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09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总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导练【考纲扫描】(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热点解读】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手工业、商业作为农业的附属行业,其发展受制于农业。2007年高考中,山东文综卷涉及到自然经济的特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等知识点;海南历史卷涉及到西周的工商业制度、南朝农业耕作技术、唐代商业管理制度、陶俑的产生及制作、明代商品经济的状况等知识点;广东历史卷涉及到商朝的农耕生产、明朝的商品经济的影响等知识点。从中可以预测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依然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将有可能成为2008年高考命题的亮点。此外,“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在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当代党和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一些政策、措施,链接本专题的相关主干知识。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第一:基本线索: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第二:名称来源:因耕地阡陌纵横,象井字形状,故名。第三:内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即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生产方式: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争取他们的劳动。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2.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3.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2)形成:春秋战国时期。(3)基本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弱点:①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②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生产资料有限,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5)评价: 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阻碍经济的发展。(6)破产: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小农经济开始解体。4.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及经营形式(1)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长期并存的局面。(3)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 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剩余部分在市场上出售5.中国古代商业的主要特点一是中国古代不同的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不同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商业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纸币最早出现,古代商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明清时期,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徽商晋商等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等,使得明清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二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随商贸的发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汉至唐,在京都、郡、国所在的大县城内,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三是中国古代商业与商人的命运总是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有关,自战国以来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中国古代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确实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6.如何理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它作为一项完整的政策,最初萌芽于战国时期。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的原则,这一政策长期得到继承。中国古代王朝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治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战国时期,秦国实施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跃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日益暴露。自然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打乱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内部平衡,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这一政策的消极作用就更明显。明朝中后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依然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发展。抑商的结果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积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发展。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中国社会落后的原因之一。【综合提高】1.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具体成就类别 具体成就农业 生产工具 刀耕火种、石器锄耕、春秋战国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唐代曲辕犁和筒车水利工程 都江堰、郑国渠 、白渠、坎儿井土地制度 西周井田制、西汉、曹魏的屯田制以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手工业 金属冶炼 商周青铜铸造、春秋、冶炼生铁和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北宋普遍使用;南宋末用焦炭冶铁丝织与棉纺 汉代获得“丝国” 称号;唐代出现缂丝技术;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松江在元明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制瓷 新石器时代陶器如彩陶,黑陶,白陶等;制瓷技术: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彩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商业 城市(市场) 城市发展虽商业发展而繁荣。秦汉至唐,“市”(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多是政治中心,多在官府指定的地区设立并由官府管理的,与居民所住的“里”“坊”严格分开。宋代以后坊市制度时空界限被打破。货币 贝壳、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五铢钱、开元通宝、宋代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表现3.比较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名称 相同点 不同点时间 目的 作用重农抑商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建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闭关锁国 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衰落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有利于抵制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专题检测】一、选择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经济的稳定性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根源之一。据此回答1--2题。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 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2.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 )A.小农经济 B.佃农经济 C.庄园经济 D.商品经济3.在我国土地所有制由国有到私有的转变中起决定性的因素是 ( )A.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B.公田的大量抛荒C.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 D.商鞅变法4.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合作5.南越王国是秦末汉初时,赵佗在岭南地区建立的一个独立王国。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出土的南越王墓是南越国第二代国君的坟墓,里面出土了大量文物,广州市政府在其基础上,建成南越王博物馆,参观南越王博物馆你可能 ( )A.看到有青花瓷器B.看到有波斯等国传入的一些物品,了解到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C.只看到少量的青铜器,而看不到铁器D.听讲解员讲述当时南越国人采用曲辕犁耕田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十分注重兴修水利,据此回答6~8题。 6.被誉为世界水利史上的创举是 ( )A.都江堰 B.井渠 C.天然陂池 D.昆明池 7.欧洲的水利技术介绍到中国是在 ( )A.西汉 B.秦汉 C.隋唐 D.明朝?8.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兴修水利、调整田制和赋税,扶植并控制小农经济。其原因不包括A. 保障国家财税来源 B.扩大对外贸易规模C.获得农民的支持和拥护 D.稳定封建国家政权9.福娃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国很早就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对我国的环境保护起了积极作用,也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功典范的是 ( )A.秦朝的《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典。B.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了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C.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历代政府推行屯田政策,不曾中断D.大跃进运动时期,为赶超英美掀起的大炼钢铁运动10.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糯,威(wen)夔(rui)自身光。”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这些描述土要反映( )A.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倍受压迫,日夜劳作B.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少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汉代丝织业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11. 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 ( )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 ②铸铁业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 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12.