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搜集待证1(河北省唐山市)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搜集待证1(河北省唐山市)

资源简介

历史搜集待证1
中国历代版图变迁史(组图)
历史地图与文化 老卢   感谢echo同学,第一时间让我们知道了GE的历史地图。这个历史地图,显然不是一个地质历史变化的地图。在现有卫片上重叠出大陆漂移的动静来,这个并不现实,GE也不准备这么做。即使不考虑大陆的漂移,现有卫片上的地图,也不可能早到5000年前。6200~5000年前的间冰期,海平面高于现海平面2-4m,为全新世最大海侵,现在的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方,许多都泡在海里。   对于历史地图来说,更重要的意义,应当是一个文化地图,而不是地质地图。   文化与历史有着深刻的关系,从新石器时候人类的出现一直到距今500年前,人类的种族和文化疆界一直是游牧民族的迁徙和宗教的传播影响下的疆界。地图为我们显示了这些迁徙和传播的故事。一本好的历史教科书,不能没有地图。   如果要做历史地图的话,中国的历史地图是很有意思的。老卢这里有一套中国各朝代的历史地图,一路看来就是一部我们民族的英雄传奇。 看看以前的中国啥样 鲜为人知的中国老地图(组图) (查看16次) (评论0) (08-12 12:08) 历史不会开玩笑 让你哭笑不得的老照片(组图) (查看1107次) (评论4) (07-30 13:41)
美国地理杂志记录下八十年代的中国上海(组图) 丰腴肥美之颠 盛唐时期美女的生活写真(组图) 帝国掠影 英国访华使团笔下的满清酷刑(组图) 可惜,GE的历史地图,在亚洲只追溯到1710年。这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有朝一日,能够看到三千年以来的我们民族的历史地图,再和世界的历史关联起来。看看中亚大陆,蒙古高原上发生的民族迁徙故事,就可以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中国人从何来?何以有秦?何以有汉?何以有隋?何以有清?一目了然了。尤其是中华民族崛起路程上的强敌——也是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和欧洲农耕民族的强敌——匈奴、突厥、蒙古的故事,更是需要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才能被深刻的了解。
现代史上十大震撼人心的一瞬(组图)
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联红军攻占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1945.8.15)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强的全球性战争。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占当时世界人口百分之八十的二十亿人,战区遍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达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为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   以苏美英中为首的盟军,与企图合谋吞并世界的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关键性胜利。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占了纳粹德国的最后堡垒柏林,结束了盟军在欧洲战场的最后一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苏联红军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   在战争中,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对犹太人以及敌对国家的百姓实行了惨无人道的集体杀戮,制造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惨案、南京大屠杀等人类史上空前的惨剧,数百万无寸铁的平民在他们的屠刀下丧生。      1945年4月英军解放贝尔根―贝尔森纳粹集中营时,发现里面的尸体堆积如山。   二、广岛核灾难   为震慑日本军国主义者,尽快结束战争,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美军轰炸机向日本广岛市内投下一颗代号“小男孩”的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被用于实战的原子弹。“小男孩”在离地面600米处爆炸。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状云冲天而起,整个城市顷刻间变成废墟,30万居民中的一半当即命丧黄泉,累计造成约25万人死亡。      巨大的蘑菇状云冲天而起      原子弹爆炸过后,广岛市区变成一片废墟   三、唐山大地震   1976 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6秒,唐山市突然发生里氏7.8级强烈地震。一瞬间,65万多间民用建筑毁损,24万人死亡,36万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 3675位,孤儿4204人,数十万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      震后的唐山市      被地震扭曲的铁路   四、非洲大饥荒   周期性的干旱,持续不断的冲突,使非洲近百年来接二连三地陷入饥荒的泥潭,数千万人挣扎在死亡线上。      1967年的比夫拉战争,导致了空前的饥荒,大量平民因饥饿而死。这是一位母亲将干瘪的乳房送到形同骷髅的孩子的嘴中。      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一只兀鹰盯着一个赤身裸体、奄奄一息的小女孩。  留声机:人类记录声音的历史(组图) 从未被发表的中国历史图片  五、印度洋大海啸   2004年12月26日,西方还沉浸在圣诞节的快乐之中,一场世纪灾难悄然降临东方。当日,因海底地震形成的特大海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向南亚和东南亚各国沿岸,造成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等国20余万人丧生,200多万人沦为灾民。      海啸席卷后的印度尼西亚亚齐省米拉务镇。该镇12万人口中有4万在海啸袭击中遇难。      在考腊海滩,一具遗体仍保持着求生姿态。他背后是被收拢到一块的遇难者尸体。   六、孟加拉热带风暴   1970 年11月12日,一个生成于印度洋上的热带风暴,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这个特大风暴所掀起的8 m高的巨浪,下山猛虎般直扑孟加拉湾地低人稠的海滨地区。在狂风、暴雨、海啸的共同肆虐下,吉大港遭到灭顶之灾,哈提亚岛屿被淹没。这次风暴使孟加拉国30多万人(一说为50万人)丧生,100 多万人无家可归,28万头牲畜死亡。台风过后,尸体遍野,满目疮痍,情景惨不忍睹。      