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微课视频+课件+测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七单元第20课-2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微课视频+课件+测试题)

资源简介

课件13张PPT。政治笑话:前苏联某一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前往一个集体农庄视察,农庄工人以植树来欢迎上级领导的到来。工人们分组干得热火朝天,突然这位领导觉得有两个工人干得不对劲。前面一个工人用铁铲一铲一铲挖出一个大坑,后面一个工人接着又一铲又一铲把挖出的泥土铲回坑里,把坑填平。如此周而复始不知疲倦。这位领导觉得蹊跷,就问这两个工人为何这般?那两个工人异口同声地回答道貌岸然:放树苗的那位工人今天没来上班。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经济方面:指令性的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思想文化: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含义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如果自己国内不能出产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如果停留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即不得不使国民经济受制于那些出产并输出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的阶段,就不可能保证经济上的独立。停留在这个阶段就等于让自己隶属于世界资本。
?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工业落后的现实;重工业是国防的基础。内容推进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高度中央集权+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
——斯大林1928和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地位短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影响积极性(百万吨)③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消极性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牛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⑤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斯大模式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启迪必须保证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必须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必须结合起来。?1.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2.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
3.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
4.《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2018·江苏南京期中)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废除实物分配制
C.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6.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人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美英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7.《苏联国民经济》中写到: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成为军事强国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人民抵制享乐 D.实现了工业化
8.(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  )
A.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
B.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
C.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
D.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10.(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在这一体制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一体制(  )
A.完全脱离了苏联的国情
B.以行政命令代替价值规律
C.一开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对
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11.(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
D.重工业发展缓慢
12.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  )
A.斯大林模式形成
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13.“(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
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
14.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15.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16.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  )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 550
6 800
7 500
6 440
石油(万吨)
1 160
1 900
2 200
2 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 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 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1.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下列对表中信息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
B.1926年的工业生产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
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识图、分析能力。从材料可看出,这一时期轻重工业发展相对均衡,A正确;1926年工业指数超过了1913年,B正确;从1921年到1926年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D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斯大林时期基本实现的,C错误,符合题意。
2.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说:“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请推断他当时在苏联不可能看到( )
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时期的建设活动。B、C教材有明确说明,属此时期活动,A是斯大林时期进行工业建设的内容,D则属列宁时代。
3.美联社曾经报道,1930~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美国工人大量失业
B.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苏联的经济政策吸引美国人前去投资
解析:D。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1930~1932年”这一时间信息深入分析,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出现了A、B两项内容。而同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却取得了巨大成就,因此A、B、C三项均是原因,但当时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与资本主义市场运作模式难以兼容,因此,D项不准确。
4.《苏联史》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一体制( )
①与实施初期的苏联国情基本适应
②是苏联成为工业化国家的重要条件
③奠定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④其弊端是造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D。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实行初期起到了加强国防实力的作用,因此①②③说法正确。但是长期发展重工业带来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造成了人们的不满,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5.(2018·江苏南京期中)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废除实物分配制
C.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解析:C。 余粮收集制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政策,与材料中“斯大林执政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废除实物分配制的是列宁,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压低粮食收购价格,以服务于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义务交售制是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取消的,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6.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 800人,其中约有1 700人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美英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
A.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解析:C。“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项;1932年处于苏联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而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经济危机,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人才、技术、设备等,故C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仅有设备,还有人才,故D项错误。
7.《苏联国民经济》中写到: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成为军事强国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人民抵制享乐 D.实现了工业化
解析:B。 材料中“原子弹……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与“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这两个现象的极大反差反映出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重轻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实质上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B项正确。
8.(2017·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931年斯大林说:“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我们要么做到这一点,要么被人打倒。”据此可知,斯大林认为(  )
A.苏联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之上
B.苏联工业化应该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重点
C.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有优越性
D.苏联经济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B。 材料强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就要高速度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故B项正确。
9.(2018·河南洛阳高一下学期期中)《全球文明史》中写道:“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材料中的“这项工作”(  )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C.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D。 根据材料“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全面的工业社会,并要在国家的全面控制下而不是靠私人的创新才能和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完成这项工作”可知,在这种经济建设理念指导之下,斯大林模式最终得以确立,故D项正确。
10.(2018·山西太原高一下学期期中)在这一体制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一体制(  )
A.完全脱离了苏联的国情
B.以行政命令代替价值规律
C.一开始就遭到人民的反对
D.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解析:B。根据材料“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都要由中央调配”可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正确。
11.(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
D.重工业发展缓慢
解析:A。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A项正确。
12.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据此分析(  )
A.斯大林模式形成
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解析:C。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8年,故D项错误。
13.“(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
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
解析:B。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B项正确。
14.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年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l/4增加到了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
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
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解析:B。根据材料“1927年到1933年”“技术学院”,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15.斯大林在1929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
解析:C。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故C项正确。
16.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  )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 550
6 800
7 500
6 440
石油(万吨)
1 160
1 900
2 200
2 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 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 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解析:A。与1928年相比,“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后来,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
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第二小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解读。
答案:(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调整: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启示: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