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广东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法律常识第1节《学法知法 法不可违》复习课件+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广东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 法律常识第1节《学法知法 法不可违》复习课件+导学案

资源简介

法律常识复习课
第1节
学法知法 法不可违
考纲考点
【考点1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考点1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考点15】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考点16】
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增强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易错易混知识点复习
1.我国法律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犯罪的法律标志是:_________;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是:____________。
3.违法行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的行为或者____________的行为。
4.__________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__________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做出法律所禁止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背多分—解读重点
1.法律的含义 【识记】
2.法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理解】
3.我国法律的功能 【理解】保护功能和制裁功能
4.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划分)【了解】
5.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联系 【了解】
6.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识记】
7.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理解】
8.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和区别 【了解】
9.未成年学生怎样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运用】

(2016广东)辨析题(1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背景材料】: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全国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浙江大学有关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之间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等只是行为习惯问题,与道德和法律无关。请对上述观点辨析。
【考点16】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增强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答:(1)定性。(1分)
(2)讲道理 (2分 )+摆事实 (2分)
(3)讲道理 (2分 )+摆事实 (2分)
(4) (总结,1分)

注意:用哪些知识点(把握知识点所属范围)评析哪些行为
答题思路
(1)上述观点是_________的。(1分)
(2)①同学之间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与_________有密切关系。(1分)②平等、友善待人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内容。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严重违背了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非正义行为,应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3分)
不正确
不良行为习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___________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1分)___________是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1分)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是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的违法行为,其中,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中,轻则_________,重则是犯罪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2分)
(3)同学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同学间发生误会和矛盾时要学会冷静处理,换位思考,宽容、友善待人。要增强法律意识,用道德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1分)
生命健康权
人格尊严权
一般违法行为
问题(3)从依法自律角度,说说曾某的行为对我们的警示。(2分)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②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考点1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反馈案第9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通过。该法规定,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人身权利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材料二:2018年5月,江苏淮安消防战士谢勇在一次救火中壮烈牺牲,公安部批准他为烈士。曾某散布不实言论,污蔑谢勇烈士。当地人民检察院对曾某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10.材料: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小凡,今年14岁,因父母离异,疏于管教,渐渐地同社会上一些不法分于在一起,经常旷课,打游戏,以致出现偷盗等严重不良行为。一次为了筹钱打游戏,竟然盗窃电线等一
些施工工地上的物资去卖,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为教育他,公安机关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进行判处有期徒刑5年。
(1)上述案例中有四处法律知识方面的错误内容,请一一找出来改正?(4分)
四处错误为:①小凡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盗窃罪不属于犯罪,是不负刑事责任的,所以不能适用刑罚;②如果他满16周岁,那么审理也不是“公安机关”而应改为“人民法院”;③对于未成年人的案件不能“公开审理”,应改为“不公开审理”;④对于未成年人不能“判处有期徒刑5年”,应改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10.材料: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小凡,今年14岁,因父母离异,疏于管教,渐渐地同社会上一些不法分于在一起,经常旷课,打游戏,以致出现偷盗等严重不良行为。一次为了筹钱打游戏,竟然盗窃电线等一些施工工地上的物资去卖,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为教育他,公安机关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进行判处有期徒刑5年。
(2)读完案例,你的体会有哪些?(4分)

(3)为了防微杜渐,避免悲剧的发生,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3分)

