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总复习《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专题导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09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总复习《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专题导练

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09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总复习
《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专题导练
【课标考纲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内容、作用 宗法制的内容及作用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王嬴政创立皇帝制度 秦朝的郡县制 秦朝的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及其评价 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元朝的中央机构 汉与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内阁制的确立及演变 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评价 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希腊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希腊的小国寡民的城邦制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梭伦改革 伯利克里时代的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 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罗马法的内容和作用 《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专题知识梳理】
1.分封制与宗法制制度对比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内容 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并进而分封属下,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历史作用 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
相互关系 分封是为了解决小宗与大宗关系问题而立;宗法制是家族制度和国家组织的紧密结合;有宗法便有分封,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主要依据。
中国早期的政治特点 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其核心是形成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宗法制为基础分封制下的集权。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朝代 帝王 主要内容 特点 影响
建立 秦朝 秦始皇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C郡县乡里;D严刑峻法; 皇权至上官员任命 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发展 两汉 汉武帝 设“中朝”; 各置刺史;颁布“推恩令”; 削弱相权;削弱封国 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
隋唐 隋文帝唐太宗 三省六部制;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负责起草诏令)、门下(负责封驳审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削弱了相权, 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进一步发展 宋元时期 宋太祖元世祖 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 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二府;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 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贫。
顶峰 明清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雍正 明: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存设军机处。 君主专制推向顶峰 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
3.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对照表
希腊民主 罗马法律
历史条件 古希腊多山多岛、城邦小国寡民、雅典贵族与平民矛盾、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 罗马建立帝国及独裁统治;罗马奴隶制社会矛盾冲突与发展的产物
主要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通过设立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等机构,保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作;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的方式。 罗马法包括《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其中后者由《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组成。
历史作用 希腊的古代民主政治为辉煌的古希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极盛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西方的政治思想和制度提供了思想渊源。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对人的行为做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古代希腊与罗马政治制度的认识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城邦政体所形成的民主制度,有利地推动着古希腊经济文化的进步,对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而罗马的法律则是构成古罗马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核,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受益于古罗马的文明,现在的许多法律制度就来源于罗马法。
【重点知识点拨】
1.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
2.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解
手段
核 心
概念
发展
过程
经济基础
思想来源
趋势
3. 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它将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封各地,建立侯国,目的是“封邦建国,以屏宗周”;受封者则须对周王尽各种义务,并受周王控制。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紧糅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使周天子世代皆为大宗,为所有诸侯国政治上的共主。宗法和政权实际合二为一。西周实行宗法制原则下的分封制。以维护宗法制的礼乐制度,与封邦建国的分封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构成西周古代宗族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4.汉朝到元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则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一切受制于中央。这样,这一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基本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5.自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作用:①容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自始至终相伴而存在;以明清时期为界,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了上风。
6. 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的产生及运作就充分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上述特点。雅典民主虽然有其社会和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它的民主仅是雅典男性公民的民主,而非全体国民的民主,但它毕竟创造出一系列民主运作的方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最值得参照的政体形式,为人类文明中的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它对人类民主政治以至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7.《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以《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主的古罗马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构成了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法渊源于罗马奴隶制度,仅使用于罗马公民内部,奴隶则被排除在法律的保障和所赋予的权力之外,因此它又被称为“公民法”。随着罗马对外扩张范围的扩大,罗马法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适用于各民族的新的共同法律——“万民法”。罗马法的创设,有力地规范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调节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对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有力的维系作用。这也为后世人们理解法律对社会生活的意义提供了重要启示,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条件。
【释难知识解析】
1.如何理解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所谓的分封制度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宗法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制度。这样,就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建立了上起王下至庶民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王朝统治的巩固。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主贵族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各个等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既是大小宗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每一个等级都必须服从上一个等级,并有义务尽其纳贡、服役等责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顶端,不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过“同姓不婚” 、“娶于异姓” 的联姻原则,又成为有甥舅关系的异姓宗族的共主。宗法制与分封制不但解决了为王权而相互争斗的问题,也解决了周王室的巩固问题,于是,宗法等级制度遂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统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2.如何认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特色
俗话讲:古希腊的民主,古罗马的法治。民主与法治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的显著标志。西方人把希腊罗马的思想文化视为自己文化和政治制度的渊源,它们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明显特点。它们都是在奴隶制度条件下产生的,也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所谓“辉煌”,是指雅典的民主思想与制度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罗马文明的特征是其实用性,比如它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也有相互联系和影响。作为西方文明的根源,它们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雅典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有其自身的盛衰史。在其繁盛期间,创造出了世界上叹为观止的成就,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艺术上。尤其是其被后世称为“古典模式”的民主政体,对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现在,轮番为治、主权在民的政制特点也依然为许多西方国家所借鉴。但就是这样一个政体,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辉煌后,迅速地、无可挽救地衰败下去,为后世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考空间,对现代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些借鉴。西方的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海洋文明基础上,并且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发展、完善,民主法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其他国家不可能在短时期内照搬其制度。每个国家制度选择都有其本身的国情和民情。
【知识拓展综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②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二、实行原因: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无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三、基本内容:
(1)皇帝制;(2)中央行使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四、特点:
(1)皇权至上原则;(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4)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司法、行政等独断权力;(5)宣扬“君权神授”;(6)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