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从此材料中获得的正确信息有( )①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和罗马曾进行过直接的丝绸贸易 ②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③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④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绸之国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3.唐人张籍《贾客乐》中有关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14.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出( )A.《史记·食货志》 B.《梦溪笔谈》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15.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之为“瓷器大国”,在今天的欧亚非各国都有中国古代的瓷器出土。你今天在北非某国家博物馆中看到的我国古代瓷器,距今最早的可能是 ( )A.元代的青花瓷 B.明代的五彩瓷 C.宋代的影青瓷 D.唐代的唐三彩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封建经济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回答16~17题。16.下列图片能反映唐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A B C D17.隋唐时期出现的新农业生产工具是①筒车 ②翻车 ③水排 ④曲辕犁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与雍正的这句话观点不一致的是 ( )A.“上农除末,黔首是富”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业技艺,令世人叹为观止,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发展水平也基本上与世界同步。据此回答19--22题。19.下图展示的是我国古代两种著名的瓷器“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图1)和“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图2)。这两种瓷器的制瓷技术分别始于( )A. 汉朝 唐朝 B.唐朝 宋朝C.元朝 明朝 D.元朝 清朝20.《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此可知①施复夫妇是机户 ②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③当时手工业还比较落后④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A. ①③④ B.①② C. ①②④ D.②③④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却未能实现向近代社会的顺利迈进。据此回答21—22题。21.明代中后期,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尤其是在富庶的江浙商业城镇,出现了许多会馆,它们或者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或者是各种手工业行会的组织机构。对这一经济现象理解错误的是A. 工商业势力显著增强 B.区域间商品流通活跃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 D.工商业脱离了政府的控制22.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摹。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①“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成为社会风气 ②土地兼并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④这是清政府“重本抑末”政策的结果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③④23.我国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一些工商业城市①大多位于长江以南 ②具有专业化的特点③个别城市出现新的生产 ④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条件有 ①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手工业水平的提高 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④海外贸易不断扩大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乾隆止十四年(1759年)十月,两广总督李侍尧制定“防范外夷规条”,严格规定外商在华的经济活动。上述“规条”出台的背景是 ( )A.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中外贸易仅广州一地B.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严格限制商业活动C.清政府开放两广地方,两广与外商贸易活动频繁D.外国商人假借经商活动,破坏两广地方经济稳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主要的经济形式,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据此回答26--27题。26.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本诗反映了当时村民幸福美满的富足生活 ②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经济景况 ③展现了当时村民封闭保守、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④描写了唐朝山村农民的生活景象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7.在明清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的政策下,许多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从社 会发展角度看,这种现象导致的最不利的后果是A.小农破产影响社会稳定 B.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来源C.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金支持 D.土地集中经营提高了商品化程度我国古代手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最终未能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据此回答3---6题。28.下列对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是中国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直接来源B.生产不计成本,生产效率低下C.雇募制代替征役制提高了工匠的积极性D.明代中期丧失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29.纺织业成为中国资本主义最早萌芽的因素不包括A. 经济效益高 B.市场需求量大C.技术经验丰富 D.政府不加限制30.在元、明、清三代,山东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诸如临清、济宁等商业城镇,且布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出现这一特征的直接因素是A. 元代重修大运河,使山东成为南北陆上运输的主要通道B.山东地区农业高度发展,为商业城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C. 山东处在全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中间D.山东地区盛产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品,引来大量客流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以前)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战国时)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齐都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谈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战国策》材料三:“农为天下之本分,而工贾皆其末也……工贾取其利,而失之义,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雍正王朝》请回答:⑴简述材料一所放映的思想和影响。⑵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⑶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什么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32.阅读材料和图片,回答问题。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图1是唐朝都城长安图,图2是清明上河图中的东京汴梁城,图三是明清苏州繁华图。( http: / / www. / )(1)根据三幅图,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上述三座城市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 (2)图中反映出城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文融《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请回答问题:(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2)以上材料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3)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4)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收买,往往“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引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材料二 据雍正十二年《(苏州府)长洲县永禁机匠叫歇碑》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惟有不法之徒,不谙工作,为主家所弃,遂怀妒忌之心,倡为帮行名色,挟众叫歇,勒加银,使机户停织,机匠废业。致机户何君衡等呈请勒石永禁。……(长洲县官府决定)嗣后如有不法棍徒,胆敢挟众叫歇,希图从中索诈者,许地邻机户人等,即时扭禀地方审明。应比照把持行市律究处,再枷号一月示儆。”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4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4分)(3)依据材料,简要指出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分)答案1.C 2.A 3.A 4.A 5.C 6.A 7.D 8.C 9.B 10. C 11.D 12.D 13.B 14.D 15.D 16.C 17.B 18.C 19.D 20.B 21.D 22.D 23.D 24.C 25.A 26.A 27.D 28.D 29.B 30.B31.答:(1)反映了重农抑商思想。(1分)在战国时期这一思想对发展封建经济起了很大的作用,为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2分)(2)从材料二看是违背了材料一的思想,前者是限制商业的发展,二后者是反映由于商业发展所出现的状况。(2分)这正说明了人为地抑制商业的发展是违背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的发展,从而引起城市发展的显著变化。(2分)(3)清朝时仍是重农抑商的思想。(1分)这种思想对农业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致使整个社会经济日益迟滞,导致中国处于落后的经济地位。(2分)32. (1)地位:长安——唐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全国的商业大都会;东京汴梁城——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商业高度发达;苏州——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重要的手工业城市,纺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趋势:由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转变;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3. (1)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经营商业;从事封建地租剥削;兴办手工工场。(3)经营商业和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投资田产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34.(1)对手工业产品采取重税;(1分)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1分)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管制;(1分)严格限制出口。(1分)(2)机匠罢工、机户告状,(1分)官府发布告示禁止罢工。(1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手工业中的劳资斗争。(2分)(3)封建政府的政策、措施;(1分)劳资双方的矛盾。(1分)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9 页 (共 11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