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2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材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本课第一目“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讲秦统一的形成,重点交代了旧制度的破坏过程;第二目“‘始皇帝’与三公九卿”,讲秦制的集权特征和中央政府的权力格局;第三目“废分封,置郡县”,讲地方体制的严密性和制度的残酷性。为巩固统一所推行的经济措施相对本课主题属次要内容。贯穿于本课的线索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和官僚系统的建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基本保证。学生分析始皇帝的由来初中历史课已经讲过,这里就不必设为重点。但秦的三公九卿制学生知之不多,通过设问和知识拓展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秦始皇的资料等,在课堂上让他们来介绍,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动手的能力。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难点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基本原则:没有疑问——掌握自主学习: 自行探究解决——掌握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或合作探究解决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二)导入设计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教学导语“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结构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制被破坏2.争霸战争开始3.各国纷纷变法4.秦国完成统一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3.三公九卿的职权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朝的地方机构2.官吏的选拔考察3.巩固统一的措施4.制定严苛的法律(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制被破坏2、争霸战争开始3、各国纷纷变法4、秦国完成统一情境营造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堂设问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3、三公九卿的职权情境营造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课堂设问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朝的地方机构2、官吏的选拔考察3、巩固统一的措施4、制定严苛的法律课堂设问问题1: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廷尉李斯则坚决反对。想一想,如果你是秦朝时的一位大臣,你会建议秦始皇采取哪种统治方式治理地方?为什么?这一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可以重点分析学生建议的依据、原因。问题2:秦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和考察官吏的?选拔资格:①家中有一定财产;②会书写懂法律;③年龄限制。考察制度: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②官员自报政绩。问题3:秦朝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还有哪些?主要有①修筑万里长城; ②修建驰道、直道;③统一货币、度量衡; ④统一文字;⑤整顿各地风俗。(阐释驰道、直道、秦权。)问题4:这么两句成语,叫做“囹圄成市”、“赭衣遮道”(或“赭衣塞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囹圄”就是牢狱,关押的犯人像市场上的人那么多;“赭衣”,罪犯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路上的罪犯多得把道路都塞满了。它形容了秦法律的严酷,这也是秦之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问题5:下共主(共主是氏族社会遗留的领袖模式)与中央集权的区别是什么?课后“阅读与思考”中,柳宗元为什么说秦“有叛人而无叛吏”,原因是什么?西周体制的特点是“亲贵合一”的国家组织原则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周王既是宗法上的大宗,政治上也是天下诸侯的共主和国王。国家依据宗法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等级的尊卑高下。政治分权与财产分配相结合,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通过宗法制得以实现,没有形成官僚系统。秦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完全抛弃了宗法关系,建立了一整套行政管理系统。管理者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由皇帝任命的大小官吏掌握。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邑,官吏之间的关系是上下级服从关系。法律对官吏提出了各种要求,促进了官僚制度的进一步确立,同时司法监察系统以严法酷刑杜弊防奸。它反映了皇权专制与政府施政之间的权力制约作用。教学总结一套新制度的确立非短时间能够完成。巩固新制度还需要实践。秦虽然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但承袭秦制的汉代在地方制度的设置上又出现了反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探究。配套练习1.下列诸侯国中,不属于西周正式分封的是A.晋国 B.卫国 C.赵国 D.燕国2.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的时间是A.公元前770年 B.公元前475年C.公元前453年 D.公元前379年3.下列不属于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的事件是A.三家分晋 B.田氏代齐 C.各国变法 D.周王求赙4.秦朝能够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最主要的原因是A.国家的统一 B.社会经济的发展C.法治的实施 D.秦始皇的雄才大略5.下列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有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6.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技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7.下列措施不属于君权与相权矛盾产物的是A.设置左、右丞相 B.御史大夫的设置C.由太尉掌管军权 D.三公之下设九卿8.秦王朝皇帝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是①实行世袭制 ②称始皇帝 ③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④地方废分封,置郡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秦朝负责监察职责的地方官吏是A.丞相 B.监御史 C.御史大夫 D.郡丞10.秦兵马俑坐落于秦始皇陵东侧,且面朝东方的原因是A.再现秦灭六国的雄姿 B.古代秦人下葬的风俗C.渴望死后仍君临天下 D.根据地理环境而设计11.阅读下列材料: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①李斯认为不应“法古”的理由是什么?他的思想属于诸子百家中哪家的观点?②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焚书的行为?12.试分析秦的郡县制与周的分封制的异同。参考答案1.C 2.B 3.D 4.A 5.B 6.C 7.D 8.D 9.B 10.A11.①李斯认为“五帝”、“三代”治理的方法就各不相同,因为时代变了,所以治理的方法也应该变。他的观点属于法家思想。②秦始皇焚书,目的是反对效法古代的治理方法和反对以古非今,其结果是巩固了专制统治,有利于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但是,他采用文化专制的做法,也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百家争鸣的局面被破坏。12.同:①都是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身统治;②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③都多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异:①分封制的实质是贵族政治,郡县制的实质是官僚政治;②分封制的用人标准是“亲”和“贵”,而郡县制的用人标准是“贤”与“能”;③分封的诸侯世代相袭,郡县的长官则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④分封制使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郡县制则让秦始皇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设计意图第10题和第12题均属于开放式的探究性命题。其中第10题考的是学生的课外知识,及对未知问题的合理分析能力;第12题则还可以答出更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教学后记本课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所以没有像第1课那样主要由老师来讲,而是增加了情境创设,由学生思考后回答。另外授课的重点放在了对秦的中央集权制度特点的分析上,做到了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若只为吸引学生兴趣而把时间过多地放在探究上,势必会游离主题,无法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老师要注意把握时间,不要过多地纠缠枝节问题和课外内容。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