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11张PPT。列强侵华的需要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以铁路、轮船为例)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把铁路修筑权抓在手里。” 辛亥革命以后,他(孙中山)更强调“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振兴实业,当先以交通为重要;计划交通,当先以铁道为重要”。 ——《孙中山思想与泛珠江三角区域经济》先进中国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 “现在以国防不固”,致令俄在北满及蒙古横行,日本在南满横行,英国在西藏横行,原因皆因交通不便,故“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唯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 ——孙中山《建国方略》国防建设的需要 “故凡有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达,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西方强国的经验 当其时(1905年清末新政),以铁路为救时要图,凡有奏请,立予俞允。 —— 《清史稿·交通志》历史上的教训统治者的支持法、越事起(1883年中法战争) …… 执政者始知铁路关系军事至要。 “路线敷设以后,则物产之价值势必增长数倍”。“至地下蕴藏之采掘,金属物产之开发,其利益之丰厚,乃显而易见” …… “使中国全境四通八达,此诚发展中国财源第一要策。” ——孙中山《实业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 修建铁路“尤其重要者,则为保障统一之真实,盖中国统一方能自存也。一旦统一兴盛,则中国将列于世界大国之林,不复受各国之欺侮与宰割。” ——孙中山《建国方略》巩固统一的需要1.列强侵华的需要2.先进中国人的大力倡导和推动3.国防建设的需要4.西方强国的经验5.吸取历史上的教训6.统治者的支持7.巩固统一和发展经济的需要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随母乘轮船“格兰诺克”号赴夏威夷檀香山就学,始见”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影响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孙中山先生在他40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了中国的独立与自由,不辞辛劳,始终伴随着颠簸的海轮。至于孙中山先生一生究竟航行了多少路程,却很少有人所知,有人统计:孙中山一生4次横渡太平洋,4次横渡印度洋,6次横渡大西洋,7次到檀香山、4次到美国、4次到英法、7次到越南、8次到新加坡,十多次到日本……总共航海约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 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方便人们出行京汉铁路建成前,从北京到汉口,走驿道需要27天,铁路开通后只需要两天半即可抵达;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 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方便人们出行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影响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1.近代铁路的修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给传统的手工业以极大的打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D.19世纪70年代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铁路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这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将外商排挤出了中国市场D.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4.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5.(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6.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7.“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火车 B.轮船 C.电报 D.汽车8.下表实质反映出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时间上海出现时间成都出现时间铁路1825年1876年1932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1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4年A.对西方发明的接受进程很缓慢B.仅在大城市传播西方发明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9.(2018·兰州高一检测)《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10.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11.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2.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千米)运输方法运费(吨/千米)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13.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4.在对开平煤矿的开发进行规划时,唐廷枢建议李鸿章:“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其建议反映出( )A.朝野上下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已达成共识B.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铁路建设的序幕C.洋务运动使人们对近代交通有了新认识D.近代铁路建设关系到洋务运动的成败15.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中说:“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反映出当时( )A.电话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B.政府重视对通讯工具的革新C.新式通讯工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D.传授科学知识成为学校主旨16.沈葆桢认为,铁路、电报“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二 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 1.近代铁路的修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给传统的手工业以极大的打击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D.19世纪70年代修筑的淞沪铁路是中国保存至今的最早的铁路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的能力。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的淞沪铁路不久被拆毁,所以D项错误。2.“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这说明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兴办(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C.将外商排挤出了中国市场D.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解析:B。题干中的材料只涉及了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与外商经营状况的关系。“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是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的具体表现,仅依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无法判断轮船招商局的性质,也无法判断外商在中国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更无法判断当时中国总体的政治、经济状况。所以,A、C、D三项不是题干所能说明的问题。3.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解析:B。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诗歌内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轮”、“车舟”等交通工具,再结合题干关键词“近代”可知,此诗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的史实,故本题选B。4.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④中的“引起根本性变革”不准确。5.(2017·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图是吴淞铁路公司于1876年发行的“铁路火轮车”招贴画。据记载,当“火轮车”通车时,人们纷纷涌来,争相乘坐。图文材料说明( )A.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B.国人观念发生彻底改变C.铁路火车影响人们生活D.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解析:C。近代交通工具首现中国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国人的观念发生变化,但不是彻底改变,故B项错误;人们纷纷乘坐火车,表明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所改变,铁路火车影响了人们生活,故C项正确;广告公司广揽旅游业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6.19世纪初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A.