五、基本矛盾:
两大矛盾: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还有第三个趋势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六、发展演变:
(1)萌芽(战国):商鞅建立县制,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建立。
(2)确立(秦朝):一整套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建立。(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的官制,地方推行郡县制)。
(3)巩固(西汉):①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三乱。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4)完善(隋唐):①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相当于宰相,相互牵制和制约,避免宰相的专权,又一定程度上牵制君主专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②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参加到政权中来,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
(5)加强(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6)发展(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也影响深远。
(7)强化衰落(明清):明朝废丞相,形成君主独裁的局面,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是专制主义强化的突出表现。清朝沿用明制,后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权空前加强,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七、历史作用:
(1)积极作用:
① 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 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作用:①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箝制了思想。③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
(1)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另一方面,欧洲气候宜人,温暖多雨湿润,其麦田可以沿着山坡分布,不需要灌溉,也不需要排涝,也就不需要政府来协调水利,修河通渠。
(2)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于农耕,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来控制水系,协调农业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在同一水系,对水、土地的控制变得特别重要,一山不容两虎,在争夺中,容易形成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而形成强大的皇权。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农民随时面临天灾(旱涝蝗灾)、人祸(地主官僚欺压等),其生产、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非常脆弱,一旦失去土地,就可能沦为流民,揭竿而起,威胁封建王朝。因此,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应是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看到自然地理环境对风土人情乃至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但片面的夸大是不对的。对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亦应如此理解,是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与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共同造就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理论认识升华】
确定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情;从哲学原理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图解是东西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特征。
【专题检测】
一、选择题(60分)
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2.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 )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
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
A.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 B.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明朝内阁无法制约皇权
5.按唐制,中男(男丁l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
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7.《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 )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8.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
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9.《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宰相),迥乎异矣。”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B.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C.内阁地位等同于六部 D.殿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10.“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庭乱。” 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11、据班固 《 汉书 · 百官公卿表 》 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 …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 … …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
A 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继续留任 B 秦朝每县掌治 100 个亭
C 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 100 个乡 D 汉代县制大体沿用秦朝制度
12、在中国古代史上,经常出现地方分裂或者叛乱的现象,对这种现象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②主要原因是其统治政策的失误导致中央弱地方强 ③破坏生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④给我们的启示是地方政权不宜过大,必须保持中央政令的畅通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 ( )
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荀子 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应当 ( )
A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经常巡游天下
C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D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15、在2005年进行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 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有( )
①宗法制②小农经济 ③科举制 ④近代新式教育的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17、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 )
①行省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18、从明朝的内阁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 )
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 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19、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内容是 ( )
A.西周初年的分封制 B.秦朝的郡县制
C.西汉的郡国并行制 D.元朝的行省制
20、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其主要职责是( )
A.裁决军机大事 B.草拟和审批政令
C.实际行使宰相的职权 D.记录和传达皇帝的旨意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21.(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 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7分)
(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 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3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5分)
(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 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 (5分)
(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 本质上相同吗 请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3.(13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 ( http: / / baike. / view / 61891.htm" \t "_blank )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
材料二: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
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
材料三: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3分)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3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B B B A A C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D A C B A C D
非选择题:
21、.(13分)
(1)先代贵族、功臣、王族。 (3分,每点1分)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蛤分,本问总分7分。
第一层次: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2分)
第二层次: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 (3分)
第三层次: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 (2分)
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1分)
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 (2分,每点1分,答出2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咸理,可酌情给分)
22、(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2分)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2分)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1分)
(2)不正确。(1分)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2分)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1分)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1分)
(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1分)本质不同。(1分)美国的三权分立是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1分)而三省六部制是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的。(1分)
23、.答案要点:(共13分)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传统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3分)
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4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全统一。(3分)
(3)家谱是中国 ( http: / / baike. / view / 61891.htm" \t "_blank )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3分)
(不拘泥于参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给分)
政治民主
法律健全
需要公平与法则
西方
两对
矛盾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功能:
内—组织生产;镇压人民;调整矛盾;
外—抵御外患
空前强化于明清
思想:法家思想
加强于宋元
经济:自然经济
完善于隋唐
中央集权(组织形式)
巩固于西汉
君主专制
皇权至上
形成于战国
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度
专制主义(决策方式)
确立于秦朝
个人主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殖民掠夺
工业化、科学
重视竞争与
个人利益
重视技术
商品经济发达
一定的土地与水系区域只能由一方控制
拜金主义
中央集权
国家一统
重农抑商
集体观念
重视航海
工商业和航海业发达
山多地少,临海港湾多,气候好不忧旱涝
内地江河平原区,气候差,灾害多
农业为主
需要有强有力的政府协调水利、掌管土地、分配粮食、治理国家
东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教案·第 1 页 (共 13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