令人触目惊心的孟加拉热带风暴   七、阿波罗登月   1969年7月20日10时56分,阿波罗 11号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的左脚踏上月球,成功实现了人类千百年来的登月梦想。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举之一。在月球上,阿姆斯特朗发表了“个人一小步,人类一大步”的著名演说,令人动容。   事后表明,美国也为这次登月作了两手准备。尼克松总统当时有两份演讲稿,其中的一份是在宇航员万一“有去无回”时用的,里面写道:“命运注定这些和平探索月球的人,将永远安息在月球上。”幸好,这一份没有派上用场。      1969年7月20日10时56分,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      从此,月球上留下了人类不灭的足迹   八、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   1986 年1月28日,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72秒钟后在1.5万米高空突然爆炸,7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飞机在顷刻之间炸成一团红白色火雾,残骸碎片在一小时内散落到距发射中心9 公里的大西洋洋面。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惨重的事故。数以千计的佛罗里达观看者和数百万电视观众目睹了这令人心碎的一刻,其中包括宇航员的家属和以普通民众身份登船的中学教师麦考利夫的学生。      挑战者号爆炸瞬间      目睹惨剧惊愕不已的宇航员家属   九、9.11恐怖袭击   2001 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机袭击美国,其中两架撞击纽约世贸中心,一架撞击华盛顿五角大楼,另一架中途坠毁。被撞击的世贸中心双子楼,燃起熊熊烈火,喷出滚滚浓烟,大约半个小时后在全世界数亿双目光前轰然倒下,化为一片废墟。此次事件造成了3000多人丧生,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恐战争。      被撞击后浓烟滚滚的世贸中心双子楼      世贸中心倒塌的瞬间 80年来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经典镜头(组图) 2 0 0 6 年 全 球 最 佳 图 片 (组图) 价值连城的和田玉,7000年的历史!(组图)   十、永不倒下的军旗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越南掀起了反华排华狂潮,并不断对我边境地区进行武装挑衅。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军于1979年二至三月间进行了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对方从此不敢再肆意滋扰生事。在战斗中,产生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震撼人心的瞬间。      1979年3月,我军攻下老山界。旗手不幸中弹牺牲,可他手中的旗帜依然挺立。   
文字“杀人”的游戏:大字报的兴衰沉浮(组图)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20余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上共贴出了多少张大字报,恐怕是永远无法统计出来了。遥想当年,稍微能识文断字的人,没写过大字报者,或许不会很多;没看过大字报者,更是寥若晨星。大字报成了这些年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何谓大字报?《现代汉语词典》上没有条文,洋洋千万字的《汉语大词典》上没有解释,修订后的《辞海》、《辞源》上也查不到。是这些著名辞典的编纂者们的无意疏忽,还是实在无法作出解释而弃之不录,不得而知。   大字报产生于何时?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农村推广大字报的好处后说:“中国自子产时就产生了大字报。”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如果这样的话,大字报的历史可谓久矣。从其形式上讲,古代的揭帖与大字报颇为相似。揭帖者,就是张贴的启事。要追根溯源,大字报真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大字报的盛行,始于1957年那场后来被称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   最早出现大字报的高校是北京大学   5月19日清晨,第一张大字报出现在北大大饭厅灰色的墙壁上,内容是质问北大团委出席共青团三大的北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可惜,这张大字报在当时的报刊书籍中都没有登录下来,使我们今天无法知晓它的全文。接着,哲学系的龙英华也贴出了一张大字报,建议在墙上开辟一个民主园地来展开争鸣,协助整风。   随之,一张一张的大字报相继贴了出来。这一天,后来被北大的学子们称为“五一九运动”。   大字报不仅颜色是五颜六色,有红的、绿的,也有用旧报纸写的;形式也五花八门,短文、杂文、口号、对联、漫画,不一而足。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等7人在康生授意下写大字报攻击北京市委和北大党委。毛.泽/东称它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并批准于6月1日向全国广播 充斥整面墙的大字报   在1957年那个炽热的夏天里,有人因写大字报而成了“右派”,也有人因别人大字报的揭发、批判而成“右派”。大字报作为一种武器,实际上既不利于资产阶级,也不利于无产阶级。表面上看来,利用大字报加上别的武器,取得了反右派斗争的胜利。但是,这个“胜利”付出的代价却是十分惨重的。不要说那50余万被错划为“右派”的人的悲惨遭遇,就对我们年轻的共和国而言,这些人中,不少是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他们被划为“右派”后遭到了各种各样的处分,使他们难以献出自己的宝贵才智。更重要的,这场严重扩大化了的斗争,使党对我国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严重脱离实际的估计,给知识分子重新戴上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子,造成了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   在反右派斗争中,伴随大字报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是大辩论;在大辩论中,大字报又常常被用来作为辩论的手段。加上在此之前出现的大鸣、大放,于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在高等学校和党政机关中被广泛使用。这样,人为地造成了全国性的政治紧张和不稳定状态。