极大地冲击了社会关系 B.扩大了社会交往的范围C.改变了落后的社会制度 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A。“平等化”“一去不返了”反映了火车的出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等级制度,使封建贵族特权出现动摇,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但中国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故排除C,选A。7.“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之枢也。”对于当时列强侵略最为便捷的是( )A.火车 B.轮船 C.电报 D.汽车解析:C。题干强调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在军事指挥方面的便捷之处。A、B、D三项无法做到“悬隔山海,而如指掌”,而电报则能。8.下表实质反映出近代中国( )技术门类西方发明时间上海出现时间成都出现时间铁路1825年1876年1932年电话1876年1882年1911年电灯1881年1882年1904年A.对西方发明的接受进程很缓慢B.仅在大城市传播西方发明C.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解析:C。材料体现了西方发明传入中国及在中国内地的传播越来越快,表明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故C项正确。9.(2018·兰州高一检测)《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 )A.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解析:C。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出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错误。10.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这表明上海( )A.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商业城市B.各地经济发展具有严重不平衡性C.交通工具受西方的影响比较深D.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解析:D。“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推车、手推车”可看出交通工具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故D项正确。11.河南新乡的西瓜自“火车通行,销路益远”。奉天“昔年多种菜蔬,仅销境内,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广西桂平自从轮船通行,“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诸港粤,日月不休”。材料反映出近代交通( )①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冲击了自然经济 ③便利了列强侵略 ④带动了沿线地区发展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A。“火车通行,销路益远”说明新式交通工具扩大了商品市场,故①正确;“土物出境倍易于前”说明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列强侵略的信息,故③错误;“近年交通便利,运销外县者甚多”说明火车沿线地区商业发展,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12.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千米)运输方法运费(吨/千米)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A。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但其只是对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的表面理解;由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13.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A.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D.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解析: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进而转变观念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故D项错误。14.在对开平煤矿的开发进行规划时,唐廷枢建议李鸿章:“欲使开平之煤大行,以夺洋煤之利……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其建议反映出( )A.朝野上下对洋务运动的作用已达成共识B.洋务运动揭开了近代铁路建设的序幕C.洋务运动使人们对近代交通有了新认识D.近代铁路建设关系到洋务运动的成败解析:C。唐廷枢的建议反映出,他已经认识到开平煤矿的开发必须同铁路建设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开平煤矿取得较大的利润。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15.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国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中说:“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反映出当时( )A.电话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B.政府重视对通讯工具的革新C.新式通讯工具改变着人们的思维D.传授科学知识成为学校主旨解析:C。题目提供的材料主要叙述了电话的好处,“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以达矣”,这说明文章的作者已经认可电话的作用,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16.沈葆桢认为,铁路、电报“台湾则可行,以其为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以其为民情所骇也”。1877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得益于( )A.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相对宽松的国际氛围解析:B。抓住关键信息“民情”,即可得出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根据《南京条约》,外轮得行驶中国领海,根据……外轮得行驶长江。商旅乐其便捷,趋之若鹜,于是内江外海之利尽为之占。光绪初,英人无视中国主权,擅筑上海铁路达吴淞;光绪末年,外人又攘夺中国铁路利权。日本一弹丸之国,恃有铁路,遇事与我为难;中法战争,因运输不便,军事几败。有识之士痛利权之外溢,恨国势之积弱,呼吁创办轮船公司,修筑铁路、马路,开办邮政电信。——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材料二 19世纪以来,直到20世纪中期,我国传统的独轮车、骡车、轿子等交通工具,一直在广泛使用。19世纪末引进西式马车,并于1895年开始铺设“马路”;19世纪末引进人力车(1874年)、自行车(1886年);20世纪初引进各种汽车(1901年小轿车、1920年出租汽车、1922年公共汽车与长途汽车)和电车(1906年有轨电车、1914年无轨电车)……(1)材料一中“外轮得行驶长江”是通过什么条约获取的权益?根据材料一概括外国轮船和铁路给中国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城市交通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交通工具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外轮得行驶长江”是在《天津条约》中获取的;“影响”外国的轮船和铁路进入内地,也使得帝国主义的势力深入到内地,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对中国近代化交通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作用。第(2)问,通过材料二的数据可以回答“特点”;“原因”主要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面临的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此外,国际上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也要考虑。答案:(1)《天津条约》。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速中国在对外战争中的失败;客观上便捷了国人的交通出行;同时也刺激国人救亡图存、创办近代交通。(2)特点: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并行。原因:中国此前交通落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意识强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发展;洋务运动的促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发明(内燃机、电)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5课--1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flv 第15课--1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ppt 第15课--1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测试题(原卷版).doc 第15课--1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测试题(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