注意:(2)+(3)=案例给我们初中生的警示
警示是:
 ①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如果不抵制不良诱惑,可能诱发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②我们要留意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和行为习惯的细节。
 ③我们要对不良诱惑坚决说不。
 ④我们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和道德的要求,远离不良行为。
【考点15】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10.材料: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小凡,今年14岁,因父母离异,疏于管教,渐渐地同社会上一些不法分于在一起,经常旷课,打游戏,以致出现偷盗等严重不良行为。一次为了筹钱打游戏,竟然盗窃电线等一些施工工地上的物资去卖,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为教育他,公安机关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进行判处有期徒刑5年。
(4)请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谈谈如何使未成年人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
①家庭:加强家庭保护,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尊重、教育和教育未成年人。
②社会:加大宣传力度,关心、爱护未成年人,保护其合法权益;网吧等场所依法经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学校: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和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拓展】设问:某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或受到非法侵害的各方面原因?
【考点15】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背景材料:广东省珠海市某校七年级的学生何明,由于父母离异,与父亲生活,父亲因做生意经常不在家,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在学校附近有一些网吧没有按照规定,经常接纳未成年人来玩游戏。何明经不住诱惑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甚至彻夜不归,学校及时与何明父亲联系,但他父亲却不理睬,后来何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知识分析造成“何明经不住诱惑经常旷课到网吧玩游戏,甚至彻夜不归”的原因。(6分)
答:①何明的父亲没有很好履行家庭保护的职责,父亲因做生意经常不在家,没有很好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教育义务;②网吧老板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有关社会保护的规定;有关部门也对网吧监管不力,没有很好起到社会保护的职责;③他本人也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
(2)从何明的例子中,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要怎样才能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5分)
答: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法的事情;②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③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等。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 第三单元 法律常识
第1节 学法知法 法不可违 导学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__________
自 主 学 习 案
【考点】
考点11.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考点12.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考点15.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考点16.了解犯罪的特征、刑罚的种类,增强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命题规律:从近几年广东省命题地区的考试内容来看,本节内容考查的重点是:法律的基本特征;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一、易错易混知识点复习
1.我国法律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犯罪的法律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违法行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4._________________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二、背多分:老师解读有关知识点。
1.法律的含义 【识记】
法律是由_________制定或认可的,靠_________________保证实施的,对_________________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特殊行为规范。(与纪律、道德的区别)
2.法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理解】
(1)法律只能由国家经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
(2)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为后盾来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我国法律的功能 【理解】
(1)协调矛盾、惩治罪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和实施法律。
(2)法律保证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3)政治生活依法而行,才能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繁荣。
(4)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社会才会让人们感到安全和幸福。
4. 违法行为的种类有哪些?(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划分)【了解】
①民事违法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5.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联系 【了解】
(1)特征:①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刑法 ③应该受刑法处罚
(2)联系: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6.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了解】
(1)含义: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的强制性惩罚。法律上称为刑罚。
种类 内容 适用
主刑 包括管制、拘役、( )、无期徒刑和( )五种 主刑只能( ),不能相互附加适用
附加刑 包括( )、剥夺政治权利、( )、驱逐出境四种 既可以作为主刑的附加刑适用,又可以独立适用。
7.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理解】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又叫做犯罪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反的法律不同 犯罪违反了刑法,而一般法律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犯罪是一种( )的行为,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比较轻微。
所受到的处罚不同 犯罪要受到( )处罚,而一般违法要受到刑罚以外的处罚。
8.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和区别 【了解】
(1)含义
①不良行为:严重违反纪律,严重违背社会公德,对他人和社会有一定的危害性,尚不够( )的行为。②严重不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 )的违法行为。
(2)区别:严重不良行为比不良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更大。严重不良行为已经是违法行为,需要及时予以教育和矫正。
9.未成年学生怎样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运用】
①留意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和行为习惯的细节;②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意志和能力;③遵守法律的规定和道德的要求,自觉远离不良行为。

合 作 探 究 案
(2016广东)辨析题(1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
背景材料: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全国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32.5%的人偶尔被欺负,6.1%的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浙江大学有关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人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之间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等只是行为习惯问题,与道德和法律无关。请对上述观点辨析。











反 馈 案
1、 单项选择题
1.(2018广东)高中生小童和几个同学一起到山上烧烤,因明火未灭就回家,导致一片树林被烧毁,小童等人因此被派出所依法拘留并罚款。这警示我们( )
A.违法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法律禁止的行为我们尽量不去做
C.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D.中学生的不良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2018广东)现在,电信诈骗正向手机游戏领域蔓延,如通过有偿刷点、低价卖装备、代充游戏币等手段进行诈骗。这警醒青少年( )
A.增强防范意识,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B.应该正确认识网络危害,远离网络
C.严打手机游戏领域的诈骗犯罪行为 D.不要贪小便宜,不受任何社会影响
3.(2018广东)李某在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持续开采花岗岩,因此,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3万元。李某的行为属于( )
A.一般违法 B.严重违法 C.行政违法 D.民事违法
4.(2017广东)大学生闫某因捕猎并售卖了十六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被法院以非法猎捕珍贵、
濒危野生动物罪和非法收购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半。闫某被严惩是因为其行为( )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刑法的有关规定
③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民事责任 ④是行政违法行为,应受行政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6广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一条款表明( )
A.学校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要依法严厉惩处 B.平时考试作弊都要受到刑法的严厉制裁
C.只有在国家组织的考试中才不能作弊 D.在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是犯罪行为
6.(2015广东)吴某以“声援”一起案件为由,在法院高声辱骂工作人员,摆放侮辱性的牌子。吴某因此被公安机关治安拘留10天。吴某的行为属于( )
A.刑事违法行为 B.行政违法行为 C.严重违法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7.(2014广东)2014年5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审通过《安全生产法》修正案,把安全发展战略写进《安全生产法》。这说明法律的特征是( )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特殊行为规范 B.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C.我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D.我国法律具有维护社会安全和秩序的功能
8.(2014广东)2014年5月23日,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汉、刘维死刑。这是因为( )
A.他们实施了不道德、非正义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
B.他们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C任何人实施在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D.他们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触犯我国刑法
二、简答题(8分)
9.维护法律尊严,是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于2018年4月27日通过。该法规定,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人身权利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材料二:2018年5月,江苏淮安消防战士谢勇在一次救火中壮烈牺牲,公安部批准他为烈士。曾某散布
不实言论,污蔑谢勇烈士。当地人民检察院对曾某依法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请回答:
(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材料一是如何体现其特殊性的?(2分)