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在运动中的广泛使用,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工具”的大字报,在反右派运动中却成了反击右派“进攻”的武器,并且得到了最高领导人的一再肯定,甚至被赞扬为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此后,在整改、“双反”(反浪费、反保守)、“大跃进”运动中,大字报得到了广泛使用。当时的宣传舆论工具也对大字报的功效一再推崇,大字报的作用被吹得神乎其神、玄而又玄,在那个创造神话的年代制造出一件又一件滑稽的事情来。 1957年9月,毛.泽/东在上海观看工人贴的大字报 1966年北京大学贴出批判邓小平的大字报 另类精彩传奇:你没见过的文革报纸集锦(组图) (查看198次) (评论4) (07-04 15:29) 回忆:首例变性人 1978-1983年中国流行纪录(组图) (查看475次) (评论1) (06-23 05:59) 七八十年代的经典回忆(组图) (查看172次) (评论0) (07-25 22:51) 无言的黄色(绝版组图) (查看131次) (评论16) (08-07 13:49)   “大跃进”运动之后,大字报曾一度沉寂了好几年的时间。然而,“文化大革命”之后,自北京大学的聂元梓等人贴出所谓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开始,大字报的狂飙再次席卷中国。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大动乱的年代里,大字报制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悲剧,一桩又一桩冤案。个别人因为写了一张“革命”大字报而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而包括国家主席在内的许多人则被大字报诬陷为“叛徒”、“特务”、“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打倒在地,并踏上一只脚,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所谓“文化大革命”,同“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分不开的。“文化大革命”为“四大”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四大”又使“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动乱局面不断加剧。事实证明,大字报看上去有利于揭露矛盾,实际上容易被一小撮野心家、阴谋家所利用,当做篡党夺权的工具。以大字报为中心的“四大”,不但没有发扬民主,反而使民主与法制都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动乱。当年流行一句颇为自我安慰的话,叫做“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前半句很快实现,后半句却成了空中楼阁。当年还有一句流行语,叫做“‘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乱了自己,其实是乱了敌人”。实际上,不论是“看起来”,还是“其实”都是地地道道地乱了自己,真正的敌人躲在旁边,他们才高兴中国大乱呢!   大字报表面上看来谁都可以使用,但事实绝非如此,且不说那些已被划出人民队伍之外的所谓“牛鬼蛇神”没有张贴大字报的权利,就是对“文化大革命”有不同看法,对权倾一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稍有不满,或对有些掌了权的“造反”新贵有些看不惯,但还是位列于人民内部的人,一旦把自己的看法、不满用大字报表达出来,顷刻之间就变成了“反革命分子”,发配到了“地、富、反、坏、右”的行列中去了。在“文化大革命”中,人民代表选出的堂堂国家主席,在受到诬陷的时候,贴出一份答辩的大字报,不是贬眼之间被撕成了碎片么? 南京大学的大字报,攻击校长匡亚明 居民家门的大字标语   大字报的最主要功能,一是揭露,二是批判,前者可以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后者可以随意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不论哪一种功能,基本表现方式都是片面和不实之词,容不得被揭露、被批判者的申辩与反驳。所谓用大字报的方式开展大辩论,实则是大批判,大量的冤假错案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字报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先是以语录开篇(当然是择其所需),接着写一通形势大好,然后笔锋一转,抓住被征讨者的只言片语,或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再佐以“砸烂”、“横扫”等“革命”语言,随意上纲上线,任意口诛笔伐,欲置被征讨者于死地而后快,用当时的时髦语言说就是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其永世不得翻身”。可以说“文化大革命”导致了大字报的恶性发展,而大字报的恶性发展,又加剧了“文化大革命”的大动乱局面。   大字报所产生的各种消极作用,除了其本身这种形式不足取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它被用来发动政治运动,进行政治斗争,成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手段。而这种政治运动,又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发动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大字报除了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破坏人民内部的团结外,很难起到什么好的作用。至于“文化大革命”中那些直接受命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大字报,更是他们打倒老一辈革命家,实现其篡党夺权阴谋的工具。 北京机床厂的工人在写批判邓拓的大字报 参加“文革”的小学生在贴大字报   大字报表面上是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实际上是利用群众,压制民主。大字报的盛行,与中国政治舞台上大刮“左”风是密不可分的。什么时候 “左”病厉害,什么时候大字报便行情猛涨;什么时候“左”的东西有所收敛,什么时候大字报便萧条不景气R徊看笞直ㄐ怂ナ罚?褪且徊俊白蟆辈《灾泄?奈:κ 贰?br>   诚然,在个别问题上,大字报发挥过积极作用,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字报也曾被人们利用来作为反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武器。但是,大字报作为所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四大”的最主要方式,从总体上讲,其消极和破坏作用,要远远大过它的积极作用。   到了1975年,大字报已成了强弩之末的时候,却被写进了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对“文化大革命”反思的深化,大字报的弊端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在1980年的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谭震林在书面发言中深刻指出了大字报这种“大民主”的本质。