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成都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成三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09年成都市中考历史复习资料(成三套)

资源简介

2009中考成都历史部分复习要点
大面中学历史组整理
一、三星堆和和金沙遗址、
1、☆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是殷商奴隶制青铜文明。代表文物见下图:

青铜面具 青铜立人像

2、☆位于四川成都西郊的金沙遗址,距今3000年,是末商周初的奴隶制青铜文明。代表文物见下图:其中,第二副图叫太阳神鸟。2005年被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图案。
图5
二、都江堰的修建、
A.战国后期秦国李冰(川主)主持修建的。 B.构成:由渠首工程(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和渠道灌溉工程构成。
C.特点: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最大特点),自流灌溉.
D.功能:防洪、灌溉、运输等。 E.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F.2000年,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汉代成都的文化、
1.成都教育:
汉景时,蜀郡郡守文翁在成都创办蜀郡郡学——文翁石室(今石室中学),它是我国第一所地方官学。
2、司马相如和扬雄
司马相如,汉赋主要奠基者,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字子云,代表作有《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晚年写的《方言》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的方言词典。
3、陶塑、画像砖、画像石称为艺苑三绝。代表有东汉的说唱俑
4、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圣地,2000年, 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一起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四.唐朝诗人与成都
李白留有《登锦城散花楼》赞美成都。有“诗圣”之称的杜甫曾住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杜甫草堂为了纪念他。女诗人薛涛发明薛涛笺。
五.保路运动: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实质是将川汉铁路卖给了外国,全川人民掀起了保路运动。1911年6.17"四川保路同志会"在成都成立,标志着保路运动兴起.领导人:蒲殿俊、罗纶。赵尔丰制造“成都血案”后保路运动发展到武装斗争阶段。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爆发创造有利条件。今人民公园内就矗立着一座保路运动的纪念碑(见前面图5)
六.宝成铁路:
“一五”计划期间修建的宝成铁路于1956年通车,沟通我国西北和西南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七.川军抗日:
1937年8月,川军(在刘湘领导下)开赴抗战前线,获得“川军能战”,“无川不成军”的赞誉。川军将领王铭章、许国璋、李家钰等为国捐躯。1938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挽川军将领王铭章联称“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的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
建议:学生完成《2009新中考历史》86到88页的相关练习,并粘在书上)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整理
一、八年级上
1、第1课——鸦片战争(P4-6)
①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
直接原因:清政府命林则徐实行禁烟运动。
②经过:
A、开始时间和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B、结束时间和标志:1842年8月,英舰到达南京江面,清廷被迫派人向英军求和,战争结束。
③结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
a.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赔款2100万元
c.开口: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议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虎门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包括“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居住”等权利。
④影响:A、政治上: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
B、经济上: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封建经济开始解体。
C、社会性质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影响)
D、历史阶段上:中国从此进入了近代史。
2、第3课——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P17)
①时间:1895年 地点:马关 人物:李鸿章和伊藤博文
②相关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③主要内容有:
a.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设厂: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d.开口:增开通商口岸
④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第4课——《辛丑条约》(P23)
①时间:1901年 国家数:11个
②相关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③主要内容:
a.赔款: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b.禁反: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反映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
c.拆台: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d.划界: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
《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些,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第5课——洋务运动举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P29-30)
①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②代表人物:中央以奕?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③口号: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④主要内容:
a.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
主要有:1861年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最早)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最大)
    1866年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设备最齐)
b.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民用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
    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c.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d.兴办新式学堂。代表: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
⑤评价:
a.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b.失败及原因: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因而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c.作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d.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5、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P32-33)                 
①兴起原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导火线——《马关条约》的签定;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意义——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变为爱国政治运动的标志
③康、梁的宣传活动: a.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时务报》等。
b.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
6、第7课——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P39-41)                        
①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辛亥年)
②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2009年为民国98年)
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约法》
③历史意义:
a.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功绩)
c.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失败)
7、第12课——遵义会议(P71)
a.时间、地点:1935年1月,遵义
b.内容: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c.意义: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第14课——七七事变(P87-88)
a.时间:1937年7月7日,又称卢沟桥事变
b.是日本全面侵华的标志;也是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标志。
9、第15课——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P94-97)
①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歼敌1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其中川军将领王铭章壮烈殉国。
②百团大战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其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的辉煌战绩,增强了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
二、八年级下
1、第1课——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历史意义(P3-5)
①、开国大典
A、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949年10月1日,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B、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天安门广场,毛泽东宣告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54门礼炮指54个民族,28响指中共成立28年)
C、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结束了一百多年来(1840-1949)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解放,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外: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启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第7课——十一届三中全会(P46)
①时间:1978年12月。地点:北京。
②内容
a.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拔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③意义: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使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新时期。
3、第8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49-50)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②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同时还有四川。
③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④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4、第9课——对外开放的扩大(P58-59)
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又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等7个经济开放区→重庆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上海浦东为龙头,重庆为龙尾)→成都等18个内陆省会城市。
②作用和影响
a.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b.给我国带来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5、第14课——“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的回归。(P91-94)
①含义:“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但“一国两制同”构想的成功初中首先是在香港地区。
②香港、澳门回归
A、香港回归: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回归,董建华是第一任行政长官。
B、澳门回归: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回归,何厚华是第一任行政长官。
C、香港、澳门回归意义:
a.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是中华民族百年历史的盛事;
b. 是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的成功实践。
c.使香港、澳门进入新时代;
d.“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台湾问题的解决,一定会起到示范作用。
6、第16课——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P106)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2009年中考中国古代史考试内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注意P53统一货币、文字示意图)
政治上:①建立皇帝制度;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尊儒术兴太学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汉武帝刘彻在位时,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并在都城长安办太学,让博士主持教学,招收“弟子员”。
丝绸之路:(注意P72丝绸之路示意图)
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的重要商路,经过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区,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在这条商路上,汉朝向外输出的主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和欧洲)
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其中,“南方丝绸之路”以成都为起点。
隋文帝——开皇之治、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1、581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亡江南的陈朝,结束分裂局面,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在位期间,使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便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2、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以贞观为年号,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李世民采取以下政策治理国家:①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注意三省六部制)。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注意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4、贞观年间出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的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5、712年,李隆基当了皇帝。他就是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年号开元。
6、唐玄宗任用姚崇、宋璟担任宰相,经过治理,不仅“贞观之风一朝重振”,而且经济文化有新的发展,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注意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杜甫《忆昔》)
五、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2、概况: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作用: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地位:郑和的远航比著名的欧洲航海家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六、闭关锁国:
1、乾隆年间,只准开放广州一处(如广东十三行),并颁行了严格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2、评价:①积极性: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②局限性: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③启示:要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