纲领有原则的区别;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材料展示: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 请思考: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为三大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政策原则三大政策是方法、手段;新三民主义是纲领、奋斗目标、统战的政治基础。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知识拓展]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真题演练 2000年上海高考试题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1894年6月)(1)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是什么?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材料二 “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1903年12月13日2)与材料一相比,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的变化?方法:以前采用温和的改革(或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材料三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3)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主要原因是什么?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4)为了这场“民主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政治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5) 综合材料一至四,并运用你的历史知识,对孙中山作一最简要的评价。评价:是中国历史上民主革命的先驱;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革命主义精神。 最终走上了与共产党合作之路。【教后记】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同时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的认识,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理论成果,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在学习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达、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本专题过程中,可以广泛搜集20世纪以来这些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实践结果,并对其进行整理和置疑。提出问题,在同学间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感知、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历史学习的激情。[整体感知]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指导中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2、指导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3、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知识介绍]1、1905年8月20日,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这是孙中山书写的同盟会政纲条幅。2、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里,将同盟会的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问题思考]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等人进行了哪些革命实践?(引导学生从革命派出现开始思考。)[ 动动脑]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增加了哪些内容,新在何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思考指导:引导学生从内容的共性和不同入手,培养学生自我分析归纳能力。以表格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区别:本质区别:中共:最低纲领: 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纲领。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三民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对此引导学生了解区别原因应该从阶级本质出发)展示连战和胡锦涛主席会面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受和理解。[思考]孙中山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1、根本原因:孙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2、客观条件: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四(1).doc 专题四(2).doc 专题四(3).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