(2)联系材料二,从履行义务角度,分析曾某被提起诉讼的原因。(2分)


(3)从依法自律角度,说说曾某的行为对我们警示(4分)



三、分析说明题(12分)
10.材料:某校八年级(1)班学生小凡,今年14岁,因父母离异,疏于管教,渐渐地同社会上一些不法分于在一起,经常旷课,打游戏,以致出现偷盗等严重不良行为。一次为了筹钱打游戏,竟然盗窃电线等一
些施工工地上的物资去卖,数额较大,触犯了刑法。为教育他,公安机关公开审理了此案,决定依法对其进行判处有期徒刑5年。
请回答:
(1)上述案例中有四处法律知识方面的错误内容,请一一找出来改正?(4分)


(2)读完经过自己纠错的这则案例,你的体会有哪些?(4分)

 
(3)为了防微杜渐,避免悲剧的发生,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3分)
 


参考答案
自主预习案
一、
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刑事违法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做出法律所禁止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二、
1.国家 国家强制力 全体社会成员
6.有期徒刑 死刑 独立适用 罚金 收入财产
7.刑罚
8.行政处罚 刑事处罚
合 作 探 究 案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之间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等只是行为习惯问题,与道德和法律无关。请对上述观点辨析。
答:(1)上述观点是错误的。(1分)
(2)①同学之间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密切关系。(1分)②平等、友善待人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严重违背了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非正义行为,应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3分)③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1分)人格尊严权是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1分)以强欺弱、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是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的违法行为,其中,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中,轻则是一般违法行为,重则是犯罪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2分)
④同学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同学间发生误会和矛盾时要学会冷静处理,换位思考,宽容、友善待人。要增强法律意识,用道德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1分)
反馈案
一、
1.C 2.A 3.B 4.A 5.D 6.B 7.A 8.D
9.(1)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材料一是如何体现其特殊性的?(2分)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该法规定,侵害英雄烈士人身权利的,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体现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3分)
(2)联系材料二,从履行义务角度,分析曾某被提起诉讼的原因。(2分)
答: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体现。曾某污蔑烈士的言行违反了《英雄烈士保护法》没有履行维护烈士人格尊严权(名誉权)的义务,做出了法律禁止的行为。(3分)
(3)从依法自律角度,说说曾某的行为对我们警示(4分)
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②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履行法定义务,法律禁止的坚决不做。
10.(1)上述案例中有四处法律知识方面的错误内容,请一一找出来改正?(4分)
答:四处错误为:①小凡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犯盗窃罪不属于犯罪,是不负刑事责任的,所以不能适用刑罚;②如果他满16周岁,那么审理也不是“公安机关”而应改为“人民法院”;③对于未成年人的案件不能“公开审理”,应改为“不公开审理”;④对于未成年人不能“判处有期徒刑5年”,应改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4分)
(2)读完经过自己纠错的这则案例,你的体会有哪些?(4分)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违法犯罪往往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如果不抵制不良诱惑,可能诱发不良行为或者严重不良行为,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为了防微杜渐,避免悲剧的发生,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3分)
 ①我们要留意自己日常生活的环境和行为习惯的细节。
 ②我们要对不良诱惑坚决说不。
 ③我们要遵守法律的规定和道德的要求,远离不良行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