他说:   “‘四大’根本没有民主的意义,而是文革小组强有力的棍棒。文革小组需要打击谁,一夜之间满城大字报。受到大字报揭发、批判、打击的同志,个人任何辩论的大字报,不管写了几张,是贴不出去的,即使贴上了,也立即被别的大字报所覆盖。因此,不能说它是‘大民主’,不能说取消‘四大’,就取消了‘大民主 ’。” 到处都是大字报,实在没有空儿只好搭一梯往高处贴 孔庙大成殿明代彩塑孔子身上贴满标语 历史不会开玩笑 让你哭笑不得的老照片(组图) (查看1107次) (评论4) (07-30 13:41) 罕见老照片:一个澳洲人在大清国的徒步旅行(组图) (查看33次) (评论0) (08-02 02:14) 带你看看1975年4月16日蒋介石葬礼场面(组图) (查看74次) (评论1) (07-06 04:22)   1980年1月中旬,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做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在讲到“四大”问题时,他指出:   “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这是载在宪法上的。现在把历史的经验总结一下,不能不承认,这个“四大”的做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来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适宜于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宪法有关“四大”的条文,根据长期实践,根据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党中央准备提请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审议,把它取消。   在1980年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作出决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议,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这年4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一个星期的会议中,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取消“四大”的建议,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这些人大常委中,对“四大”的危害可谓有切身的体会,谈起当年那些“炮轰”、“勒令”的大字报,委员们会依旧心有余悸,不寒而栗。 批判刘少奇的大字报 运动波及到香港,总督府外贴满大字报 批林批孔的大字报   在发言中,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杨秀峰,从法律的角度阐述了取消“四大”的四条理由: ......   参加会议的人大常委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赞同取消“四大”,提请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决定。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所谓“四大”的规定。   1982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部宪法中,有关“四大”的条文彻底消失了。   大字报终于成了历史的陈迹
从未被发表的中国历史图片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450) this.height=450;}" align=center>
传说中的二十四孝全图解你知道几个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13 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14 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15 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16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17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18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19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0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21 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22 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24 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文革时课本封面欣赏
文革时课本封面欣赏[组图]
?
??
?
?
80年来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经典镜头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啤酒馆暴动 1929年10月29日,华尔街股市大跌,经济危机爆发 1938年11月9日,纳粹水晶之夜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4年6月6日,D-DAY,盟军诺曼底登陆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原子弹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发表“我有一个梦”演讲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 难得一见的老北京的七十二行及其民俗 (组图) 文字“杀人”的游戏:大字报的兴衰沉浮(组图) 去日留痕---北京经典图片!(组图) 1968年4月4日,马丁·路德·金遇刺 1968年6月5日,罗伯特·肯尼迪遇刺 1969年7月20日,内尔·阿姆斯特朗蹬上月球 1979年5月3日,撒切尔夫人入主唐宁街10号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 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墙 1990年2月11日,南非政府无条件释放曼德拉 经典老照片记录历史[组图] 烟标收藏:浓缩我国香烟的发展历史(组图) 罕见!德国博物馆展览讲述10万年性历史(组图) 老照片:历史上最著名的25张照片(组图) 1997年8月31日,黛安娜车祸 2001年9月11日,世贸遭遇袭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